• (转)【自动语音识别课程】


    转载:https://blog.csdn.net/joey_su/article/details/36414877

    【传送门】

    【自动语音识别课程】第一课 统计语音识别介绍    

    https://blog.csdn.net/joey_su/article/details/36214117

    【自动语音识别课程】第二课 语音信号分析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joey_su/article/details/36414877

    13.4 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算法——HMM

     https://blog.csdn.net/joey_su/article/details/17270639

    概述

    针对ASR的语音信号分析

    特征
    频谱分析
    倒谱分析
    标准特征:MFCC和PLP分析
    动态特征


    第一课的结尾提到了语音识别的框图,下图展示了信号分析技术在语音识别系统中的位置:

     

    我们先来认识下语音的产生过程:

     

    语音是在发音器官和声道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具有一定周期特性(基音周期T0)的声音,通过喉,咽,鼻腔,口腔等发音器官,以及在嘴唇的摩擦作用下形成语音信号x(t),对x(t)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频谱X(Ω ),X(Ω )由共振峰(F1,F2,F3)组成。

    发出的语音属于模拟信号,为了对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进行模数转换。

    采样,即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的形式:

     

    语音引起空气振动,是一种声压波,用麦克风进行录制。

    是经过麦克风录制后的语音信号,用一个周期为,幅度为1的冲击函数与相乘,得到,将脉冲转换为离散时间序列即得到周期为

    其中,采样频率为,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要大于或等于信号最高频率,实际应用中,采样频率选取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采用模拟低通滤波的作用是抗混叠。

    数字化后,下一步的工作是提取语音信号的声学特征:

     

    采样后的信号通过前处理后进行声学特征向量提取,得到声学模型。

    用于语音识别的声学特征应包含以下特性:

    特征应包含区分音素与音素之间的有效信息
      良好的时间分辨率(10ms)
      良好的频率分辨率(~20 channels)
    分离基因频率以及它的谐波成分

    对不同说话人具有鲁棒性
    对噪音或者信道失真具有鲁棒性
    有着良好的模式识别特性
      低维特征
      特征独立


    下图为基于MFCC的前处理

     

    原始语音信号经过A/D转换得到数字信号,经过预加重提升高频成分,接着是加窗,对加窗后的信号进行两个方面的处理,一个方面是提取倒谱特征,即经过离散傅立叶变换后,对频谱幅度进行平方,通过梅尔滤波器组,再进行对数变换,最后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的逆运算得到倒谱特征;另一方面是求加窗后信号的能量,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动态特征,最后再进行特征变换得到声学模型。

    下面对每个步骤进行分析

    A/D转换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赘述。我们从预加重开始。

    我们知道,语音是由声门激励通过系统(声道等)产生的,声门激励属于低频,所以语音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相对于低频来说,高频的能量较低,提升高频分量有助于提高信噪比,可采用预加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通信系统中经常使用。

    预加重(第一级)滤波器提升高频,公式如下:

     

    下图对元音进行预加重操作:

     

    从图中可看到,高频部分有一定的提升。

    加窗

    我们知道语音信号是不断改变的(非平稳),但是非平稳的信号不好处理,所以语音处理算法通常假定信号是稳定的。

    分段(短时)平稳性:将语音信号看成是由一帧帧构成(假定被帧是平稳的)

    加窗:在时域上,波形乘以窗函数即可得到加窗后的波形,公式为

    如果我们简单地将语音信号分成很多小段,那么这些小段(帧)就是矩形窗,而矩形窗的边缘是陡峭的,即不连续的,所以应该选取边缘连续的窗函数,使得相邻两帧可以平滑过渡。

    在语音处理中,通常使用锥形的窗代替矩形窗,比如汉明窗(Hamming)或者汉宁窗(Hanning),窗函数如下:

     

    其中,为窗函数的系数,汉明窗为汉宁窗为

    时域上的加窗效果如下:

     

    可见锥形窗边缘部分过渡更加平滑了。

    频域上的加窗效果如下:

     

     

    加窗与频谱分析

     

    首先对语音信号x[n]加窗,加窗后的信号为,t为时域信号的时间点,m表示第m个窗,然后对每帧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短时功率谱。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之一是帧长,对于使用较短的帧,其具有较宽的频带,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频率分辨率,而对于较长的帧,则具有较窄的频带,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和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另一点要注意的是为了是帧与帧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稳,采用了帧移的方法,即两帧之间有个重叠区域。

    对于语音识别来说,我们选用20ms的帧长,10ms的帧移。

    下图为宽带和窄带的语谱图对比:

    这里有个概念叫语谱(spectrogram),实际上就是把每帧的频谱图向左旋转90度,用颜色的深浅表示幅度的大小,幅度越大颜色越深,然后把每帧的颜色信息按照时间(帧)的顺序列出来,所以,语谱的横坐标为时间(帧),纵坐标为频率,颜色为频率的幅度。

    短时频谱分析

    如果语谱图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好理解,那么看看上图的类似广西著名景点龙脊梯田(打广告嫌疑)的三维图片。x轴,y轴已经很清楚了,那么z轴呢?由上面的语谱图可知,z轴代表频率的大小,也就是说,山越高,频率越大。

    DFT频谱

    上图为元音的25ms汉明窗,它的频谱由DFT计算得到。

    DFT频谱特征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看到频带是等间隔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耳朵其实是一个超级强大的语音识别系统,我们研究语音识别时,很大程度是从人类自身来寻找答案的,从人类听觉系统上看,我们的耳朵对声音的获取是有选择性的,对于大于1000Hz的声音,人类的听觉敏感度会降低,具体为什么是1000Hz,应该是跟耳朵的生理构造有关吧。


    功率谱包含F0的基频(前面讲过的),正因为这样,使得估计频谱的包络变得困难,但还是有办法的。

    短时傅立叶变换的频率与频率之间是高度相关的,例如,功率谱表示高度冗余。

    人类听觉

    好高大上的感觉,我们再来感受下人类强大的听觉系统吧

    生理 感知
    强度 响度
    基本频率 基音
    频谱形状 音色
    开合时间 时间
    双耳相位差 位置
    技术术语:

    等响度轮廓
    临界带宽
    听觉滤波器(临界频带滤波器)
    临界带宽
    等响度轮廓

    非线性频率刻度

    前面提到人类的听觉系统对越高频率的敏感度越低,这就说明了人类的频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人耳自身对声音的频率有所划分,并且这些划分的频段是非线性的(不是等间隔的)。

    下面是三种非线性刻度,分别是Mel刻度和Bark刻度和ln刻度,实际语音处理中常用到Mel刻度:

    实际语音处理中常用到Mel刻度。

    Mel滤波器组

    先贴图再说话,个人觉得一个好的图可以代替很多废话(包括这句哈哈)。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设置Mel滤波器组。在这里,我们用到了若干个间隔不等的三角低通滤波器构成的滤波器组,由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可以使用Mel刻度来代替线性的频率刻度,以满足人类的听觉特性。所以,我们需要对频率刻度的频点(Frequency bins)进行分类,分类是按顺序进行的,这个分类就需要Mel滤波器组来实现,上图一共12个三角形,所以可以理解为将一大段频点分成了12类,也就是12中Mel刻度功率谱。需要注意的是小于1000Hz的部分为线性间隔,而大于1000Hz的部分为对数间隔。

    对数能量

    为什么要计算对数能量呢?

    可以使用对数来压缩动态范围
    人类对于信号能量的敏感度是呈对数的,例如,人类对于高能量中的小变化表现出相对于低能量更低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人类低能量区的变化更敏感
    对数使得声学耦合的变化对于特征来说是不可变的,也就是对数使得声学耦合的变化在特征提取中变得可有可无。
    移除相位信息,相位信息对于语音识别来说不是很重要(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一点)
    可通过计算每个Mel滤波器组输出的对数功率谱的平方来得到对数能量。

    倒谱分析

    什么是倒谱?倒谱倒谱,倒过来的频谱,将频谱(Spectrum)的前四个字母倒过来就变成了倒谱(Cepstrum)。所以我们可以近似理解为倒谱是频谱的一种特殊的逆变换,专业说法是同态处理。

    语音产生模型可看成是发声源-滤波器(Source-Filter)模型:

    发声源(Sourse):声带振动产生声门源波形

    滤波器(Filter):发声源波形通过声道:舌头的位置,下巴等。给定一个特定的形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滤波特性(你往我脸上打一拳,脸上的某个部位就会肿出来,求别打脸)。

    需要注意的是发声源的特性(F0,动态的声门脉冲)对区分音素并没有帮助;

    而滤波器指定了发音器官的位置,这些都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区分音素。

    说了那么多,倒谱究竟能干嘛呢?

    倒谱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分离发声源和滤波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滤波器分离出来,就可以区分音素了,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倒谱特征,语音识别最基本的单元就是音素,即phone(不是手机啊囧),后面就会有Bi-phone,Tri-phone...要是我们能把最基本的单元区分(识别)了,就可以做后面的工作了。

    姗姗来迟的图——将功率谱分离成频谱包络和F0谐波。

    对数频谱(频域)通过傅立叶变换的逆变换变成倒谱(时域)(逆频率),同态滤波得到高低两部分(其实就是指在倒谱域中加入两个滤波器来完成),然后再进行傅立叶变换即可得到平滑的频谱(频域),这个是倒谱中较低的部分,还得到对数频谱,也就是倒谱中较高的部分。

    从图中我们可知道第三个图就是我们想要的,它就是原功率谱的包络(Envelope),而第四个图的Residue呢就是分离出来的发声源了,这部分可扔掉。就好比榨橙汁,把渣渣过滤掉就是我们可口的橙汁啦。

    倒谱

    前面已经介绍什么是倒谱了,大家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再看下倒谱的细节。

    正如上面所说,倒谱是通过对对数幅度谱进行逆离散傅立叶变换而得到的,倒谱是时域的谱,我们通常说是逆频率(quefrency),因为是频谱的逆DFT嘛。

    逆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因为对数功率谱是实数的,所以对应的,逆DFT可等价为离散余弦变换,又因为离散余弦变换具有很强的能量集中性,可把能量集中的低(逆)频成分提取出来。

    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MFCCs)——梅尔频率倒谱系数

    还是来个自问自答吧,什么是MFCCs?

    梅尔,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梅尔刻度;频率,也就是它是一种非线性的频率,即梅尔;倒谱,经倒谱分析后得到的特征;系数,呃,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给出一个平滑频谱(smoothed spectrum)的概念:变换到倒谱域,截断,再变换回频域。

    那么,MFCCs有什么用呢?

    作为声学特征被广泛用于基于HMM的语音识别系统
    前12个MFCCs通常被用作特征向量(也就是移除F0的信息)
    相对频谱特征有着更小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比频谱特征更容易建立模型
    它的表示非常紧凑(挤挤更健康),因为这12个特征描述了一段语音数据中的一个20ms的帧,再回去看看上面的语谱图就明白了
    对于标准的基于HMM的系统,MFCCs在语音识别的性能比滤波器组或者语谱特征更优越
    可惜的是MFCCs抵抗噪声的鲁棒性不强(哎呀为什么让我看到这个)


    Perceptual Linear Prediction(PLP)——感知线性预测

    这是什么家伙?先上图。

    PLP (Hermansky, JASA 1990)

    这家伙呢利用等响度预加重以及立方根压缩(由感知的结果),而不是MFCCs用到的对数压缩;利用线性预测自回归模型获得倒谱系数。

    已经被证明的是PLP跟MFCCs比较,其具有更好的语音识别准确度以及更好的噪声鲁棒性。

    貌似很牛X的样子,看看它怎么实现的吧:

    将语音信号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到频谱,再对幅度求平方,然后进行临界频带积分(critical-band intergration),接着进行等响度预加重,接着求立方根(对强度进行等响度压缩),然后是进行逆傅立叶变换,最后再经过线性预测即可得到PLP。

    动态特征

    PLP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我们还是回到MFCCs,研究它的动态特征吧。

    我们知道,语音不是恒定的帧到帧(frame-to-frame)的,所以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特征,表示倒谱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语音动起来(而不是上面画的那些静态的波形图)。

    我们把称为delta特征,也就是动态特征/对时间的导数(time derivatives)。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计算倒谱特征在t时刻的delta特征:

    更复杂的方法是:使用回归估计斜率来估计对时间的导数(通常每帧使用4帧)。(果然是复杂,水平有限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囧)

    ”标准的“语音识别特征为39维:

    看不懂啊,写的是什么啊,贴个图就好了。

    估计动态特征

    我们都知道斜率可以表示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音信号的动态特征,当然,这里的语音信号指的是特征参数,而不是实际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能量(0阶,1阶,2阶)也是特征参数,为什么会有能量?我们来回顾下MFCCs提取流程就知道啦:


    哈哈,看到Energy了吗?

    特征转换

    正交变换

    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离散余弦变换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
    基于类之间的最大可分性

    LDA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Fisher’s linear discrminant——线性判别分析/费希尔线性判别
    HLDA (heteroscedastic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异方差线性判别分析
    总结

    ASR特征的良好特性

    MFCCs
    短时离散傅立叶分析
    梅尔滤波器组
    对数幅度平方
    逆离散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
    使用前12维系数
    Delta特征
    39维特征向量:
    MFCC-12 + energy; + Deltas; + Delta-Deltas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s5plus1」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joey_su/article/details/36414877

  • 相关阅读:
    每日日报30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每日作业报告
    Java学习的第四十三天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yblogs/p/1296803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