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行动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 什么是人的行动?人的有意图行为(purposeful behabior)
- 人的行动有何特点?只有个体,即“行动人”才能实施行动,群体、国家、社会不会独立存在,即没有“群体的”、“国家的”、“集体的”行动这回事
- 人何时会发起行动(人的行动之前提)?需满足两个要素:行动人拥有想要满足的未满足的目的;行动人预期某种行为将会使他能达到目的
- 什么是环境?对于一特定行动而言,行动人的外部环境可划分为(行动人认为)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部分,前者是行动的一般条件,后者为其为达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财货)
- 人的行动如何发生?当行动人通过运用手段来选择满足哪一个目的时,行动发生
- 什么是时间?所有人的行动都必须在时间中发生,时间是行动人实现其目的时必须运用的一个手段。对于个体而言,时间总是稀缺的
- 时间在行动中如何划分?行动开始前的时间段——行动开始的时间点——行动发生的时间段(行动期)——行动结束的时间点——行动结束后的时间段
- 什么是财货?用以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分为两类:a、立刻可供使用的手段,称为消费财货;b、间接可供使用的手段,只有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才可转换为a,称为生产财货(生产要素)
- 什么是生产?人将生产财货转化为消费财货的过程,任何生产都可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中的生产财货协作生产出下一阶段的生产财货,最终得到消费财货
- 生产要素的分类?自然存在的(原始生产要素),被生产出来的。原始生产要素包括自然和劳动
- 什么是制法,有何特点?在行动中如何利用手段达到目的的方法。一个特定的制法作可被记录而无需重复生产,故对行动人而言是无限丰富的
- 如何增加生产?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改进制法
- 行动中涉及的时间?生产时间;消费财货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时间
- 什么是评值?人对未满足之目的所进行的排序(偏好)
- 价值如何产生?价值源于行动人对目的进行的排序,之后按照消费财货和生产财货预期服务各种目的的能力,将价值归属到消费财货,进而到生产财货
- 价值和价格有何区别?价值(效用)不可被度量(价格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 什么是供给?每个同质的单位都可提供相同的服务,这种可得的库存称为供给(供给是客观的,需求是主观的)
- 什么是边际单位?行动人必须考虑放弃的那个单位,即满足其评值表中排序最低那个欲望的单位
-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单位所满足的目的
- 如何确定任一财货特定单位的价值?根据其边际效用,即建立行动人欲望排序表与其可得到的财货之间的关系
- 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价值?根据放弃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时损失的产品(边际产品)的价值决定
- 有多种财货时如何放弃?首先把所有的财货放在一个评值表上,然后放弃在表中有着最低边际效用的那个单位
- 什么是回报?生产要素的平均单位产出称为回报
- 什么是边际产出?生产要素边际单位增加引起的总产出增加量
- 如何理解回报律?行动人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会努力使用固定单位的生产要素生产最多的产品。多种生产要素共存时,每种要素的平均单位产出存在最优值。如:用a单位的X、b单位的Y、c单位的Z,生产p单位的P,假设b、c的数量不变,则a存在一个最优值使p/a最大(否则若只增加a就可使p无限增加的话,b和c就非必要了)
- 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的关系?平均产出增加时,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平均产出减小时,边际产出小于平均产出;平均产出最大时,边际产出等于平均产出
-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的可转变性?一个生产要素的专用性越小,其可转变性越大。产品价值的变动对专用性要素的影响大于非专用性要素的影响
- 劳动和闲暇?闲暇是消费财货。人们只有当劳动产生的价值高于缩减其闲暇时间导致的满足减少时才会去劳动
证明:
- 所有手段都是稀缺的——所有手段对于其服务的目的来说都是有限的,否则,它们就不会被行动人所关注来实现其目的。如空气对人的需求来说是足够丰富的,所以不是手段
- 未来是不确定的——如果一个人知道未来的事件,他就不会行动,因为他的行动不能改变未来的情况。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行动人基于其对未来事件进程判断之上的投机
- 人偏爱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目的——时间总是稀缺的,行动期最短(时间偏好)
- 幸福不可度量——若要度量,必须存在固定的单位,而人的评值领域不存在这一单位。人只能主观判断某个变动的结果对他而言是更好还是更糟,故其偏好只能通过选择或排序的方式来完成
- 边际效用递减——人的行动所涉及的手段的每个物质单位是单独被评值的,行动人只对其具体行动所涉及到的手段的单位感兴趣。对人的行动而言有意义的不是财货的物质属性,而是行动人对该财货的评值。行动是用稀缺的手段去满足尚未满足的欲望中最迫切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