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解读: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论文解读: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205年,Bahdanau等人在论文《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中,将attention机制首次应用在nlp领域,其采用Seq2Seq+Attention模型来进行机器翻译,并且得到了效果的提升,Seq2Seq With Attention中进行了介绍。

    2017 年,Google 机器翻译团队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完全抛弃了RNN和CNN等网络结构,而仅仅采用Attention机制来进行机器翻译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注意力机制也成为了大家近期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介绍常见的Attention机制,然后对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进行介绍,该论文发表在NIPS 2017上。


    1. Attention机制

    Attention用于计算"相关程度",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英文对中文的依赖程度不同,Attention通常可以进行如下描述,表示为将query(Q)和key-value pairs [公式] 映射到输出上,其中query、每个key、每个value都是向量,输出是V中所有values的加权,其中权重是由Query和每个key计算出来的,计算方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计算比较Q和K的相似度,用f来表示

    [公式]

    第二步:将得到的相似度进行Softmax操作,进行归一化

    [公式]

    第三步:针对计算出来的权重 [公式] ,对V中所有的values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Attention向量

    [公式]

    通常第一步中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四种:

    • 点乘 dot product

    [公式]

    • 权重 General

    [公式]

    • 拼接权重 Concat

    [公式]

    • 感知器 Perceptron

    [公式]

     

     


    2.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

    绝大部分的序列处理模型都采用encoder-decoder结构,其中encoder将输入序列 [公式] 映射到连续表示 [公式] ,然后decoder生成一个输出序列 [公式] ,每个时刻输出一个结果。Transformer模型延续了这个模型,整体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Encoder-Decoder模型示意图

    2.1 Encoder

    Encoder有N=6层,每层包括两个sub-layers:

    1. 第一个sub-layer是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用来计算输入的self-attention
    2. 第二个sub-layer是简单的全连接网络。

    在每个sub-layer我们都模拟了残差网络,每个sub-layer的输出都是

    [公式]

    其中Sublayer(x) 表示Sub-layer对输入 [公式] 做的映射,为了确保连接,所有的sub-layers和embedding layer输出的维数都相同 [公式] .

    2.2 Decoder

    Decoder也是N=6层,每层包括3个sub-layers:

    1. 第一个是Mask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也是计算输入的self-attention,但是因为是生成过程,因此在时刻 [公式] 的时候,大于 [公式] 的时刻都没有结果,只有小于 [公式] 的时刻有结果,因此需要做Mask
    2. 第二个sub-layer是全连接网络,与Encoder相同
    3. 第三个sub-layer是对encoder的输入进行attention计算。

    同时Decoder中的self-attention层需要进行修改,因为只能获取到当前时刻之前的输入,因此只对时刻 [公式] 之前的时刻输入进行attention计算,这也称为Mask操作。

    2.3 Attention机制

    在Transformer中使用的Attention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是归一化的点乘Attention,假设输入的query [公式] 、key维度为 [公式] ,value维度为 [公式] , 那么就计算query和每个key的点乘操作,并除以 [公式] ,然后应用Softmax函数计算权重。

    [公式]

    在实践中,将query和keys、values分别处理为矩阵 [公式] , 那么计算输出矩阵为:

    [公式]

    其中 [公式] , [公式] , [公式] ,输出矩阵维度为 [公式] ,如下所示

    [公式]

    [公式]

    [公式]

    那么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示意图如下所示,Mask是可选的(opt.),如果是能够获取到所有时刻的输入(K, V), 那么就不使用Mask;如果是不能获取到,那么就需要使用Mask。使用了Mask的Transformer模型也被称为Transformer Decoder,不使用Mask的Transformer模型也被称为Transformer Encoder。

    图2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示意图

    如果只对Q、K、V做一次这样的权重操作是不够的,这里提出了Multi-Head Attention,操作包括:

    1. 首先对Q、K、V做一次线性映射,将输入维度均为 [公式] 的 [公式] 矩阵映射到[公式] , [公式] , [公式]
    2. 然后在采用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计算出结果
    3. 多次进行上述两步操作,然后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合并
    4. 将合并的结果进行线性变换

    总结来说公示如下所示

    [公式]

    其中第1步的线性变换参数为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第4步的线性变化参数为 [公式] . 而第三步计算的次数是 [公式] 。

    在论文中取 [公式] 表示每个时刻的输入维度和输出维度, [公式] 表示8次Attention操作,[公式] 表示经过线性变换之后、进行Attention操作之前的维度。那么进行一次Attention之后输出的矩阵维度是 [公式] , 然后进行h = 8次操作合并之后输出的结果是 [公式] ,因此输入和输出的矩阵维度相同。

    这样输出的矩阵 [公式] ,每行的向量都是对 [公式] 向量中每一行 [公式] 的加权,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3 Multi-Head Attention机制示意图

     

    在图1的Encoder-Decoder架构中,有三处Multi-head Attention模块,分别是:

    1. Encoder模块的Self-Attention,在Encoder中,每层的Self-Attention的输入 [公式] , 都是上一层的输出。Encoder中的每个position都能够获取到前一层的所有位置的输出。
    2. Decoder模块的Mask Self-Attention,在Decoder中,每个position只能获取到之前position的信息,因此需要做mask,将其设置为 [公式]
    3. Encoder-Decoder之间的Attention,其中 [公式] 来自于之前的Decoder层输出, [公式] 来自于encoder的输出,这样decoder的每个位置都能够获取到输入序列的所有位置信息。

    2.4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s

    在进行了Attention操作之后,encoder和decoder中的每一层都包含了一个全连接前向网络,对每个position的向量分别进行相同的操作,包括两个线性变换和一个ReLU激活输出

    [公式]

    其中每一层的参数都不同。

    2.5 Position Embedding

    因为模型不包括recurrence/convolution,因此是无法捕捉到序列顺序信息的,例如将K、V按行进行打乱,那么Attention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序列信息非常重要,代表着全局的结构,因此必须将序列的token相对或者绝对position信息利用起来。

    这里每个token的position embedding 向量维度也是 [公式] 然后将原本的input embedding和position embedding加起来组成最终的embedding作为encoder/decoder的输入。其中position embedding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

    其中 [公式] 表示位置index, [公式] 表示dimension index。

    Position Embedding本身是一个绝对位置的信息,但在语言中,相对位置也很重要,Google选择前述的位置向量公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们有

    [公式]

    这表明位置p+k的向量可以表示成位置p的向量的线性变换,这提供了表达相对位置信息的可能性。

    在其他NLP论文中,大家也都看过position embedding,通常是一个训练的向量,但是position embedding只是extra features,有该信息会更好,但是没有性能也不会产生极大下降,因为RNN、CNN本身就能够捕捉到位置信息,但是在Transformer模型中,Position Embedding是位置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并非是辅助性质的特征。

    也可以采用训练的position embedding,但是试验结果表明相差不大,因此论文选择了sin position embedding,因为

    1. 这样可以直接计算embedding而不需要训练,减少了训练参数
    2. 这样允许模型将position embedding扩展到超过了training set中最长position的position,例如测试集中出现了更大的position,sin position embedding依然可以给出结果,但不存在训练到的embedding。

    3. Why Self-Attention

    这里将Self-Attention layers和recurrent/convolutional layers来进行比较,来说明Self-Attention的好处。假设将一个输入序列 [公式] 分别用

    1. Self-Attention Layer
    2. Recurrent Layer
    3. Convolutional Layer

    来映射到一个相同长度的序列 [公式] ,其中 [公式] .

    我们分析下面三个指标:

    1. 每一层的计算复杂度
    2. 能够被并行的计算,用需要的最少的顺序操作的数量来衡量
    3. 网络中long-range dependencies的path length,在处理序列信息的任务中很重要的在于学习long-range dependencies。影响学习长距离依赖的关键点在于前向/后向信息需要传播的步长,输入和输出序列中路径越短,那么就越容易学习long-range dependencies。因此我们比较三种网络中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最长path length

    结果如下所示

    3.1 并行计算

    Self-Attention layer用一个常量级别的顺序操作,将所有的positions连接起来

    Recurrent Layer需要 [公式] 个顺序操作

    3.2 计算复杂度分析

    如果序列长度 [公式] 表示维度 [公式] ,Self-Attention Layer比recurrent layers快,这对绝大部分现有模型和任务都是成立的。

    为了提高在序列长度很长的任务上的性能,我们对Self-Attention进行限制,只考虑输入序列中窗口为 [公式] 的位置上的信息,这称为Self-Attention(restricted), 这回增加maximum path length到 [公式] .

    3.3 length path

    如果卷积层kernel width [公式] ,并不会将所有位置的输入和输出都连接起来。这样需要 [公式] 个卷积层或者 [公式] 个dilated convolution,增加了输入输出之间的最大path length。

    卷积层比循环层计算复杂度更高,是k倍。但是Separable Convolutions将见效复杂度。

    同时self-attention的模型可解释性更好(interpretable).

    Reference

    [1]

    [2]Vaswani, Ashish, et al.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编辑于 2018-10-18
     
     
  • 相关阅读:
    自信你就赢了
    记移动开发者大会中国(MDCC)
    Android Google Map V2想说爱你不容易
    关于用好Android资料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按钮添加四种点击事件
    Google的可穿戴设备Android Wear抢先看
    跟上潮流,做个微信开发者平台
    我也开始玩儿硬件——树莓派入门
    我也来自己做刷机包
    简单谈谈eclipse下搭建PhoneGap环境来开发Android程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x2016/p/1280038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