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栈整体认知


    https://blog.csdn.net/m0_45922575/article/details/106262920

    IO栈整体认知
    简化后的IO栈如下图:

    1.用户空间:除了用户自己的APP之外,也隐含了所有的库,例如常见的C库。我们常用的IO函数,例如open()/read()/write()是系统调用,由内核直接提供功能实现,而fopen()/fread()/fwrite()则是C库实现的函数,通过封装系统调用实现更高级的功能。

    2.虚拟文件系统:屏蔽具体文件系统的差异,向用户空间提供统一的入口。具体的文件系统通过register_filesystem()向虚拟文件系统注册挂载钩子,在用户挂载具体的文件系统时,通过回调挂载钩子实现文件系统的初始化。虚拟文件系统提供了inode来记录文件的元数据,dentry记录了目录项。对用户空间,虚拟文件系统注册了系统调用,例如SYSCALL_DEFINE3(open, const char __user *, filename, int, flags, umode_t, mode)注册了open()的系统调用。

    3.具体的文件系统:文件系统要实现存储空间的管理,换句话说,其规划了哪些空间存储了哪些文件的数据,就像一个个收纳盒,A文件保存在这个块,B文件则放在哪个块。不同的管理策略以及其提供的不同功能,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文件系统。除了类似于vfat、ext4、btrfs等常见的块设备文件系统之外,还有sysfs、procfs、pstorefs、tempfs等构建在内存上的文件系统,也有yaffs,ubifs等构建在Flash上的文件系统。

    4.页缓存: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片存储着磁盘数据的内存,不过其内部是以页为管理单元,常见的页大小是4K。这片内存的大小不是固定的,每有一笔新的数据,则申请一个新的内存页。由于内存的性能远大于磁盘,为了提高IO性能,我们就可以把IO数据缓存在内存,这样就可以在内存中获取要的数据,不需要经过磁盘读写的漫长的等待。申请内存来缓存数据简单,如何管理所有的页缓存以及如何及时回收缓存页才是精髓。

    5.通用块层:通用块层也可以细分为bio层和request层。页缓存以页为管理单位,而bio则记录了磁盘块与页之间的关系,一个磁盘块可以关联到多个不同的内存页中,通过submit_bio()提交bio到request层。一个request可以理解为多个bio的集合,把多个地址连续的bio合并成一个request。多个request经过IO调度算法的合并和排序,有序地往下层提交IO请求。

    6.设备驱动与块设备:不同块设备有不同的使用协议,而特定的设备驱动则是实现了特定设备需要的协议以正常驱使设备。对块设备而言,块设备驱动需要把request解析成一个个设备操作指令,在协议的规范下与块设备通信来交换数据。

    发起一次IO读请求的过程:
    用户空间通过虚拟文件系统提供的统一的IO系统调用,从用户态切到内核态。虚拟文件系统通过调用具体文件系统注册的回调,把需求传递到 具体的文件系统中。紧接着 具体的文件系统根据自己的管理逻辑,换算到具体的磁盘块地址,从页缓存寻找块设备的缓存数据。读操作一般是同步的,如果在 页缓存没有缓存数据,则向通用块层发起一次磁盘读。 通用块层合并和排序所有进程产生的的IO请求,经过 设备驱动从 块设备读取真正的数据。最后是逐层返回。读取的数据既拷贝到用户空间的buffer中,也会在页缓存中保留一份副本,以便下次快速访问。
    如果 页缓存没命中,同步读会一路通到块设备,而对于异步写,则是把数据放到页缓存后返回,由内核回刷进程在合适时候回刷到块设备。
    优化的核心思路是尽可能多的使用内存缓存数据,尽可能减小不必要的开销。

    交换分区
    交换分区的存在,可以让内核在内存压力大时,把内核认为一些不常用的内存置换到交换分区,以此腾出更多的内存给系统。
    在物理内存容量不足且运行吃内存的应用时,交换分区的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
    2

    服务器总内存达到15G,从内存的使用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内存都是被cache/buff占用,是可丢弃的文件缓存,因此内存是充足的,不需要通过交换分区扩大虚拟内存。
    交换分区也是磁盘的空间,从交换分区置入置出数据可也是要占用IO资源的,如果单纯考虑优化IO资源是需要取消swap分区。
    通过如下截图命令可查看系统及swap使能状态:

    文件系统
    用户发起了一次读写,经过虚拟文件系统(VFS)后交给了实际文件系统。
    分区挂在情况:
    1
    2

    此服务器主要有两个块设备,分别是 sda和 vda。sda 是常见的 SCSI/IDE 设备,我们个人PC上如果使用的机械硬盘,往往就会是 sda 设备节点。vda 是 virtio 磁盘设备。由于本服务器是 KVM 提供的虚拟机,不管是 sda 还是 vda,其实都是虚拟设备,差别在于前者是完全虚拟化的块设备,后者是半虚拟化的块设备。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来看,使用半虚拟化的设备,可以实现Host与Guest更高效的协作,从而实现更高的性能。在此例子中,sda 作为根文件系统使用,vda 则是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在编译时,主要看得是 vda 分区的IO情况。
    vda 使用 ext4 文件系统。ext4 是目前常见的Linux上使用的稳定的文件系统,查看其超级块信息:

    使用的默认参数格式化的分区,为其分配了块大小为4K,inode数量达到19660万个且使能了日志。块大小设为4K,适用于当前源文件偏小的情况,这里为了更紧凑的空间降低块大小,空闲 inode 达到 14522万,空闲占比达到 73.86%;当前 74% 的空间使用率,inode只使用了26.14%。一个inode占256B,那么10000万个inode占用23.84G,inode 太多造成大量的空间浪费。inode数量在格式化时指定,后期无法修改,这种情况不能简单粗暴地重新格式化,要考虑从日志和挂载参数下手。

    日志是为了保证掉电时文件系统的一致性,(ordered日志模式下)通过把元数据写入到日志块,在写入数据后再修改元数据,如果此时掉电,通过日志记录可以回滚文件系统到上一个一致性的状态,即保证元数据与数据是匹配的(服务器有备用电源确定没有掉电风险可以取消日志)。

    由于时刻有任务在执行,直接umount或者-o remount,ro,无法在挂载时取消日志(修改挂在参数,减少日志损耗)。

    ext4挂在参数:data

    ext4有3种日志模式:
       1. jorunal:把元数据与数据一并写入到日志块,性能差不多折半,因为数据写了两次,但最安全
       2. writeback:把元数据写入日志块,数据不写入日志块,但不保证数据先落盘;性能最高,但由于不保证元数据与数据的顺序,也是掉电最不安全的
       3. ordered:与writeback相似,但会保证数据先落盘,再是元数据;折中性能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这是大多数PC上推荐的默认的模式
    1
    2
    3
    4
    在不需要担心掉电的服务器环境,我们完全可以使用writeback的日志模式,以获取最高的性能。

    不能动态修改,需要写入/etc/fstab中,重启生效。

    ext4挂在参数:noatime
    Linux上对每个文件都记录了3个时间戳

    编译执行的Make可以根据修改时间来判断是否要重新编译,atime记录的访问时间其实在很多场景下都是多余的,不记录atime可以大量减少读造成的元数据写入量,而元数据的写入往往产生大量的随机IO,因此noatime应运而生。

    ext4挂在参数:nobarrier
    主要是决定在日志代码中是否使用写屏障(write barrier),对日志提交进行正确的磁盘排序,使易失性磁盘写缓存可以安全使用,但会带来一些性能损失。从功能来看,跟writeback和ordered日志模式非常相似,禁用写屏障毫无疑问能提高写性能。

    ext4挂在参数:delalloc
    delalloc是 delayed allocation 的缩写,如果使能,则ext4会延缓申请数据块直至超时。*为什么要延缓申请呢?*在inode中采用多级索引的方式记录了文件数据所在的数据块编号,如果出现大文件,则会采用 extent 区段的形式,分配一片连续的块,inode中只需要记录开始块号与长度即可,不需要索引记录所有的块。这除了减轻inode的压力之外,连续的块可以把随机写改为顺序写,加快写性能。连续的块也符合局部性原理,在预读时可以加大命中概率,进而加快读性能。

    ext4挂载参数:inode_readahead_blks
    ext4从inode表中预读的indoe block最大数量。访问文件必须经过inode获取文件信息、数据块地址,如果需要访问的inode都在内存中命中,就不需要从磁盘中读取,毫无疑问能提高读性能。其默认值是32,表示最大预读 32 × block_size 即 64K 的inode数据,在内存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毫无疑问可以进一步扩大,让其预读更多。

    # mount -o ...inode_readahead_blks=4096... /home
    1
    ext4挂载参数:journal_async_commit
    commit块可以不等待descriptor块,直接往磁盘写。这会加快日志的速度。

    ext4挂载参数:commit
    ext4一次缓存多少秒的数据。默认值是5,表示如果此时掉电,你最多丢失5s的数据量。设置更大的数据,就可以缓存更多的数据。

    # mount -o ...commit=1000... /home
    1
    相对的掉电也有可能丢失更多的数据,在不怕掉电的情况,把数值加大可以提高性能。

    页缓存
    页缓存在FS与通用块层之间,其实也可以归到通用块层中。为了提高IO性能,减少真实的从磁盘读写的次数,Linux内核设计了一层内存缓存,把磁盘数据缓存到内存中。由于内存以4K大小的**页**为单位管理,磁盘数据也以页为单位缓存,因此也称为页缓存。在每个缓存页中,都包含了部分磁盘信息的副本。

    如果因为之前读写过或者被预读加载进来,要读取数据刚好在缓存中命中,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不需要深入到磁盘。不管是同步写还是异步写,都会把数据copy到缓存,差别在于异步写只是copy且把页标识脏后直接返回,而同步写还会调用类似fsync()的操作等待回写,详细可以看内核函数generic_file_write_iter(),异步写产生的脏数据会在“合适”的时候被内核工作队列writeback进程回刷。

    那么,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候呢?最多能缓存多少数据呢?毫无疑问延迟回刷可以在频繁的删改文件中减少写磁盘次数,缓存更多的数据可以更容易合并随机IO请求,有助于提升性能。

    在/proc/sys/vm中有以下文件与回刷脏数据密切相关:

    对上述的配置文件,有几点要补充的:

    1. XXX_ratio 和 XXX_bytes 是同一个配置属性的不同计算方法,优先级 XXX_bytes > XXX_ratio
      2. 可用内存并不是系统所有内存,而是free pages + reclaimable pages
      3. 脏数据超时表示内存中数据标识脏一定时间后,下次回刷进程工作时就必须回刷
      4. 回刷进程既会定时唤醒,也会在脏数据过多时被动唤醒
      5. dirty_background_XXX与dirty_XXX的差别在于前者只是唤醒回刷进程,此时应用依然可以异步写数据到Cache,当脏数据比例继续增加,触发dirty_XXX的条件,不再支持应用异步写
    1
    2
    3
    4
    5
    更完整的功能介绍,可以看内核文档Documentation/sysctl/vm.txt。

    Request层
    在异步写的场景中,当脏页达到一定比例,就需要通过通用块层把页缓存里的数据回刷到磁盘中。bio层记录了磁盘块与内存页之间的关系,在request层把多个物理块连续的bio合并成一个request,然后根据特定的IO调度算法对系统内所有进程产生的IO请求进行合并、排序。那么都有什么IO调度算法呢?

    请参考IO调度算法,本文不在赘述;

    这里简述下Block Layer ,对其描述形象阐述单队列与多队列的差异:

    单队列的架构,一个块设备只有一个全局队列,所有请求都要往这个队列里面塞,这在多核高并发的情况下,尤其像服务器动则32个核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互斥而加的锁就导致了非常大的开销。此外,如果磁盘支持多队列并行处理,单队列的模型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的性能。

    多队列的架构下,创建了Software queues和Hardware dispatch queues两级队列。Software queues是每个CPU core一个队列,且在其中实现IO调度。由于每个CPU一个单独队列,因此不存在锁竞争问题。Hardware Dispatch Queues的数量跟硬件情况有关,每个磁盘一个队列,如果磁盘支持并行N个队列,则也会创建N个队列。在IO请求从Software queues提交到Hardware Dispatch Queues的过程中是需要加锁的。理论上,多队列的架构的效率最差也只是跟单队列架构持平。

    在/sys/block/vda/queue中有两个可写的文件nr_requests和read_ahead_kb,前者是配置块层最大可以申请的request数量,后者是预读最大的数据量,在无法修改IO算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修改这两个参数,例如加大Request队列的长度,加大预读的数据量。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tiger_mu」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45922575/article/details/106262920

  • 相关阅读:
    js金额格式化
    npm ERR! code EPERM npm ERR! syscall open npm ERR! path C:\Program Files\nodejs\node_cache\_cacache\
    Java 获取当前时间的年、月、日、小时、分钟、秒数
    获取前(后)x月的日期
    怎么实现鼠标移入第i个li则对应显示第i个div,默认显示第一个LI
    Java计算两个日期相差的天数
    echarts 实现柱状图重叠而不是相互增加
    日期部分相关工具类
    点击li 该li变色
    Silverlight 实现 A* 寻径算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ute/p/159198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