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托,面试官别问我「快速排序」了


    点击上方蓝字设为星标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

       作者 | 梁唐

       来源 | TechFlow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可以更快实现选择的快速选择算法

    思维推导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想先带着大家试着推导一下解法。

    这其实才是算法能力的精髓,即是应用已知能力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的各种各样的算法都可以看成是已知能力,已知能力越多,说明能力的边界越广,也就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相比已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尤其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这一点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有了这项能力,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自己推导出新算法,也即是开创和创新。

    假设当下我们并不知道正确的解法是什么,我们想要尽可能快地找到前K大的元素。

    如果一个一个找这个过程会很慢,除非我们可以做到 的查找。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是平衡树这类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单次查找也需要 。所以一个一个找是不行的。那么就只剩下一批一批找,批量查找又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查找K个,还有一种是多次查找,最后得到正解。

    我们并不知道哪种方法更靠谱,但是第一种看起来不太可行,因为它就是问题本身,第二种方法看起来稍微可行一些。在这个问题下,我们并没有多余的信息,想要直接查找K个元素应该不太容易。所以可能通过多次查找得到解是比较好的方法。

    多次查找也可以简单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每次查找一批,最后合并在一起,还有一种是每次缩小查找的范围,最后锁定答案。

    到这里,如果你对分治算法熟悉的话,你会觉得它和分治算法的应用场景很相似。我们想要求解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是直接求解很困难,所以我们将它拆解,将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解决来搞定原本的大问题

    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分治算法好像只有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这两个,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两个算法往这个问题上套。

    归并排序核心思路是每次将数组一分为二,然后通过这两个数组归并的过程找到我们想要的解法。这个方案可行,但是和排序并没有区别。

    我们文章开头就已经说过了,我们想要寻找的是比排序更快的算法。再看快排,它每次是设置一个标杆,然后对数组当中的元素进行调整,保证比标杆小的元素都在它的左边,比它大的都在它的右边。

    标杆最后在的位置就是数据有序之后它正确的位置。这个方法好像和我们想要的很接近。

    于是,我们就这样顺藤摸瓜,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当然实际的思考过程可能要比这个复杂,考虑的情况也会更多,但是总体的思维推导过程应该是差不多的。同样是解题,新手往往靠灵光一闪,而高手都是有一个完整的思维链。

    很多算法问题看起来一头雾水,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训练出一个思维模型来寻找正确的解法是新手通往高手的必经之路,也是算法能力的核心。

    算法原理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一次快速排序的调整之后,我们可以确定标杆的位置,这样一来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它所在的位置刚好是K,说明它前面的这一段数组就是答案,直接返回即可。如果它小于K,说明这个标杆取小了,我们应该在它右侧的数组当中重新选择一个标杆。如果它大于K说明这个标杆取大了,我们可以直接忽略它右侧的元素,因为它右侧的元素一定不在答案里。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张图:

    思路有了,代码就不难写了:

    def quick_select_without_optimizer(arr, k):
        n = len(arr)
        # 如果k大于n,没啥好说的,直接返回
        if k >= n:
            return arr
    
        # 缓存
        buffer = []
        while arr:
            # 选择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标杆
            mark = arr.pop()
            less, greater = [], []
            # 遍历数组,将元素分为less和greater
            for x in arr:
                if x <= mark:
                    less.append(x)
                else:
                    greater.append(x)
            # 判断三种情况,如果相等直接返回
            if len(less) == k:
                return less
            # 如果小于,将less存入buffer,因为它一定是答案的一部分,可以简化计算
            elif len(less) < k:
                buffer += less
                # k要减去less的长度
                k -= len(less)
                arr = [mark] + greater
            else:
                # 如果大于,直接舍弃右边
                arr = less

    复杂度分析

    写完了代码,我们来分析一下算法的复杂度。有些同学可能会有些疑惑,这个算法和快排基本上一样,为什么会更快呢?

    这是因为我们每次迭代的过程中,数组都会被舍弃一部分,我们把完整的搜索树画出来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虽然总的迭代次数还是 次,但是每一层当中遍历的元素个数不再是n。我们假设每次迭代数组的长度都会折损一半,到数组长度等于1的时候结束。我们把每一层遍历的长度全部相加,就得到了一个等比数列:

    这个等比数列的长度是 ,我们套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也就是说虽然它的形式看起来和快排很接近,但是由于我们在遍历的过程当中,每次都会缩小遍历的范围,所以整体的复杂度控制在了

    当然这也只是理想情况下的复杂度,一般情况下随着数据分布的不同,实际的复杂度也会稍有浮动。可以理解成乘上了一个浮动的常数。

    之前我们分析快排的时候曾经得出过结论,如果原始数组是逆序的,那么快排的复杂度会退化

    我们当前的快速选择算法和快排算法几乎如出一辙,整个的思路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数组是逆序的情况下同样会遇到复杂度升级的问题。不过好在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解的,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关于这种情况的优化。

    优化探索

    优化目标很明显,就是极端情况下复杂度会出现升级的情况。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已经知道了,是由于数组逆序,并且我们默认选择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标杆。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入手点就有两个,一个是数组逆序的情况,一个是标杆的选择。

    相比于标杆的选择来说,数组逆序情况的判断不太可取。因为对于不是严格逆序的数组,也一样可能出现复杂度很大的情况。如果我们通过逆序数来判断数组的逆序程度,又会带来额外的开销,所以只能从标杆的选择入手。之前我们默认选择最后一个元素,其实这并不是标杆选择位置的问题,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位置,都有可能出现对应的极端情况使得复杂度升级,所以简单地改变选择的位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单独设计算法。

    一个比较简单的思路是我们可以选择首尾和中间三个位置的元素,然后选择其中第二大的元素作为标杆。这种方案实现简单,效果也不错,但是分析一下的话,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依然还是可能出现极端情况,比如首尾和中间刚好是三个最大的元素。

    虽然这个概率比单个元素出现最大降低了很多。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选出来的标杆不能保证分割出来的数组是平衡的

    BFPRT算法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个牛哄哄的算法,说它牛不是因为它很难,而是因为它真的很牛。

    它的名字叫BFPRT,是由Blum、Floyd、Pratt、Rivest、Tarjan五位大牛一起发明的。如果你读过《算法导论》的话,一定会找到其中好几个人的名字。该算法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标杆,用来在快排和快速选择的时候切分数组。

    算法的流程很简单,一共只有几个步骤:

    1. 判断数组元素是否大于 5 ,如果小于 5 ,对它进行排序,并返回数组的中位数

    2. 如果元素大于 5 个,对数组进行分组,每 5 个元素分成一组,允许最后一个分组元素不足 5 个。

    3. 对于每个分组,对它进行插入排序

    4. 选择出每个分组排序之后的中位数,组成新的数组

    5. 重复以上操作

    算法思路很朴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中位数的过程。

    我们先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我们假设最终选出来的数是x,一个长度为n的数组会产生n/5个分组。由于我们取的是中位数的中位数,所以在这n/5个分组当中,有一半的中位数小于x,还有一半大于x。在中位数大于它的分组当中至少有3个元素大于等于它,所以整体而言,至少有 n/10 * 3 = 0.3n的元素大于等于x,同理也可以证明有30%元素小于等于x。所以最坏的情况选出来的x是70%位置的数。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复杂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

    其中 是寻找 个中位数的复杂度, 是递归的最坏的情况,即只能减少30%数组的长度。 是我们使用插入排序进行多次排序的复杂度,这里的c是一个常数。

    我们很容易可以证明 都是 的复杂度,这里我们证明一下前者作为一个例子:

    我们把这个式子累加起来,可以得到:

    同理,我们也可以证明 也是 的算法,所以 也是 的算法。

    根据BFPRT算法的定义很容易写出代码:

    def bfprt(arr, l=None, r=None):
        if l is None or r is None:
            l, r = 0, len(arr)
        length = r - l
        # 如果长度小于5,直接返回中位数
        if length <= 5:
            arr[l: r] = insert_sort(arr[l: r])
            return l + length // 2
        medium_num = l
        start = l
        # 否则每5个数分组
        while start + 5 < r:
            # 对每5个数进行插入排序
            arr[start: start + 5] = insert_sort(arr[start: start + 5])
            arr[medium_num], arr[start + 2] = arr[start + 2], arr[medium_num]
            medium_num += 1
            start += 5
        # 特殊处理最后不足5个的情况
        if start < r:
            arr[start:r] = insert_sort(arr[start:r])
            _l = r - start
            arr[medium_num], arr[start + _l // 2] = arr[start + _l // 2], arr[medium_num]
            medium_num += 1
        # 递归调用,对中位数继续求中位数
        return bfprt(arr, l, medium_num)
    

    这个代码写出来了之后,剩下的就容易了,改动量并不大,只需要加上两行即可。:

    def quick_select(arr, k):
        n = len(arr)
        if k >= n:
            return arr
    
        # 获取标杆的下标
        mark = bfprt(arr)
        arr[mark], arr[-1] = arr[-1], arr[mark]
        buffer = []
    
        while arr:
            mark = arr.pop()
            less, greater = [], []
            for x in arr:
                if x <= mark:
                    less.append(x)
                else:
                    greater.append(x)
            if len(less) == k:
                return buffer + less
            elif len(less) < k:
                k -= len(less)
                buffer += less
                arr = [mark] + greater
            else:
                arr = less
    

    看代码的话和上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不同就是选择之前先获取了一下标杆。在这里我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调用了一次,当然也可以在while循环里每一次都调用,不过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在获取标杆的时候,会将数组全部打乱,足够避免极端情况了。

    今天的文章篇幅有点长,但内容还可以,尤其是 BFPRT算法,真的是非常经典,算得上是不复杂但是很巧妙了。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它背后五个大佬的故事,估计比我的文章精彩得多。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是这些,如果觉得有所收获,请顺手点个在看或者转发吧,你们的举手之劳对我来说很重要。

    END


    ● 啥是布隆过滤器算法?

    ● 从一道简单算法题理解快速排序的partition操作

    ● 视频动画|什么是快速排序?

    动画: 快速排序|如何求第K大元素?

    点“在看”你懂得 

  • 相关阅读:
    C++对象模型2--指针cout结果
    C++对象模型4--有重写的单继承
    C++对象模型3--无重写的单继承
    C++对象模型6--对象模型对数据访问的影响
    C++对象模型--C++对象模型
    二叉树先序遍历算法实现
    C/C++指针和数组的关系
    xml 基础学习备忘
    Maven 更换远程仓库地址
    Maven 添加自定义 archetyp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snd/p/1667497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