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的10个处理步骤中, 每一步的处理都生成一个虚拟表来作为下一步的输入. 虚拟表对于调用者或输出查询来说是不存在的, 仅在最后步骤生成的表才会返回给调用者或者输出查询. 如果某一子句没有出现在SQL语句中, 这一步就被简单跳过..
这10个具体步骤是:
1.FROM: from子句中的两个表首先进行交叉连接(笛卡尔积), 生成虚拟表VT1。
2.ON: on条件作用在VT1上, 将条件为True的行生成VT2。
3.OUTER: 如果outer join被指定, 则根据外连接条件, 将左表or右表or多表的未出现在VT2查询结果中的行加入到VT2后生成VT3。
4.WHERE: VT3表中应用Where条件, 结果为真的行用来生成VT4。
5.GROUP BY: 根据Group by指定的列, 将VT4的行组织到不同的组中, 生成VT5。
6.CLUB|ROLLUP: 超级组(分组之后的分组)被添加到VT5中, 生成VT6。
7.HAVING: Having用来筛选组, VT6上符合条件的组将用来生成VT7。
8.SELECT: select子句用来选择指定的列, 并生成VT8。
9.DISTINCT: 从VT8中删除重复的行后, VT9被生成。
10.ORDER BY: 根据Order by子句, VT9中的行被排序, 生成游标10。
注意事项:
第一步中FROM: 需要对两表同时存在的列添加前缀, 以免混淆.
第二步中ON: 在SQL特有的三值逻辑(true,false,unknown)中, unkown的值也是确定的, 只是在不同情况下有时为true, 有时为false. 一个总的原则是: unknown的值非真即假, 非假即真. 也就是时说, unknown只能取true和false里面的一个值, 但是unknown的相反还是unknown.如:
在ON、WHERE和HAVING中做过滤条件时, unknown看做false;
在CHECK约束中, unknown被看做是true;
在条件中, 两个NULL的比较结果还是Unknown.
在UNIQUE和PRIMARY KEY约束、排序和分组中, NULL被看做是相等的. 例如Group by 将null分为一组, 而order by将所有null排在一起.
第三步中OUTER: 如果多余两张表, 则将VT3和FROM中的下一张表再次执行从第一步到第三步的过程.
第四步中WHERE: 由于此刻没有分组, 也没有执行select所以, where子句中不能写分组函数, 也不能使用表的别名. 并且, 只有在外连接时, on和where的逻辑才是不同的, 因此建议连接条件放在on中.
第五步中GROUP BY: 如果查询中包含Group by 子句, 那么所有的后续操作(having, select等)都是对每一组的结果进行操作.
Group by子句中可以使用组函数, 在Sql 2000中一旦使用组函数, 其后面的步骤将都不能处理, 而在
Sql2005中没有这个限制.
第六步不常用, 略过.
第七步中HAVING: having表达式是仅有的分组条件. 注意: count(*)不会忽略掉null, 而count(field)会; 此外分组函数中不支持子查询做输入.
第八步中SELECT: 如果包含Group By子句, 那么在第5步后将只能使用Group By子句中出现的列, 如果要使用其他原始列则, 只能使用组函数.
另外, select在第八步才执行, 因此别名只能第八步之后才能使用, 并且只能在order by中使用.
第九步中DISTINCT: 当使用Group By子句时, 使用Distinct是多余的, 他不会删除任何记录.
第十步中ORDER BY: 按Order by子句指定的列排序后, 返回游标VC10.
别名只能在Order by子句中使用.
如果定义了Distinct子句, 则只能排序上一步中返回的表VT9, 如果没有指定Distinct子句, 则可以排序不再最终结果集中的列. 例如: 如果不加Distinct则Order by可以访问VT7和VT8中的内容.
这一步最不同的是它返回的是游标而不是表, Sql是基于集合论的, 集合中的元素师没有顺序的, 一个在表上引用Order by排序的查询返回一个按照特定特定物理顺序组织的对象—游标. 所以对于视图、子查询、派生表等均不能将order by结果作为其数据来源.
建议: 使用表的表达式时, 不允许使用order by子句的查询, 因此除非你真的要对行排序, 否则不要使用order by 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