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招的感受-4个候选人的故事
故事来源:阿里校招。已征得作者同意转载。
北京校招的两天时间面试了22名候选人,印象很深给了A类的4人,面试PD的候选人不是很多,评估的尺度也不太好把握,面试交流的过程对我也是一次再次思考,那些对PD的定位、核心能力、个人素质曾经清晰但后来模糊的地方又再次清晰,所以我想分享一下这4个人的故事和给他们A的思考;
1号候选人、- 我们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相信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
面试的第一天,有一位来自哈工大的同学,让我很遗憾,她的成绩很优秀,看得出来也很努力,参与了很多学生会、社团活动,也有很多的社会实践,但和北京的学生比较起来,她对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的经历少得可怜,虽然她很认真很努力的回答我的问题,但在思路上还是相去甚远,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不仅有点小伤感,地域限制了眼界,大环境的缺失让优秀也有了折扣,这种感觉直到我第二天面到了冯柳,一个相信相信的女孩,才有了改变
她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一坐下来就感觉得到她眼神中的散发出的激情,果然,她给我一个很不一样的经历,她花了4年的时间,推动做了一个真正的App产品“I海大”;
1、从想法到执行:大一的入学的时候,办完入学手续发现各种不便,就想做一个App给新生,搜索发现复旦有一个I复旦,就萌生了做一个I海大的想法,只有想法没有资源,于是发生了教室里堵老师的故事,找到了学校信息处的老师,讲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以学校的名义发布了招募信息,技术、UI、PR组成了自己的团队;
2、从产品到推广:App开发出来以后,用的人并不多,技术同学希望改成校内交友软件,但她认为软件刚刚推出应该在推广上做改进,如果马上就对功能转型,给用户传递的信息会非常混乱,并且已经有微信的出现,校内社交很难落地,于是她坚持给App增加了校内地图、差课程表、查个人成绩这些社交软件不会触及的功能,推广上通过说服校领导在学校给学生发的一卡通背面印上了App的二维码,在新生的宣传资料上也有对App的介绍, 但App的活跃度仍然不高,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抓住了一个痛点,期末考试查教室,这个功能的推出一下子抓到了痛点,期末考试科目多,教室多,手机查自己考试的教室成为强场景,全校有50%的同学约7000多人注册;
3、开阔视野:大三的时候以I海大的App参加了全国创业大赛,得到了10万的奖金,获得奖金之后,通过老师的帮助,与老师一起到上海、北京的高校进行调查、交流、开阔了视野,为app继续规划了校内问答、求帮忙、海大微超市、教育抱抱团等功能,特别是教育抱抱团的想法,她认为美团和饿了么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做餐饮做O2O的机会都很小,但是学生群体一起考研、一起考GRE是有组团的需求的,做一个教育抱抱团,把一起学习、一起求笔记、彼此代点名的功能做起来,是能够落地的;问到她毕业了这个App怎么办的时候,她说已经注册了一个公司,和学习的创业社团做了对接,希望以社团模式运作,以公司形式对外合作,把I海大这个App传递下去,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对学校的一个贡献;
4、协作能力:给我展示的App还有商业计划书已经很专业,完全不是几个人能做出来的,询问之后了解到,商业计划书的市场推广策略、财务分析都是找的对口专业的同学做的,围绕着I海大,聚集了各个专业的同学,大家把这个App作为自己实践的一个舞台,而这个App也因为众多人的投入而变得健壮和完善;
这是一个有想法,而且能够推动想法变成产品,还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开阔自己的视野,能够聚集校方资源,同学资源的人,虽然在大连这样一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东北城市,但做出了一个实实在在、有用户有需求的App产品,
如果她和其他的应聘者有什么不同,她是一个相信相信的人,她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她入学的时候介绍材料上写学校附近有条凌水河,入学以后发现是条臭水沟,但她觉得为什么不能治理,于是她给区政府写信,还去找了对方,当然,没有人理她,但她认为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于是她每周写一封信给区政府,坚持了一个学期,终于有了反馈,这条河的治理被列入计划,现在她快毕业了,这条河也治理好了,变成了一条清水河;
一名产品经理就是产品的灵魂,很多时候对于结果无关乎法只关乎信,相信可以改变,接地气的去做,去坚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一个有主动性有判断力有执行力有结果的女孩,是一个相信相信的女孩,她应该是我们中的一员,我给了A+;
故事2:用Normal的方法去做只能得到Normal的结果
这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阳顶天 和你有点像哦 ),他的实习经历很特别,是在法国电信的波兰公司实习的,而且完全是他自己找到的,很多时候看起来关闭的门其实是虚掩的,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1、实习经历:我很好奇,他是怎么找到的这个机会?他说是通过AIESEC的学生组织申请的,我很奇怪,这是一个公开的组织么? 是的,是面向全球的大学生的; 是你家里人介绍的么?不是,是我自己申请的; 通过这个组织到国外实习的人多么?不多,中国大陆的技术类实习申请很少通过; 这位淡定的小哥,我还是直接问吧,说说吧,你是怎么搞定的
这确实是一个Open的组织,首先给这个组织的邮箱发了申请( OK,这个肯定不是关键点 ),然后到LinkIN和FaceBook上找到了法国电信HR的负责人,通过G-Talk聊了好多次( 嗯,有想法 ),然后把自己做的软件产品做了一个个人网站(哦,你做过什么软件产品),在Top Coder上接外包的单子,和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竞争,通过比别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来得到客户的认可,比如客户只要静态页面,就多做一个AJAX的功能,把接口也做好(有这个思路还得做出来,看来能力不错);所以对方觉得英语不错,有想法、有作品,就提供了芬兰、荷兰、波兰3个地方的实习机会给他;
2、产品:实习回国后,觉得上网很不方便,问了问周围,翻墙还是一个挺普遍的需求,于是做了一个VeryFASTVPN的软件,快速迭代了27个版本,又找到FaceBook上的意见领袖帮助推广,规模增长很快,看着他展示给我的产品文档,从产品原型、到运行速度分析、到使用用户曲线,对每个拐点每个变化都能给我一个当时的分析,很专注、很深入;
3、个人:如果这两个经历还不特别的话,那么中央2台的奥运节目主持人用的插花也出自他手,就有点让人惊讶了,做完了上面的产品他又选择了休学1年,去学了潜水和插花,而且做的也很棒;
这是一个思路和视野都很开阔的候选人,而且有执行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足,目前在的项目仍然在软件领域,是一套舆情系统,依然到位的产品思考,分析、算法、交互设计,但问答感兴趣的无线产品时,对无线互联网的敏感度与谋求实习机会的锐气完全不匹配,自己也意识到了无线互联网的趋势,但关注度不足,看来1年的休假对个人心境是个双刃剑,心态上的过早、过长的放松对趋势的思考和判断产生了影响,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除了Work Hard之外我们更要Work Smart,产品的成功需要效率更需要洞察力,这个小伙子在工作经历中作为个体展现了出色的洞察力和执行力,但在趋势判断的敏感和锐度没有保持住,职业方向上有依于惯性决策的部分,在重复做能做的事;经历中个人能力展现得很充分,但没有看到团队协作的部分;所以为给他A
故事3:聪明是灵气,智慧是扎实,以终为始,懂得取舍
这是一个霸面,很沉稳、干练,是面试的人中对产品经理的岗位想得最深的,对问题的回答最准确的(准确不是说有标准答案,而是说他准确的理解了提问的意图和要对他考察的点 )
1、创业项目1:北大“爱享书”,校园创业做二手书的不少,但他做的很扎实,做了用户场景模拟,拉了十几号同学,分成想要要书的、想提供书的,模拟各种场景,需求分类,再做减法,缩减成最直接的核心需求,场景模拟、需求分析、提炼核心、功能框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文档很扎实;我咖网-视频众包网站,从接手朋友的邀请,对目标网站Tongal的分析做起,从业务流程、交互界面、资金流形成业务分析报告,受创业团队邀请加入创业;按照创意征集、创意方案、拍摄能力,分析后,B端找需求,C端找意见领袖,在豆瓣、QQ群中进行合作拓展,20天签约60家视频拍摄合作伙伴;
这段经历的亮点是,找到UED的同学和技术的同学并不认识,合作中出现了争执,他能够分别沟通,倾听对方的抱怨和吐槽,再拉到一起讨论项目目标,有一致意见后,吃饭喝酒;够主动、能倾听,有方法,对PD来说善于倾听是沟通的开始,保持目标的专注控好局的,不仅要讲理想也要会匹情操;
2、对产品经理核心能力的理解: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洞察力,都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了说明,在人才评估项目中,做了40多次需求沟通,提炼形成4大核心需求,对评测流程反复讨论,从5步优化到3步,执行上每次讨论完成后立即对原型进行修改,经过3次全盘推倒重来;核心需求与流程变化后对原型的变动很大,确定的事情就要执行;沟通上再“爱享书”中UI和开发并不熟悉,对产品有分歧,主动沟通明确产品定位,分别对焦,再一起团建(吃饭),主动协调团队中人员的关系;在洞察力上,对自己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希望成为产品经理后对实习项目的选择都体现了自己的判断力;
沟通很平实,没有特别华丽的观点,最大的特点是扎实,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能能做到位,很稳,很扎实,有灵气敏锐度就强,但专注沉稳做的更深;
3、为什么来阿里,对面试产品经理做了哪些准备,看了扬子江大鳄的视频,被马总对趋势的判断,团队面向趋势的执行所打动,认同阿里的价值观,阿里是做产品的人的最好的平台; 对面试产品经理的准备,先了解阿里(他给我说了不少我们的BU),加入产品经理社区、公众号,与在BAT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沟通,听取在阿里工作的师兄的对工作的感受;根据产品经理的理解,对简历进行裁剪,用最简短方式描述清楚,精炼到2句话讲清楚,去掉与产品经理无关的内容,;
这是一个思路很清晰,对目标的理解很深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取舍,简历确实很清晰、简洁,回答时先略做思考,话不多,但和问题都很契合,思路清晰、做事扎实、是给我最深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做平台产品经理的人,有细节,执行到位,够稳,全面但没有突出的亮点,所以我给A
其实面试时,看起来随意的问题也是围绕这个岗位提出的,再轻松的聊天也是在考察你和岗位的匹配度,理解要求比善于表达更重要;
故事4:产品要有触达心灵的能力,发自内心的,更自然的感受快乐和幸福
怎么看这都应该是一个A,本科、研究生成绩都是前10%,3年拿了国内、国外两个都很棒的学校的硕士学位,国内的研究生延期毕业1年,在美国1年就读完了2年的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与与3个印度人、2个开发、1个设计一个global团队完成一个IOS的社交类App challengeMe;在10年的时候开发过一个LBS应用,多个朋友约饭局,自动根据各自的位置推荐一个中间地段的餐厅;实现也是在著名的IT咨询公司,也有TeamWork意识,感受到个人时间观念强,不一定团队效率高;对无线领域的趋势也在关注,通过“小众软件”、“善用佳软”关注最新的小众软件;
那么,你做过的ChallengeMe的核心功能是PK的感觉,是相互挑战,不停的发布挑战、完成挑战,能告诉我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功能?这个产品满足了用户的什么心理诉求,又是用什么方式刺激用户持续使用的?
你理解有效产品经理的核心能是什么呢?稳定的计划、推动力;那么你看了这么多小众软件,能举一个你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的App推荐给我么?恩,小众软件中看到的是大产品的小不足,有一个软件是Win8推出后,很多人不习惯,它提供了模拟Win7的界面,抓住了用户对新软件的适应期;
为什么选择要国外再读一个硕士,为什么读了还要回来拿国内的一个学位?海归不一定很好找工作,还是需要有国内的学历,哪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呢?排名够高,为什么是这个专业,本科和国内读的都是这个专业; 1年的时间读完2年的课程,很棒,很牛,有什么感受可以讲给我听听么?哪些人文、文化、年轻人的差异。。。。。。。。。
OK,背景、观点、素质都很棒,方法论与系统性思考很棒,很有效率,应该是个A,是么?真的是A么?
可是效率与洞察、点与全面,逻辑思考与触达心灵的能力是需要平衡的啊,如果出国的目标只是拿到学位为自己的求职加分,如果做App是为了让自己的经历更丰富,了解趋势与动态是为了辅助与完善,那么过程中的风景呢?哪些内心的追求与热爱呢?如果全部都聚集到那个结果,出国快乐么?拿到两个学位快乐么?喜欢自己做的产品么?有人夸奖的时候高兴吗?有人吐槽的时候沮丧么?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灵魂,一个产品如果是鲜活的,哪创造他的产品经理也一定是鲜活的,是有着自己的兴趣爱看,有感知用户需求的能力的鲜活的人;方法论与系统性思考都很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的喜欢和喜爱也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内心的,更自然的感受快乐的能力才可以让做出的产品更鲜活不是么;
综合评价:B+,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方法论/系统性思维强,但不要只是一路狂奔,更需要更松弛,更放松自己,平衡好效率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