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很像,他们都为变化设计了一个抽象类,然后派生出一系列的子类,用一个属性保存对这个子类的引用,通常通过构造函数对这个属性初始化,然后在类中一直调用这个属性的相关方法进行操作。然后他们都通过改变这个属性的值,将它指向其它子类,从而改变超类的方法的表现。区别在于策略模式的set()方法是公开的接口,留给用户主观地去改变属性。而状态模式不是,状态模式会初始化属性,但属性以后如何改变,是通过内置的逻辑进行操控的,不提成set()方法给用户主动地改变。也就是说,策略模式是让用户去改属性,而策略模式是根据类的状态,自动地变化属性。
具体来说,状态模式会在一系列的子类中,根据当前子类的状态,给自己的方法设置相关的set()方法,改变主体类的相关属性。主体类的相关属性一改,再次调用同名的方法时,因为属性已经不同了,调用的系列子类的方法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