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 道可道, 非常道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道德经》.

    首先从作者老子说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我们对孔子相对熟悉和亲近,对老子则陌生和神秘。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巨头,竟然是同时代的人。
    于是自然会产生一个好奇:

    孔子和老子谁更红 ?

    老子(公元前570?) 约比孔子(公元前551年) 年长约20来岁。他是一名公务员,在国家图书馆上班,事业单位,没事就天天看报纸,喝茶,摸鱼和躺平, 也会有整理文献,知识还算是渊博了。

    孔子是一个农民,很遗憾, 没有实现脱贫, 还到处去搞营销,和办私立培训班. 要是在当下就是靠着低保顶着双减政策作案, 同时还想薅社会主义羊毛。在老子很红的时候, 孔子还是一个弟弟,终有一次孔子有机会去拜访偶像,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

    总之, 孔子是被教做人了,如沐春风,说老子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所以,我们得出老子是很有真才实学的,老子生活在战争年代,对苦难的人们深感同情,这些都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知,由此写下5000言的《道德经》。

    今天的分享, 既不讲德,也不讲经,妄想肤浅地分享一下关于"道". 将从如下4个视角:

    • 道意: 道的表层意思
    • 道理: 道给我们的生活哲理
    • 道境: 道的人生境界
    • 道者: 得道者风范

    这样的递进层次来和大家做一点交流了.

    01 道意

    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名"可名, 这两个加引号的 "道" 和 "名" 理解为两个概念或者称呼好了, 没有实际意思的.

    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但不是很轻易就能说明白。要从无中去领略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
    老子在观察天地的时候,有物混成,有这么一个东东,在宇宙出现前就存在了,周行而不改,有规律地运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强行给它取了各名字, 叫做"道"。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道演化为一,一由阴和阳组成,阴和阳的排列组合产生了天地万物。

    即: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这看上去似乎很抽象, 我举个例子, 二进制. 或者说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世界的背后, 都是用 0 和 1 进行排列组合而创造的.

    但在当时的环境,怎么去举个栗子来较为形象地说明道的内涵呢?
    于是,老子举了个关于水的例子。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了天地万物,却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甘愿留在人们都不愿意去的低洼之处,默默地奉献自己。 水的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老子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

    小结一下:

    • 道是唯物性质的存在,是构成宇宙的元素。
    • 道是变化的,遵循一定的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都遵循这一规律。
    • 水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最接近于道的。

    02 道理

    道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那些哲理性的思考呢?

    不争的智慧,功成而弗居

    有人说,不争也是一种争。

    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在一个工作团队当中,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同, 就多给大家做贡献,凡是先为大家着想,先人后己, 大家都过得很好,自然也不会忘记你的。

    所以老子讲,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为万物而生而不为自己谋利,因此能够长久。

    也正如 "上善若水" 的这种不争不抢的奉献精神, 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摈弃以自己利益为上执着, 尝试拥抱他人后, 也许最后被拥抱的也会是自己哦.

    功成而弗居,讲的功成名就后,要急流勇退。正栗就很多了, 说几个历史人物, 比如范蠡, 张良, 姚广孝, 曾国藩 .... 反例也是有了, 最负盛名的算韩信吧,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难受至极吧.

    所以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是门很深的学问, 留下的多为急流勇退, 明哲保身之流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讲的是节制欲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德国的叔本华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认为,

    如果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如果欲望得了到满足,就会感到无聊。

    所以得出,我们人生要么痛苦,要么无聊。
    不禁想到, 我们就像一个来回摆动的钟摆,一边是痛苦,一边是无聊, 然后每天在其中来回摆动着.

    如何在痛苦,和无聊中找到平衡点, 这也很痛苦.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讲一些算是立 Flag 的洞见吧, 希望大家能目光长远, 理性决策的一些参考:

    无为: 绝不是无所作为, 不乱为, 不妄为, 不胡作非为, 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认识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死而不亡者寿。

    也是挑了几句大家所熟知的鸡汤.

    首先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我们能感知到善良和美好, 是因为有丑陋和伪善的存在;

    然后是要有系统性思维, 关注细节. 再困难的事情都是要容易发展来的, 大事都是小事积累的, 重视细节,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然后是一些论断吧,

    一个轻易向别人做承诺的人, 其大概率就是一个最不讲信用的;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蕴含复杂的逻辑;

    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就加法, 而修道则是要不断做减法, 少私寡欲.

    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意志坚定, 身体力行的人就是有志向的; 身虽死但造福后世的人是长寿的 ...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讲无用之用.

    三十幅共一毂(gū),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an)埴(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举了几个栗子, 马车的车轮是由很多的辐条组成, 中间必须要是留空来装车轴, 这样才能跑起来; 烧制的器皿, 中间要是空的才能去盛食物; 再漂亮的房子, 中间也是要空的才能住人; 因此有之以为利, "有" 和 "无" 是需要相辅相成的.

    但是,

    人们往往只功利性地看到事物有没有用的一面,却忽视其背后无形的积累. 诸如十年磨一剑,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时候喜欢玩堆沙盘的游戏, 沙堆要想堆得高,秘诀在于底层要积累的多吧, 还有一个是我自己读书体会,各种乱七八糟的都看, 也看了很多年,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用。后来渐渐发现自己慢慢变化了,看待事物角度不一样了. 不禁暗自窃喜,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吗?

    小结一下:

    •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无用才是最大用

    • 需要在欲望的追逐中,找到平衡和初心

    • 用辩证法, 矛盾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言传身教

    03 道境

    继承与前两章道意和道理,并按其手册操作后,自然提出了第3个问题:人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孔子之境

    15志于学,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最后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

    老子之境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竭力使心灵虚寂到极点,竭力坚守清静到极点,万物蓬蓬生长,宇宙有序运行,我看出了其中的奥秘。

    王阳明之境

    经历物是人非,在不毛之地的贵州,整日躺在棺材里思考了十年。

    汝看花时, 汝心便是此花.

    汝未看此花时,汝心与此花同归寂。

    故,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外求理误也。

    其实就是讲一个知行合一,追求内在精神力量的超越, 渡之彼岸也活在当下.

    海德格尔之境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之动之徐生.

    他把《道德经》这句话挂在书房. 当然也不是很能确定他是否能看懂, 反正格局是无穷大了.

    有谁能够让浑浊慢慢安静下来,渐渐澄清呢? 又有谁能让安静慢慢变动起来,渐渐显示出勃勃生机呢?
    不妨在睡不着的时候, 也想想, 终其一生, 我们自己的终极道境是什么呢?

    04 道者

    回顾一下前面分享的内容, 道的唯物性,规律性,水的奉献精神最接近于道,讲不争之争,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无欲之欲,还讲了道的人生境界.

    于是引出本篇的最后一个问题: 得道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呢?

    •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大隐隐于市,甘于寂寞。

    就像陶渊明所写的那般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通俗一点即希望能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吧.

    ...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自己解读一下,

    唯诺和呵斥, 美好和丑恶,人们所畏惧的, 不能畏惧的到底相差多大了, 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

    我看着大家都是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浑浑噩噩,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自由散漫像一个没有归宿浪子。

    看着大家都有车有房,而我自己却还是一无所有。哦, 倒是有有一颗愚人的心.

    看这大家干劲十足, 容光焕发, 而我的状态确实迷迷糊糊, 不知所以;

    我有点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 愚昧而笨拙, 大家追求的幸福似乎和我并不相关;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是领悟了 “道” 嘛 ?

    是啊,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顽且鄙。

    其实,我也明白,人生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一个过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老牛一样。但此刻的我, 依旧深信大道无言,大音希声,大器晚成。此刻的我,想吃,想爱,还想变成天边半明半暗的云。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诸君共同求索,朝闻道,夕死可矣.

    好了, 我的阅读分享也就到这里结束了.

  • 相关阅读:
    论文尾注后无法插入分节符
    实现java对象排序的三种方式
    java数组的定义方式
    Canvas
    正则xss
    mongoDB学习记录
    查找,学习,记录
    地址
    node实战学习纪录
    nodejs学习记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jieyouge/p/1601777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