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自从Attention机制在提出
之后,加入Attention的Seq2
Seq模型在各个任务上都有了提升,所以现在的seq2seq模型指的都是结合rnn和attention的模型。传统的基于RNN的Seq2Seq模型难以处理长序列的句子,无法实现并行,并且面临对齐的问题。
所以之后这类模型的发展大多数从三个方面入手:
- input的方向性:单向 -> 双向
- 深度:单层 -> 多层
- 类型:RNN -> LSTM GRU
但是依旧收到一些潜在问题的制约,神经网络需要能够将源语句的所有必要信息压缩成固定长度的向量。这可能使得神经网络难以应付长时间的句子,特别是那些比训练语料库中的句子更长的句子;每个时间步的输出需要依赖于前面时间步的输出,这使得模型没有办法并行,效率低;仍然面临对齐问题。
再然后CNN由计算机视觉也被引入到deep NLP中,CNN不能直接用于处理变长的序列样本但可以实现并行计算。完全基于CNN的Seq2Seq模型虽然可以并行实现,但非常占内存,很多的trick,大数据量上参数调整并不容易。
本篇文章创新点在于抛弃了之前传统的encoder-decoder模型必须结合cnn或者rnn的固有模式,只用Attention。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计算量和提高并行效率的同时不损害最终的实验结果。
二、整体框架
整体模型看上去看上去很复杂,其实这就是一个Seq2Seq模型,左边一个encoder把输入读进去,右边一个decoder得到输出:
左边的encoders和右边的decoders都是由6层组成,内部左边encoder的输出是怎么和右边decoder结合的呢?再画张图直观的看就是这样程序代写接单群733065427
三、分别展开
输入编码
如图所示,首先通过Word2Vec等词嵌入方法将输入语料转化成特征向量,论文中使用的词嵌入的维度为 。
单词的输入编码
在最底层的block中, 将直接作为Transformer的输入,而在其他层中,输入则是上一个block的输出。为了画图更简单,我们使用更简单的例子来表示接下来的过程
Encoder的输出,会和每一层的Decoder进行结合。我们取其中一层进行详细的展示:
整体框架细节展示:
1)Encoder
Encoder有N=6层,每层包括两个sub-layers:
第一个sub-layer是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用来计算输入的self-attention
第二个sub-layer是简单的全连接网络。
在每个sub-layer我们都模拟了残差网络,每个sub-layer的输出都是:
其中Sublayer(x) 表示Sub-layer对输入 x 做的映射,为了确保连接,所有的sub-layers和embedding layer输出的维数都相同。
2)Decoder
Decoder也是N=6层,每层包括3个sub-layers:
第一个是Mask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也是计算输入的self-attention,但是因为是生成过程,因此在时刻 i 的时候,大于 i 的时刻都没有结果,只有小于 i 的时刻有结果,因此需要做Mask
第二个sub-layer是全连接网络,与Encoder相同
第三个sub-layer是对encoder的输入进行attention计算。
同时Decoder中的self-attention层需要进行修改,因为只能获取到当前时刻之前的输入,因此只对时刻 t 之前的时刻输入进行attention计算,这也称为Mask操作。
图示参考上述总体框架细节图
3)The Final Linear and Softmax Layer
4)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s
在进行了Attention操作之后,encoder和decoder中的每一层都包含了一个全连接前向网络,对每个position的向量分别进行相同的操作,包括两个线性变换和一个ReLU激活输出:
这里再介绍下attention模型
Attention机制的本质思想
如果把Attention机制从上文讲述例子中的Encoder-Decoder框架中剥离,并进一步做抽象,可以更容易看懂Attention机制的本质思想。
Attention机制的本质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Attention机制(参考上图):将Source中的构成元素想象成是由一系列的<Key,Value>数据对构成,此时给定Target中的某个元素Query,通过计算Query和各个Key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得到每个Key对应Value的权重系数,然后对Value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了最终的Attention数值。所以本质上Attention机制是对Source中元素的Value值进行加权求和,而Query和Key用来计算对应Value的权重系数。即可以将其本质思想改写为如下公式:
其中,Lx=||Source||代表Source的长度,公式含义即如上所述。上文所举的机器翻译的例子里,因为在计算Attention的过程中,Source中的Key和Value合二为一,指向的是同一个东西,也即输入句子中每个单词对应的语义编码,所以可能不容易看出这种能够体现本质思想的结构。
当然,从概念上理解,把Attention仍然理解为从大量信息中有选择地筛选出少量重要信息并聚焦到这些重要信息上,忽略大多不重要的信息,这种思路仍然成立。聚焦的过程体现在权重系数的计算上,权重越大越聚焦于其对应的Value值上,即权重代表了信息的重要性,而Value是其对应的信息。
至于Attention机制的具体计算过程,如果对目前大多数方法进行抽象的话,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根据Query和Key计算权重系数,第二个过程根据权重系数对Value进行加权求和。而第一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根据Query和Key计算两者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第二个阶段对第一阶段的原始分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这样,可以将Attention的计算过程抽象为如图10展示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可以引入不同的函数和计算机制,根据Query和某个 Keyi ,计算两者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最常见的方法包括:求两者的向量点积、求两者的向量Cosine相似性或者通过再引入额外的神经网络来求值,即如下方式:
第一阶段产生的分值根据具体产生的方法不同其数值取值范围也不一样,第二阶段引入类似SoftMax的计算方式对第一阶段的得分进行数值转换,一方面可以进行归一化,将原始计算分值整理成所有元素权重之和为1的概率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SoftMax的内在机制更加突出重要元素的权重。即一般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第二阶段的计算结果 ai 即为 Valuei 对应的权重系数,然后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Attention数值:
通过如上三个阶段的计算,即可求出针对Query的Attention数值,目前绝大多数具体的注意力机制计算方法都符合上述的三阶段抽象计算过程。
Self-Attention
参考:transformer,Transformer模型详解
- 将输入单词转化成嵌入向量;
- 根据嵌入向量得到 , , 三个向量;
- 为每个向量计算一个score: ;
- 为了梯度的稳定,Transformer使用了score归一化,即除以 ;
- 对score施以softmax激活函数;
- softmax点乘Value值 ,得到加权的每个输入向量的评分 ;
- 相加之后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 : 。
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下self-attention,其思想和attention类似,但是self-attention是Transformer用来将其他相关单词的“理解”转换成我们正在处理的单词的一种思路,我们看个例子: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这里的it到底代表的是animal还是street呢,对于我们来说能很简单的判断出来,但是对于机器来说,是很难判断的,self-attention就能够让机器把it和animal联系起来,接下来我们看下详细的处理过程。
1、首先,self-attention会计算出三个新的向量,在论文中,向量的维度是512维,我们把这三个向量分别称为Query、Key、Value,这三个向量是用embedding向量与一个矩阵相乘得到的结果,这个矩阵是随机初始化的,维度为(64,512)注意第二个维度需要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其值在BP的过程中会一直进行更新,得到的这三个向量的维度是64低于embedding维度的。
那么Query、Key、Value这三个向量又是什么呢?这三个向量对于attention来说很重要,当你理解了下文后,你将会明白这三个向量扮演者什么的角色。
2、计算self-attention的分数值,该分数值决定了当我们在某个位置encode一个词时,对输入句子的其他部分的关注程度。这个分数值的计算方法是Query与Key做点乘,以下图为例,首先我们需要针对Thinking这个词,计算出其他词对于该词的一个分数值,首先是针对于自己本身即q1·k1,然后是针对于第二个词即q1·k2
3、接下来,把点成的结果除以一个常数,这里我们除以8,这个值一般是采用上文提到的矩阵的第一个维度的开方即64的开方8,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值,然后把得到的结果做一个softmax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即是每个词对于当前位置的词的相关性大小,当然,当前位置的词相关性肯定会会很大
4、下一步就是把Value和softmax得到的值进行相乘,并相加,得到的结果即是self-attetion在当前节点的值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我们采用的是矩阵的方式,直接计算出Query, Key, Value的矩阵,然后把embedding的值与三个矩阵直接相乘,把得到的新矩阵Q与K相乘,乘以一个常数,做softmax操作,最后乘上V矩阵
这种通过 query 和 key 的相似性程度来确定 value 的权重分布的方法被称为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Multi-Head Attention
Multi-Head Attention相当于 个不同的self-attention的集成(ensemble),在这里我们以 举例说明。Multi-Head Attention就是把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过程做8次,然后把输出Z合起来
就是说不仅仅只初始化一组Q、K、V的矩阵,而是初始化多组,tranformer是使用了8组,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8个矩阵。
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的挑战,前馈神经网络没法输入8个矩阵呀,这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把8个矩阵降为1个,首先,我们把8个矩阵连在一起,这样会得到一个大的矩阵,再随机初始化一个矩阵W0(权值矩阵)和这个组合好的矩阵相乘,最后得到一个最终的矩阵。
这就是multi-headed attention的全部流程了,这里其实已经有很多矩阵了,我们把所有的矩阵放到一张图内看一下总体的流程。
下面动态演示下完整的流程:
Positional Encoding
到目前为止,transformer模型中还缺少一种解释输入序列中单词顺序的方法。为了处理这个问题,transformer给encoder层和decoder层的输入添加了一个额外的向量Positional Encoding,维度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这个向量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方法来让模型学习到这个值,这个向量能决定当前词的位置,或者说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词之间的距离。这个位置向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因为模型不包括Recurrence/Convolution,因此是无法捕捉到序列顺序信息的,例如将K、V按行进行打乱,那么Attention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序列信息非常重要,代表着全局的结构,因此必须将序列的分词相对或者绝对position信息利用起来。
论文中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pos是指当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i是指向量中每个值的index,可以看出,在偶数位置,使用正弦编码,在奇数位置,使用余弦编码,最后把这个Positional Encoding与embedding的值相加,作为输入送到下一层
如果我们假设嵌入的维数为4,那么实际的位置编码将如下所示:
Multi-Head Attention的输出分成3步:
- 将数据 分别输入到下图所示的8个self-attention中,得到8个加权后的特征矩阵 。
- 将8个 按列拼成一个大的特征矩阵;
- 特征矩阵经过一层全连接后得到输出
Layer normalization
在transformer中,每一个子层(self-attetion,ffnn)之后都会接一个残缺模块,并且有一个Layer normalization
残缺模块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讲解,主要讲解下Layer normalization。Normalization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输入转化成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据。我们在把数据送入激活函数之前进行normalization(归一化),因为我们不希望输入数据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
说到 normalization,那就肯定得提到 Batch Normalization。BN的主要思想就是:在每一层的每一批数据上进行归一化。我们可能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但是经过该网络层的作用后,我们的数据已经不再是归一化的了。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数据的偏差越来越大,我的反向传播需要考虑到这些大的偏差,这就迫使我们只能使用较小的学习率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BN的具体做法就是对每一小批数据,在批这个方向上做归一化。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右半边求均值是沿着数据 batch_size的方向进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那么什么是 Layer normalization 呢?它也是归一化数据的一种方式,不过 LN 是在每一个样本上计算均值和方差,而不是BN那种在批方向计算均值和方差!
下面看一下 LN 的公式:
上图是transformer的一个详细结构,相比本文一开始结束的结构图会更详细些,接下来,我们会按照这个结构图讲解下decoder部分。
可以看到decoder部分其实和encoder部分大同小异,不过在最下面额外多了一个masked mutil-head attetion,这里的mask也是transformer一个很关键的技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ask
mask 表示掩码,它对某些值进行掩盖,使其在参数更新时不产生效果。Transformer 模型里面涉及两种 mask,分别是 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其中,padding mask 在所有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里面都需要用到,而 sequence mask 只有在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 里面用到。
Padding Mask
什么是 padding mask 呢?因为每个批次输入序列长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输入序列进行对齐。具体来说,就是给在较短的序列后面填充 0。但是如果输入的序列太长,则是截取左边的内容,把多余的直接舍弃。因为这些填充的位置,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我们的attention机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位置上,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把这些位置的值加上一个非常大的负数(负无穷),这样的话,经过 softmax,这些位置的概率就会接近0!而我们的 padding mask 实际上是一个张量,每个值都是一个Boolean,值为 false 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进行处理的地方。
Sequence mask
文章前面也提到,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也很简单: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全为0。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对于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里面使用到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同时需要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作为 attn_mask,具体实现就是两个mask相加作为attn_mask。
其他情况,attn_mask 一律等于 padding mask。
输出层
当decoder层全部执行完毕后,怎么把得到的向量映射为我们需要的词呢,很简单,只需要在结尾再添加一个全连接层和softmax层,假如我们的词典是1w个词,那最终softmax会输入1w个词的概率,概率值最大的对应的词就是我们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