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Socket 基础与应用系列(一)—— 抓个 WebSocket 的包


    1 为什么需要 WebSocket

    WebSocket 是为了满足基于 Web 的日益增长的实时通信需求而产生的。

    在传统的 Web 中,要实现实时通信,通用的方式是采用 HTTP 协议不断发送请求,即轮询(Polling)。

    但这种方式既浪费带宽(HTTP HEAD 是比较大的),又导致服务器 CPU 占用(没有信息也要接受请求)。

    而使用 WebSocket 技术,则能大幅优化上面提到的问题:

    2 WebSocket 简介

    WebSocket 协议在 2008 年诞生,2011 年成为国际标准。所有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

    它是从 HTML5 开始提供的一种浏览器与服务器进行全双工通讯的网络技术,属于应用层协议。它基于 TCP 传输协议,并复用 HTTP 的握手通道。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信息,客户端也可以主动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是真正的双向平等对话,属于服务器推送技术的一种。

    其他特点包括:

    1. 建立在 TCP 协议之上,服务器端的实现比较容易。

    2. 与 HTTP 协议有着良好的兼容性。默认端口也是 80 和 443,并且握手阶段采用 HTTP 协议,因此握手时不容易屏蔽,能通过各种 HTTP 代理服务器。

    3. 较少的控制开销。连接创建后,ws 客户端、服务端进行数据交换时,协议控制的数据包头部较小。在不包含头部的情况下,服务端到客户端的包头只有 2~10 字节(取决于数据包长度),客户端到服务端的的话,需要加上额外的 4 字节的掩码。而 HTTP 协议每次通信都需要携带完整的头部。

    4. 可以发送文本,也可以发送二进制数据。

    5. 没有同源限制,客户端可以与任意服务器通信。

    6. 协议标识符是 ws(如果加密,则为 wss),服务器网址就是 URL。

    7. 支持扩展。ws 协议定义了扩展,用户可以扩展协议,或者实现自定义的子协议。(比如支持自定义压缩算法等)

    2.1 WebSocket、HTTP、TCP 之间的关系

    在下图中,我们只需要知道,HTTP、WebSocket 等协议都是处于 OSI 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而 IP 协议工作在网络层(第 3 层),TCP 协议工作在传输层(第 4 层)。

    HTTP、WebSocket 等应用层协议,都是基于 TCP 协议来传输数据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高级协议理解成对 TCP 的封装。既然大家都使用 TCP 协议,那么大家的连接和断开,都要遵循 TCP 协议中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只是在连接之后发送的内容不同,或者是断开的时间不同。

    2.2 HTML5 与 WebSocket

    WebSocket API 是 HTML5 标准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代表 WebSocket 一定要用在 HTML 中,或者只能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中使用。

    实际上,许多语言、框架和服务器都提供了 WebSocket 支持,例如:

    • 基于 C 的 libwebsocket.org

    • 基于 Node.js 的 Socket.io

    • 基于 Python 的 ws4py

    • 基于 C++ 的 WebSocket++

    • Apache 对 WebSocket 的支持:Apache Module mod_proxy_wstunnel

    • Nginx 对 WebSockets 的支持:NGINX as a WebSockets Proxy 、 NGINX Announces Support for WebSocket Protocol 、WebSocket proxying

    • lighttpd 对 WebSocket 的支持:mod_websocket

    3 例子与抓包分析

    3.1 入门例子

    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个直观感受。例子包括了 WebSocket 服务端( Node.js )、WebSocket 客户端。

    服务端

    // 导入WebSocket模块:
    const WebSocket = require('ws');

    // 引用Server类:
    const WebSocketServer = WebSocket.Server;

    // 实例化:
    const wss = new WebSocketServer({
    port: 3000
    });
    wss.on('connection', function (ws) {
    console.log(`[SERVER] connection()`);
    ws.on('message', function (message) {
    console.log(`[SERVER] Received: ${message}`);
    ws.send(`message from server: ${message}`, (err) => {
    if (err) {
    console.log(`[SERVER] error: ${err}`);
    }
    });
    })
    });

    客户端

    const WebSocket = require('ws');
    const ws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3000/');

    ws.on('open', function open() {
    console.log('[CLIENT]: open')
    ws.send('something');
    });

    ws.on('close', function close(){
    console.log('[CLIENT]: close');
    });
    ws.on('message', function incoming(data) {
    console.log('[CLIENT]: Received:',data);
    });
    ws.on('ping', function(){
    console.log('[CLIENT]: ping')
    })

    运行结果

    服务端输出

    [SERVER] connection()
    [SERVER] Received: something

    客户端输出

    [CLIENT]: open
    [CLIENT]: Received: message from server: something

    3.2 从抓包看如何建立连接

    工具准备

    1. 安装 Wireshark 抓包软件;

    2. 在 Capture 中选择本机回环网络;

    1. 在 filter 中写入过滤条件 tcp.port == 3000 (ws 服务端口)。

    这样就可以抓到你想要的包啦:

    为了更好的对比 WebSocket 的连接及数据传输与 TCP 和 HTTP 有什么区别,我们再抓一下 TCP 和 HTTP 的包。

    TCP 抓包

    服务端代码

    const net = require('net');

    const server = net.createServer();

    server.on('connection', (socket) => {
    socket.on('data', (data) => {
    console.log('Receive from client:', data.toString('utf8'));
    });
    socket.write('Hello, I am from server.');
    });

    server.listen(3000, () => {
    console.log('Server is listenning on 3000');
    });

    客户端代码

    const net = require('net');

    const client = new net.Socket();

    client.setEncoding('utf8');

    client.connect(3000, () => {
    console.log('Connected to server.');
    client.write('Hello, I am from client.');
    client.on('data', (data) => {
    console.log('Receive from server:', data);
    });
    });

    抓包结果

    简单理解一下 TCP FLAGS:

    在 TCP 层,有个 FLAGS 字段,这个字段有以下几个标识:SYN (synchronous 建立联机)、ACK (acknowledgement 确认)、PSH (push 传送)、FIN (finish 结束)、RST (reset 重置)、URG (urgent 紧急)。

    其中,对于我们日常的分析有用的就是前面的五个字段。

    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 SYN 表示建立连接;

    • FIN 表示关闭连接;

    • ACK 表示响应;

    • PSH 表示有 DATA 数据传输;

    • RST 表示连接重置。

    用一张图清楚表示一下 TCP 3 次握手及 4 次挥手的过程。

    HTTP 抓包

    服务端代码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console.log('request ...');
    req.on('data', (data) => {
    console.log('data from client ', data.toString('utf-8'));
    });
    res.write('Hello, I am Server');
    res.end();
    });

    server.listen(3000);

    客户端代码

    const request = require('request');

    request('http://127.0.0.1:3000?param=1', (err, response, body) => {
    console.log('Response:', body);
    });

    可以看到连接和断开连接和 TCP 都是一样的,中间的数据传输换成了 HTTP 协议数据:

    3.2 再回来看 WebSocket 的抓包:如何建立连接

    WebSocket 复用了 HTTP 的握手通道。具体指的是,客户端通过 HTTP 请求与 WebSocket 服务端协商升级协议。协议升级完成后,后续的数据交换则遵照 WebSocket 的协议。

    客户端:申请协议升级

    首先,客户端发起协议升级请求。可以看到,采用的是标准的 HTTP 报文格式,且只支持 GET 方法。

    Connection: Upgrade:表示要升级协议。

    Upgrade: websocket:表示要升级到 websocket 协议。

    Sec-WebSocket-Version: 13:表示 websocket 的版本。如果服务端不支持该版本,需要返回一个。

    Sec-WebSocket-Key:与后面服务端响应首部的 Sec-WebSocket-Accept 是配套的,提供基本的防护,比如恶意的连接,或者无意的连接。

    服务端:响应协议升级

    服务端返回内容如下,状态代码 101 表示协议切换:

    到此完成协议升级,后续的数据交互都按照新的协议来。

    Sec-WebSocket-Accept 的计算

    Sec-WebSocket-Accept 根据客户端请求首部的 Sec-WebSocket-Key 计算出来。

    计算公式为:

    将 Sec-WebSocket-Key 跟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拼接。通过 SHA1 计算出摘要,并转成 base64 字符串。伪代码如下:

    toBase64( sha1( Sec-WebSocket-Key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  )

    验证下前面的返回结果: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const magic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const secWebSocketKey = '8cyP/EvUjJHSMbkOIHFU/w==';

    const secWebSocketAccept = crypto.createHash('sha1')
    .update(secWebSocketKey + magic)
    .digest('base64');

    console.log(secWebSocketAccept);
    // EiaKGKO0E/pC8vnArob263aS3XY=

    3.3 数据帧格式

    客户端、服务端数据的交换,离不开数据帧格式的定义。因此,在实际讲解数据交换之前,我们先来看下 WebSocket 的数据帧格式。

    WebSocket 客户端、服务端通信的最小单位是帧(frame),由 1 个或多个帧组成一条完整的消息(message)。

    发送端:将消息切割成多个帧,并发送给服务端;接收端:接收消息帧,并将关联的帧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消息。

    数据帧格式概览

    下面给出了 WebSocket 数据帧的统一格式 从左到右,单位是比特。比如 FIN、RSV1 各占据 1 比特,opcode 占据 4 比特。内容包括了标识、操作代码、掩码、数据、数据长度等。

    Frame format: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F|R|R|R| opcode|M| Payload len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
    |I|S|S|S| (4) |A| (7) | (16/64) |
    |N|V|V|V| |S| | (if payload len==126/127) |
    | |1|2|3| |K| | |
    +-+-+-+-+-------+-+-------------+ - - - - - - - - - - - - - - - +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continued, if payload len == 127 |
    + - - - - - - - - - - - - - - - +-------------------------------+
    | |Masking-key, if MASK set to 1 |
    +-------------------------------+-------------------------------+
    | Masking-key (continued) | Payload Data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抓包例子:

    数据帧格式详解

    FIN:1 个比特。

    如果是 1,表示这是消息(message)的最后一个分片(fragment),如果是 0,表示不是是消息(message)的最后一个分片(fragment)。

    RSV1, RSV2, RSV3:各占 1 个比特。

    一般情况下全为 0。当客户端、服务端协商采用 WebSocket 扩展时,这三个标志位可以非 0,且值的含义由扩展进行定义。如果出现非零的值,且并没有采用 WebSocket 扩展,连接出错。

    Opcode: 4 个比特。

    操作代码,Opcode 的值决定了应该如何解析后续的数据载荷(data payload)。如果操作代码是不认识的,那么接收端应该断开连接(fail the connection)。可选的操作代码如下:

    • % x0:表示一个延续帧。当 Opcode 为 0 时,表示本次数据传输采用了数据分片,当前收到的数据帧为其中一个数据分片。

    • % x1:表示这是一个文本帧。(frame)

    • % x2:表示这是一个二进制帧。(frame)

    • % x3-7:保留的操作代码,用于后续定义的非控制帧。

    • % x8:表示连接断开。

    • % x8:表示这是一个 ping 操作。

    • % xA:表示这是一个 pong 操作。

    • % xB-F:保留的操作代码,用于后续定义的控制帧。

    Mask: 1 个比特。

    表示是否要对数据载荷进行掩码操作。从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掩码操作;从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掩码操作。

    如果服务端接收到的数据没有进行过掩码操作,服务端需要断开连接。

    如果 Mask 是 1,那么在 Masking-key 中会定义一个掩码键(masking key),并用这个掩码键来对数据载荷进行反掩码。所有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的数据帧,Mask 都是 1。

    Payload length:数据载荷的长度,单位是字节。为 7 位,或 7+16 位,或 1+64 位。

    假设数 Payload length === x,如果:

    • x 为 0~126:数据的长度为 x 字节。

    • x 为 126:后续 2 个字节代表一个 16 位的无符号整数,该无符号整数的值为数据的长度。

    • x 为 127:后续 8 个字节代表一个 64 位的无符号整数(最高位为 0),该无符号整数的值为数据的长度。此外,如果 payload length 占用了多个字节的话,payload length 的二进制表达采用网络序(big endian,重要的位在前)。

    // 来自 ws库 sender.js frame函数
    let payloadLength = data.length;

    if (data.length >= 65536) {
    offset += 8;
    payloadLength = 127;
    } elseif (data.length > 125) {
    offset += 2;
    payloadLength = 126;
    }

    Masking-key:0 或 4 字节。(32 位)

    所有从客户端传送到服务端的数据帧,数据载荷都进行了掩码操作,Mask 为 1,且携带了 4 字节的 Masking-key。如果 Mask 为 0,则没有 Masking-key。

    备注:载荷数据的长度,不包括 mask key 的长度。

    //mask key的生成
    //每个数据帧都会生成一次
    const mask = Buffer.alloc(4);
    randomFillSync(mask, 0, 4);

    Payload data:(x+y) 字节。

    载荷数据:包括了扩展数据、应用数据。其中,扩展数据 x 字节,应用数据 y 字节。

    扩展数据:如果没有协商使用扩展的话,扩展数据数据为 0 字节。所有的扩展都必须声明扩展数据的长度,或者可以如何计算出扩展数据的长度。此外,扩展如何使用必须在握手阶段就协商好。如果扩展数据存在,那么载荷数据长度必须将扩展数据的长度包含在内。

    应用数据:任意的应用数据,在扩展数据之后(如果存在扩展数据),占据了数据帧剩余的位置。载荷数据长度 减去 扩展数据长度,就得到应用数据的长度。

    掩码算法

    掩码键(Masking-key)是由客户端挑选出来的 32 位的随机数。掩码操作不会影响数据载荷的长度。掩码、反掩码操作都采用如下算法:

    首先,假设:

    • original-octet-i:为原始数据的第 i 字节。

    • transformed-octet-i:为转换后的数据的第 i 字节。

    • j:为 i mod 4 的结果。

    • masking-key-octet-j:为 mask key 第 j 字节。

    算法描述为:original-octet-i 与 masking-key-octet-j 异或后,得到 transformed-octet-i。

    j = i MOD 4
    transformed-octet-i = original-octet-i XOR masking-key-octet-j

    ws 库中的 mask 和 unmask 函数:

    // mask 的生成
    // const mask = crypto.randomBytes(4);
    // <Buffer 54 63 0c 77>
    /**
    * Masks a buffer using the given mask.
    *
    * @param {Buffer} source The buffer to mask
    * @param {Buffer} mask The mask to use
    * @param {Buffer} output The buffer where to store the result
    * @param {Number} offset The offset at which to start writing
    * @param {Number} length The number of bytes to mask.
    * @public
    */
    function _mask(source, mask, output, offset, length) {
    for (var i = 0; i < length; i++) {
    output[offset + i] = source[i] ^ mask[i & 3];
    }
    }

    /**
    * Unmasks a buffer using the given mask.
    *
    * @param {Buffer} buffer The buffer to unmask
    * @param {Buffer} mask The mask to use
    * @public
    */
    function _unmask(buffer, mask) {
    // Required until https://github.com/nodejs/node/issues/9006 is resolved.
    const length = buffer.length;
    for (var i = 0; i < length; i++) {
    buffer[i] ^= mask[i & 3];
    }
    }

    /**
    * Frames a piece of data according to the HyBi WebSocket protocol.
    *
    * @param {Buffer} data The data to frame
    * @param {Object} options Options object
    * @param {Number} options.opcode The opcode
    * @param {Boolean} options.readOnly Specifies whether `data` can be modified
    * @param {Boolean} options.fin Specifies whether or not to set the FIN bit
    * @param {Boolean} options.mask Specifies whether or not to mask `data`
    * @param {Boolean} options.rsv1 Specifies whether or not to set the RSV1 bit
    * @return {Buffer[]} The framed data as a list of `Buffer` instances
    * @public
    */
    function frame(data, options) {
    const merge = data.length < 1024 || (options.mask && options.readOnly);
    let offset = options.mask ? 6 : 2;
    let payloadLength = data.length;

    if (data.length >= 65536) {
    offset += 8;
    payloadLength = 127;
    } elseif (data.length > 125) {
    offset += 2;
    payloadLength = 126;
    }

    const target = Buffer.allocUnsafe(merge ? data.length + offset : offset);

    target[0] = options.fin ? options.opcode | 0x80 : options.opcode;
    if (options.rsv1) target[0] |= 0x40;

    if (payloadLength === 126) {
    target.writeUInt16BE(data.length, 2);
    } elseif (payloadLength === 127) {
    target.writeUInt32BE(0, 2);
    target.writeUInt32BE(data.length, 6);
    }

    if (!options.mask) {
    target[1] = payloadLength;
    if (merge) {
    data.copy(target, offset);
    return [target];
    }

    return [target, data];
    }
    //验证一下
    // const mask = crypto.randomBytes(4);
    const mask = Buffer.from('32fd435f', 'hex'); //为了还原例子,这里直接指定mask

    target[1] = payloadLength | 0x80;
    target[offset - 4] = mask[0];
    target[offset - 3] = mask[1];
    target[offset - 2] = mask[2];
    target[offset - 1] = mask[3];

    if (merge) {
    _mask(data, mask, target, offset, data.length);
    return [target];
    }

    _mask(data, mask, data, 0, data.length);
    return [target, data];
    }

    const str = 'something';
    const source = Buffer.from(str);
    const target = frame(source, {
    fin: true, rsv1: false, opcode: 1, mask: true, readOnly: false,
    });
    console.log('Payload:', source);
    console.log('Masked payload:', target);
    Payload: <Buffer 73 6f 6d 65 74 68 69 6e 67>
    Masked payload: [ <Buffer 81 89 32 fd 43 5f 41 92 2e 3a 46 95 2a 31 55> ]

    可以看到结果与下图一致。

    原始 payload:

    masked payload:

    3.4 数据传递

    一旦 WebSocket 客户端、服务端建立连接后,后续的操作都是基于数据帧的传递。

    WebSocket 根据 opcode 来区分操作的类型。比如 0x8 表示断开连接,0x0-0x2 表示数据交互。

    断开连接:

    数据分片

    WebSocket 的每条消息可能被切分成多个数据帧。当 WebSocket 的接收方收到一个数据帧时,会根据 FIN 的值来判断,是否已经收到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

    FIN=1 表示当前数据帧为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此时接收方已经收到完整的消息,可以对消息进行处理。FIN=0,则接收方还需要继续监听接收其余的数据帧。

    此外,opcode 在数据交换的场景下,表示的是数据的类型。0x01 表示文本,0x02 表示二进制。而 0x00 比较特殊,表示延续帧(continuation frame),顾名思义,就是完整消息对应的数据帧还没接收完。

    数据分片例子

    下面例子来自 MDN,可以很好地演示数据的分片。客户端向服务端两次发送消息,服务端收到消息后回应客户端,这里主要看客户端往服务端发送的消息。

    第一条消息

    FIN=1, 表示是当前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服务端收到当前数据帧后,可以处理消息。opcode=0x1,表示客户端发送的是文本类型。

    第二条消息

    1. FIN=0,opcode=0x1,表示发送的是文本类型,且消息还没发送完成,还有后续的数据帧。

    2. FIN=0,opcode=0x0,表示消息还没发送完成,还有后续的数据帧,当前的数据帧需要接在上一条数据帧之后。

    3. FIN=1,opcode=0x0,表示消息已经发送完成,没有后续的数据帧,当前的数据帧需要接在上一条数据帧之后。服务端可以将关联的数据帧组装成完整的消息。

      Client: FIN=1, opcode=0x1, msg="hello"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immediately) Hi.
      Client: FIN=0, opcode=0x1, msg="and a"
      Server: (listening, new message containing text started)
      Client: FIN=0, opcode=0x0, msg="happy new"
      Server: (listening, payload concatenated to previous message)
      Client: FIN=1, opcode=0x0, msg="year!"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Happy new year to you too!

    3.5 连接保持 + 心跳

    WebSocket 为了保持客户端、服务端的实时双向通信,需要确保客户端、服务端之间的 TCP 通道保持连接没有断开。然而,对于长时间没有数据往来的连接,如果依旧长时间保持着,可能会浪费包括的连接资源。

    但不排除有些场景,客户端、服务端虽然长时间没有数据往来,但仍需要保持连接。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心跳来实现。

    发送方 -> 接收方:ping 。

    接收方 -> 发送方:pong 。

    ping 、pong 的操作,对应的是 WebSocket 的两个控制帧,opcode 分别是 0x9、0xA。

    举例,WebSocket 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 ping,只需要如下代码:(采用 ws 模块)

    ws.ping('', false, true);

     

    后续

    今天的 WebSocket 抓包分析就先到这,后续会继续分析基于 WebSocket 之上的 Engine.io 以及 Socket.io 的抓包分析,敬请期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96Da8kCluNwv7cxW39gzg

  • 相关阅读:
    .NetCore Grpc 客服端 工厂模式配置授权
    DOCKER 拉取 dotnet 镜像太慢 docker pull mcr.microsoft.com too slow
    Introducing .NET 5
    VSCode 出现错误 System.IO.IOException: The configured user limit (128) on the number of inotify instances has been reached.
    Omnisharp VsCode Attaching to remote processes
    zookeeper3.5.5 centos7 完全分布式 搭建随记
    Hadoop2.7.7 centos7 完全分布式 配置与问题随记
    MySQL索引 索引分类 最左前缀原则 覆盖索引 索引下推 联合索引顺序
    SQL基础随记3 范式 键
    MySQL调优 优化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ngqinglang/p/1599137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