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错误和异常
错误分两种:
1.语法错误 不按照语法规则去写代码
2.逻辑错误
什么是异常?:
异常就是程序运行时发生错误的信号(在程序出现错误时,则会产生一个异常,若程序没有处理它,则会抛出该异常,程序的运行也随之终止)
2.异常的种类
在python中不同的异常可以用不同的类型(python中统一了类与类型,类型即类)去标识,一个异常标识一种错误
常用异常:
AttributeError 试图访问一个对象没有的属性,比如foo.x,但是foo没有属性x IOError 输入/输出异常;基本上是无法打开文件 ImportError 无法引入模块或包;基本上是路径问题或名称错误 IndentationError 语法错误(的子类) ;代码没有正确对齐 IndexError 下标索引超出序列边界,比如当x只有三个元素,却试图访问x[5] KeyError 试图访问字典里不存在的键 KeyboardInterrupt Ctrl+C被按下 NameError 使用一个还未被赋予对象的变量 SyntaxError Python代码非法,代码不能编译(个人认为这是语法错误,写错了) TypeError 传入对象类型与要求的不符合 UnboundLocalError 试图访问一个还未被设置的局部变量,基本上是由于另有一个同名的全局变量, 导致你以为正在访问它 ValueError 传入一个调用者不期望的值,即使值的类型是正确的
3.异常处理
#基本语法为 try: 被检测的代码块 except 异常类型: try中一旦检测到异常,就执行这个位置的逻辑
多分支捕捉异常:
while True: try: num = input('>>:') int(num) num2 = input('>>:') int(num2)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e) continue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e)
万能异常:可捕捉所有异常
try: num = input('>>:') int(num) num2 = input('>>:') int(num2) li = [] li[22]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e)
异常的其他结构:
s1 = '22' try: int(s1) except IndexError as e: print(e) except KeyError as e: print(e)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e) #except Exception as e: # print(e) else: print('try内代码块没有异常则执行我') finally: print('无论异常与否,都会执行该模块,通常是进行清理工作')
自定制异常:
class Chrisexpetion(BaseException): def __init__(self,msg): self.msg = msg raise Chrisexpetion('输入异常')
断言:assert 条件
def test(): res = 1 return res res = test() assert res == 1 #后面有一万行代码要根据res的结果进行处理时,进行断言就可判断
总结try..except
1:把错误处理和真正的工作分开来
2:代码更易组织,更清晰,复杂的工作任务更容易实现;
3:毫无疑问,更安全了,不至于由于一些小的疏忽而使程序意外崩溃了;
4.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C/S架构包括以下两种:
1.硬件C/S架构(打印机) #client 和 server
2.软件C/S架构
互联网中处处是C/S架构
如黄色网站是服务端,你的浏览器是客户端(B/S架构也是C/S架构的一种)
腾讯作为服务端为你提供视频,你得下个腾讯视频客户端才能看它的视频)
C/S架构与socket的关系:
学习socket就是为了完成C/S架构的开发
5.osi七层
引子:
须知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三者组成,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一台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己跟自己玩了(打个单机游戏,玩个扫雷啥的)
如果你要跟别人一起玩,那你就需要上网了,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由一堆协议组成,协议就是标准,比如全世界人通信的标准是英语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互联网协议就是计算机界的英语。所有的计算机都学会了互联网协议,那所有的计算机都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收发信息从而完成通信了。
人们按照分工不同把互联网协议从逻辑上划分了层级,
详见网络通信原理:http://www.cnblogs.com/linhaifeng/articles/5937962.html
为何学习socket一定要先学习互联网协议:
1.首先:本节课程的目标就是教会你如何基于socket编程,来开发一款自己的C/S架构软件
2.其次:C/S架构的软件(软件属于应用层)是基于网络进行通信的
3.然后:网络的核心即一堆协议,协议即标准,你想开发一款基于网络通信的软件,就必须遵循这些标准。
4.最后:就让我们从这些标准开始研究,开启我们的socket编程之旅
6.socket是什么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ocket去组织数据,以符合指定的协议。
所以,我们无需深入理解tcp/udp协议,socket已经为我们封装好了,我们只需要遵循socket的规定去编程,写出的程序自然就是遵循tcp/udp标准的。
也有人将socket说成ip+port,ip是用来标识互联网中的一台主机的位置,而port是用来标识这台机器上的一个应用程序,ip地址是配置到网卡上的,而port是应用程序开启的,ip与port的绑定就标识了互联网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应用程序
而程序的pid是同一台机器上不同进程或者线程的标识
服务端套接字函数
s.bind() 绑定(主机,端口号)到套接字
s.listen() 开始TCP监听
s.accept() 被动接受TCP客户的连接,(阻塞式)等待连接的到来
客户端套接字函数
s.connect() 主动初始化TCP服务器连接
s.connect_ex() connect()函数的扩展版本,出错时返回出错码,而不是抛出异常
公共用途的套接字函数
s.recv() 接收TCP数据
s.send() 发送TCP数据(send在待发送数据量大于己端缓存区剩余空间时,数据丢失,不会发完)
s.sendall() 发送完整的TCP数据(本质就是循环调用send,sendall在待发送数据量大于己端缓存区剩余空间时,数据不丢失,循环调用send直到发完)
s.recvfrom() 接收UDP数据
s.sendto() 发送UDP数据
s.getpeername() 连接到当前套接字的远端的地址
s.getsockname() 当前套接字的地址
s.getsockopt() 返回指定套接字的参数
s.setsockopt() 设置指定套接字的参数
s.close() 关闭套接字
面向锁的套接字方法
s.setblocking() 设置套接字的阻塞与非阻塞模式
s.settimeout() 设置阻塞套接字操作的超时时间
s.gettimeout() 得到阻塞套接字操作的超时时间
面向文件的套接字的函数
s.fileno() 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s.makefile() 创建一个与该套接字相关的文件
7.套接字发展史及分类
套接字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版本的 Unix,即人们所说的 BSD Unix。 因此,有时人们也把套接字称为“伯克利套接字”或“BSD 套接字”。一开始,套接字被设计用在同 一台主机上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讯。这也被称进程间通讯,或 IPC。套接字有两种(或者称为有两个种族),分别是基于文件型的和基于网络型的。
基于文件类I型的套接字家族
套接字家族的名字:AF_UNIX
unix一切皆文件,基于文件的套接字调用的就是底层的文件系统来取数据,两个套接字进程运行在同一机器,可以通过访问同一个文件系统间接完成通信
基于网络类型的套接字家族套接字家族的名字:AF_INET
(还有AF_INET6被用于ipv6,还有一些其他的地址家族,不过,他们要么是只用于某个平台,要么就是已经被废弃,或者是很少被使用,或者是根本没有实现,所有地址家族中,AF_INET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python支持很多种地址家族,但是由于我们只关心网络编程,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么只使用AF_INET)
8.套接字工作流程
模拟服务端、客户端收发消息:
服务端(server): import socket #以下三个应写在配置文件中 ip_port = ('127.0.0.1',8000) back_log = 5 buffer_size = 1024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买手机 搭建协议第一个参数表示网络通信,第二个是基于TCP协议 phone.bind(ip_port) #绑定手机卡 绑定唯一辨识码 IP地址加端口 服务端必须绑定在自己的机器上 在自己机器上运行 端口是用来确定电脑中唯一程序 phone.listen(back_log) #开机 print('---->等电话') conn,addr = phone.accept() #等电话 然后接通后 拿到电话连接 对方的手机号 这里在键连接 相当于实现三次握手 msg = conn.recv(buffer_size) #拿到电话链接后 拿电话链接去收发消息 1024表示收多少字节的信息 print('客户端发来的消息是:',msg) print(addr) conn.send(msg.upper()) #发消息 conn.close() #关闭三次握手 既四次挥手 phone.close() #关闭socket 客户端(client): import socket #以下三个应写在配置文件中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买手机 phone.connect(ip_port) #拨通电话 phone.send('chris'.encode('utf-8')) #发消息 必须以字节形式 二进制 data = phone.recv(buffer_size) print('收到服务端发来的消息',data)
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1)客户端向服务端发生SYN请求 (2) 服务端回应给出ACK 同时发布SYN请求 (3)客户端回应ACK
面对黑客发送无限请求的洪水攻击:用backlog 半连接池 来承载
listen()中的参数设置就是设置backlog的数值
服务端中的accept()和客户端中的connect()就是在进行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需要双方确认 因为中间掺杂数据的概念 可能有一方数据未完成传输 而握手只是搭建线路 无关数据 一共两回两次 实现断开两者的两条线
9.客户端服务端循环收发消息
服务端(server): #客户端服务端循环收发消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ack_log = 5 buffer_size = 1025 tc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erver.bind(ip_port) tcp_server.listen(back_log) print('等消息') conn,addr = tcp_server.accept() #实现双向连接 print('双向连接是',conn) print('客户端地址是',addr) while True: data = conn.recv(buffer_size) print('来自客户端发来的消息',data.decode('utf-8')) conn.send(data.upper()) conn.close() tcp_server.close() 客户端(client):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tcp_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client.connect(ip_port) while True: msg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消息') tcp_client.send(msg.encode('utf-8')) data = tcp_client.recv(buffer_size) print('来自服务端的消息-->',data.decode('utf-8')) tcp_client.close()
10.socket收发消息原理
内存分为内核态(用来存放操作系统代码和用户态(存放用户自己装的程序)
计算机系统的三层结构:应用软件、操作系统(os)、硬件
只有底层的内核态内存才能通过操作系统操作最底层的硬件
recv接收的都是从自己的内核态内存里接收的,send也是先发向自己的内核态内存
服务端循环连接来保证正常运行:
#客户端服务端循环收发消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ack_log = 5 buffer_size = 1025 tc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erver.bind(ip_port) tcp_server.listen(back_log) print('等消息') while True: #循环建立连接 print('服务端开始运行啦') conn,addr = tcp_server.accept() #实现双向连接 服务端阻塞 # print('双向连接是',conn) # print('客户端地址是',addr) while True: #循环收发消息 try: data = conn.recv(buffer_size) print('来自客户端发来的消息',data.decode('utf-8')) conn.send(data.upper()) except Exception: break conn.close() tcp_server.close()
当客户端断开连接后,此时重启服务端后,有时会出现地址被占用(因为上一个连接还没结束完四次挥手),所以会进入time_wait状态,此时有以下解决方法:
这个是由于你的服务端仍然存在四次挥手的time_wait状态在占用地址(如果不懂,请深入研究1.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2.syn洪水攻击 3.服务器高并发情况下会有大量的time_wait状态的优化方法)
方法一:
#加入一条socket配置,重用ip和端口 phone=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phone.setsockopt(SOL_SOCKET,SO_REUSEADDR,1) #就是它,在bind前加 重新使用ip地址 phone.bind(('127.0.0.1',8080))
11.基于UDP的套接字 UDP没有链接 不需要listen 由于没有连接 直接可以实现并发
udp是无链接的,先启动哪一端都不会报错
udp服务端
1 ss = socket() #创建一个服务器的套接字 2 ss.bind() #绑定服务器套接字 3 inf_loop: #服务器无限循环 4 cs = ss.recvfrom()/ss.sendto() # 对话(接收与发送) 5 ss.close() #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
udp客户端
cs = socket() # 创建客户套接字 comm_loop: # 通讯循环 cs.sendto()/cs.recvfrom() # 对话(发送/接收) cs.close() # 关闭客户套接字
实现:
udp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ud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DGRAM) #DGRAM数据报式的套接字 udp_server.bind(ip_port) while True: data,addr = udp_server.recvfrom(buffer_size) print(data) udp_server.sendto(data.upper(),addr) udp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udp_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DGRAM) while True: msg = input('请输入你要发送的消息:').strip() udp_client.sendto(msg.encode('utf-8'),ip_port) data,addr = udp_client.recvfrom(buffer_size) print(data)
recvfrom在自己这端的缓冲区为空时,就接收一个空???
recv在自己这端的缓冲区为空时,阻塞
12.基于UDP实现ntp时间服务器
ntp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time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ud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DGRAM) #DGRAM数据报式的套接字 udp_server.bind(ip_port) while True: data,addr = udp_server.recvfrom(buffer_size) print(data) if not data: back_time = time.strftime('%Y-%m-%d %X') else: back_time = time.strftime(data.decode('utf-8')) udp_server.sendto(back_time.encode('utf-8'),addr) #如果数据是数字形式,要先转成字符串形式再发 ntp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udp_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DGRAM) while True: msg = input('请输入你要发送的消息:') udp_client.sendto(msg.encode('utf-8'),ip_port) data,addr = udp_client.recvfrom(buffer_size) print('ntp服务器的标准时间是',data.decode('utf-8'))
13.基于TCP实现远程执行命令 subprocess模块
subprocess模块:
subprocess.Popen('dir',shell=True) ##shell为命令解释器 这句话表示用shell来解释前面的命令
通过管道来实现两个程序之间的通信
res = subprocess.Popen('dir',shell=True,stdout=subprocess.PIPE,stdin=subprocess.PIPE,stderr=subprocess.PIPE) #将标准输入、输出和错误投放到管道中
res.stdout.read()
若命令是错误命令,则可以输出stderr
实现:
TCP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ubprocess ip_port = ('127.0.0.1',8000) back_log = 5 buffer_size = 1024 tc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erver.bind(ip_port) tcp_server.listen(back_log) while True: conn,addr = tcp_server.accept() print('新的客户端链接',addr) while True: try: #用异常处理来解决客户端直接从左侧强制关闭连接时 报出异常的情况 #收 cmd = conn.recv(buffer_size) if not cmd:break #如果传过来的值是空时 会进入死循环 解决死循环的情况 print('收到客户端的命令是',cmd) #执行命令,得到命令的结果cmd_res 管道每次读值后会清空管道 res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 = True, stdout = subprocess.PIPE, stdin = subprocess.PIPE, stderr= subprocess.PIPE) err = res.stderr.read() if err: cmd_res = err else: cmd_res = res.stdout.read() #直接就是bytes形式 conn.send(cmd_res) #默认用系统编码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e) break TCP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tcp_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client.connect(ip_port) while True: cmd = input('请输入命令:>>>').strip() if not cmd: continue if cmd == 'quit': break tcp_client.send(cmd.encode('utf-8')) cmd_res = tcp_client.recv(buffer_size) print('命令执行的结果是',cmd_res.decode('gbk')) #系统默认编码是gbk tcp_client.close()
14.粘包现象
须知: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它只收一次,然后超出的直接丢掉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此外,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个TCP段。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数据报),提供高效率服务。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 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那也不是空消息,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实验略
udp的recvfrom是阻塞的,一个recvfrom(x)必须对唯一一个sendinto(y),收完了x个字节的数据就算完成,若是y>x数据就丢失,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但是会丢数据,不可靠
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两种情况下会发生粘包。
1.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很短,数据了很小,会合到一起,产生粘包)
2.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产生粘包)
15.解决粘包的方法
low版:
#_*_coding:utf-8_*_ __author__ = 'Linhaifeng' import socket,subprocess ip_port=('127.0.0.1',8080)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s.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s.bind(ip_port) s.listen(5) while True: conn,addr=s.accept() print('客户端',addr) while True: msg=conn.recv(1024) if not msg:break res=subprocess.Popen(msg.decode('utf-8'),shell=True,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err=res.stderr.read() if err: ret=err else: ret=res.stdout.read() data_length=len(ret) conn.send(str(data_length).encode('utf-8')) data=conn.recv(1024).decode('utf-8') if data == 'recv_ready': conn.sendall(ret) conn.close()
#_*_coding:utf-8_*_ __author__ = 'Linhaifeng' import socket,time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res=s.connect_ex(('127.0.0.1',8080)) while True: msg=input('>>: ').strip() if len(msg) == 0:continue if msg == 'quit':break s.send(msg.encode('utf-8')) length=int(s.recv(1024).decode('utf-8')) s.send('recv_ready'.encode('utf-8')) send_size=0 recv_size=0 data=b'' while recv_size < length: data+=s.recv(1024) recv_size+=len(data) print(data.decode('utf-8'))
iter方法补充
iter('list','b') 第二个参数表示 遇到该参数再停止
偏函数:用来固定函数的第一个 参数
#偏函数 from functools import partial def add(x,y): return x+y func = partial(add,1) #表示将1传给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 print(func(3)) print(func(4))
iter方法和join方法的一个连用
struct模块()
1、 struct.pack
struct.pack用于将Python的值根据格式符,转换为字符串(因为Python中没有字节(Byte)类型,可以把这里的字符串理解为字节流,或字节数组)。其函数原型为:struct.pack(fmt, v1, v2, ...),参数fmt是格式字符串,关于格式字符串的相关信息在下面有所介绍。v1, v2, ...表示要转换的python值。
2、 struct.unpack
struct.unpack做的工作刚好与struct.pack相反,用于将字节流转换成python数据类型。它的函数原型为:struct.unpack(fmt, string),该函数返回一个元组。
import struct b = struct.pack('i',2214) print(b)
此时输出值为b'xa6x08x00x00'
高级方法:
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ip_port = ('127.0.0.1',8000) back_log = 5 buffer_size = 1024 tc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erver.bind(ip_port) tcp_server.listen(back_log) #进入通信循环 while True: conn,addr = tcp_server.accept() print(conn,addr) #进入收发消息循环 while True: try: #预防客户端直接断开连接后报异常 cmd = conn.recv(buffer_size) print(cmd) if not cmd : break #获取命令所执行的结果 res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True,stdout=subprocess.PIPE, stdin = subprocess.PIPE, stderr = subprocess.PIPE) #读取管道中的值 err = res.stderr.read() if err: msg = err else: msg = res.stdout.read() '''解决粘包 第一次发送是就发送四个字节的长度 这四个字节表示数据的长度 # 客户端方接收时也只接收四个字节 四个字节为8个比特位 传输时可传2**32大小的数据''' msg_length = struct.pack('i',len(msg)) conn.send(msg_length) #不用转换格式 发的就是字节形式 conn.send(msg) #管道内部处理出来的值就是字节 也不用转换格式 except Exception: print('接收正常') break conn.close()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truct from functools import partial ip_port = ('127.0.0.1',8000) buffer_size = 1024 tcp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tcp_server.connect(ip_port) while True: msg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消息:>>>') if msg == 'quit':break #发送命令请求 tcp_server.send(msg.encode('utf-8')) #先取四个字节 取到的是数据的长度值 get_length = tcp_server.recv(4) yuanzu = struct.unpack('i',get_length) #得到的是一个元组 length = yuanzu[0] #元组取值 拿到数据长度值 因为取到的是整形,也不用解码 print(length) '''low方法''' # recv_size = 0 # res = b'' # while recv_size < length: # res += tcp_server.recv(buffer_size) # recv_size = len(res) '''高级方法''' final = iter(partial(tcp_server.recv,buffer_size),b'') while True: x = final.__next__() a = ''.join(x.decode('gbk')) print(a) # final = iter(partial(tcp_server.recv,buffer_size),'') # print(final.__next__()) # print(final.__next__()) # print(final.__next__()) # print(final.__next__()) # print(final.__next__()) # print(res.decode('gbk')) tcp_server.close()
struct方法介绍网址:#http://www.cnblogs.com/coser/archive/2011/12/17/2291160.html
sendall()方法 无限发送 既循环执行send()方法 一次发送大小最好不要超过8k
在平常的上传下载、复制黏贴中时也是会产生粘包的,解决方法:把文件名、数据大小等信息写入到一个字典的数据结构中,再通过pickle里的dumps方法转换为字节流发送 接收端再通过loads来反序列化
import pickle import struct fileinfo = { 'filename':'a.txt', 'filesize':21425, } baotou = pickle.dumps(fileinfo) length = len(baotou) #告诉接收端报头的长度 baotou_length = struct.pack('i',length) #封装到4个字节的包中发送过去 conn.send(baotou_length) conn.send(baotou) #接收端 baotou_length = tcp_client.recv(4) #接收报头的长度 baotou_length = struct.unpack('i',baotou_length)[0] #拿到报头的长度 pickles_baotou = tcp_client.recv(baotou_length) #此时接收到的是pickle序列化后的字节 fileinfo = pickle.loads(pickles_baotou) #将得到的报头反序列化 得到文件信息的字典 fileinfo['filename'] fileinfo['filesize']
socket重点: 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和缓存要拷贝给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再往外发
TCP为什么可靠:因为它收到消息必须回一个ACK
发送端何时清空内存:收到服务端的ACK响应后
接送端何时清空内存:收到发送端传输的最后一个ACK后???对嘛
为什么UDP不会发生粘包:因为内部发送消息时会加上报头处理,所以接收方会接收到带有报头的信息,即使是空也不会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