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我简单说一下类的加载机制,就是我们自己写的java源文件到最终运行,必须要经过编译和类加载两个阶段。
编译的过程就是把.java文件编译成.class文件。
类加载的过程,就是把class文件装载到JVM内存中,装载完成以后就会得到一个Class对象,我们就可以使用new关键字来实例化这个对象。
而类的加载过程,需要涉及到类加载器。
JVM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3个类加载器,这三个类加载器组成了一个层级关系
每个类加载器分别去加载不同作用范围的jar包,比如
- Bootstrap ClassLoader,主要是负责Java核心类库的加载,也就是 %{JDK_HOME}\lib下的rt.jar、resources.jar等
- Extension ClassLoader,主要负责%{JDK_HOME}\lib\ext目录下的jar包和class文件
- Application ClassLoader,主要负责当前应用里面的classpath下的所有jar包和类文件
除了系统自己提供的类加载器以外,还可以通过ClassLoader类实现自定义加载器,去满足一些特殊场景的需求。
所谓的父委托模型,就是按照类加载器的层级关系,逐层进行委派。
比如当需要加载一个class文件的时候,首先会把这个class的查询和加载委派给父加载器去执行,如果父加载器都无法加载,再尝试自己来加载这个class。
这样设计的好处,我认为有几个。
- 安全性,因为这种层级关系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优先级,也就是所有的类的加载,优先给Bootstrap ClassLoader。那对于核心类库中的类,就没办法去破坏,比如自己写一个java.lang.String,最终还是会交给启动类加载器。再加上每个类加载器的作用范围,那么自己写的java.lang.String就没办法去覆盖类库中类。
- 我认为这种层级关系的设计,可以避免重复加载导致程序混乱的问题,因为如果父加载器已经加载过了,那么子类就没必要去加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