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无关技术的小日记(仅作暂存)
前言
这是个人的一篇无关技术的小日记(其他:https://www.cnblogs.com/bsfz/),仅做个人暂时留存,无关技术讨论。
Everyone has his inherent ability which is easily concealed by habits, blurred by time, and eroded by laziness.
正文
心血来潮,想随便写点什么。
今天去登山,路上和一陌生朋友同行,这朋友是一位乐于交谈的人,期间给我这位听众讲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一件,让我心里起了些波澜。
他有一位在读大一的堂弟,上周在学校做出了一件极端行为,所幸被及时发现送医,第二天这位堂弟(姑且称为小L吧)才从昏迷状态清醒。小L是从高考滑铁卢后开始变得状态异常,甚至寡言消沉,但万万没想到会发展至斯。看得出来这位朋友和弟弟的关系之亲,小L这几年上学的情况,在校表现,中考高考等关联事宜,叙述的格外详尽。也就是听到了这里,我发现这期间的一些画面竟与自己颇有些相似。
这里并不想关注小L的过失行为,或者分析高考其他可能的选择(转业留学等),家家一本难念的经,无意评论。
倒是找个点抽象一下。高考优胜的,确实决定了一些人大概率相对规矩的踏出了二三步,当然,诸多折点使得学霸泯然众人矣的故事也多了去。至于高考战败的(不论缘由),在近年大环境下会让你一段时间里走的不太轻松,这个也得承认。只是,这一步走岔了点,那能否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跑道给自己重新上交一份修订版白皮书呢?格局层面上讲,要尽量排除小概率,但战略层面上,要抓住也要对自己负责。针对不同人,持平甚至远超圈子里的优等生,成为中后场上的真正优等者——不觉得这个挑战也挺有意思么?
好了,作为一名相隔不远的过来人和典型失败者,目前尚未修得如何。这里我更多的只是想保存一些“想当初”的回忆,也许也夹杂着一些个人观点,但不讨论,仅当做留存吧。
呵,回忆,是该记录下来的。我应该可以简述出自己曾经的旅程,那就边想边写吧。
中学生涯,我算是完完整整走了一段从“尖子生”到“普通生”再到“尾巴生”的历程吧。曾作为乖乖的模范生,在奥赛班列联赛光荣榜,在家长会被老师打包稳进当时的黄高与北大;又作为叛逆的劣等生,在上课不见踪影,在月考交白卷,在晚自习被约谈家长,在高考前期被多次劝转艺术生(提到这点并非贬低之意,只为突出当时理工成绩谷底,加之恰好有些艺术爱好)。最后,高考一进一出,可谓一塌糊涂,彻彻底底。呵,几乎进不了任何一所入流的高校。
我和小L其实非常相似,体现在整个中学阶段均有诸多重合。先说小L的表现,他在高一时上课不愿听讲,经常低头“自学”(弄自己的一套),多次脱离了老师的授课轨迹,即使被请家长也没太多改变。好在成绩处于中上游,起初波动不大。
而我,类似状况更有体现,虽然不能确定小L的起因,但清楚自己当时的一些细节。呵,真的是思绪萦绕,能涌起不少的回忆啊。记得我是在初三分班(当时每年重新分班分教师),极度不适应新数学老师(班主任)的授课方式——只觉讲课太浅太慢,还多次听着听着打起盹。一次拿到本数学资料(好像是叫xx教材全解吧),发现内容很足扩展也全面——如获至宝。于是乎上课偷偷翻阅,逐渐与课堂脱节,渐行渐远甚至完全不同步。呵,月考成绩明显波动也不在意。接着首次被请家长,首次被警告不调整考入二中也难,首次与老师对话发生争吵以及逆反——从此自己未曾抬头听过其一节课(想想得有多倔)。后来自己算是平稳走进二中,但心里的某颗种子已然发芽——"自学",有何不可。
再回到小L这里,高二伊始,他的“自顾自”变成常态,而且每科均是如此,老师沟通多次亦无力。很快步入高三,还学会了顶撞、翘课、泡网吧。成绩滑坡而我行我素之风丝毫未变,这么一个主儿,偶尔被邻居发现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翻看课本,也算反差。最终,高考如期,如一开始所提,落败。
相似的情节在我身上也有些浮现,或许我能述出更多细节吧。在高一伊始,老师(又是数学老师,且是校主任级别)授课有些应试,多次以“本届不考”而跳过我感兴趣的章节,并发现其授课内容似乎搬自某本辅导资料——接着我买了这本资料。瞬间就进入了愈演愈烈的“自学”,还惊喜发现好几节课的内容自己一节课即可吃下,这期间因好奇还埋下了另一颗种子——我买了一本打折的计算机书籍(所谓xx互联网攻防手册)。当时作为打字都不够利索的小白,实在觉得“wow”。升到高二,直接买了多本资料书,演变成了多门课“自顾自”。呵,时间瞬间多了不少,还能上课看不相关书籍(包括小说和诸多电脑杂志)。学习安排既然已与课堂路线不一,那考试也无所谓了。到了最重要的高三,甚至直接翘课折腾电脑(并非仅是上网娱乐),成绩摆尾是常态,对于课本也偶有“自学”,可心思却已不在。清晰记得考前圈重点的某天,被母亲抓住现行,自己在网吧制作某系统破解封装教程(为了论坛里的虚拟勋章)。再后来么,高考瞬息即至,其实有些恍惚。感觉当时在考场里的自己如同一个乖巧的孩子,正襟危坐。有些失神但也想尽力,不过事实是画面有些“美得不像话”,语文卷作文给断了,英语阅读也留白了。(提这两门是因为当时并没有落远,况且两位老师也是自己很喜爱的老师呀)。一塌糊涂,彻彻底底。然后,没有然后了。
好吧,后来很平淡,自己选择了一个不入流的学校,能填一个自己偏爱的计算机专业,算是唯一的慰藉。(感谢家人深度的包容和温暖的支持)。记到这里,我就干脆连同大学也写下一二吧。
大学仿如染缸,而且在我们这个染料不太好的缸里,自己并没有五彩斑斓或出淤泥而不染,有积极向上也有各种堕落。“劣迹”这里不表,捡捡意义不一样的稍微记录。
记得在校期间,月花销平均控制在五六百元,倒不是因为作为农村家庭对大学整体经济负担压力较大,而是自己觉得本身够用(不抽烟不喝酒不出门),同时心里也一直太多愧疚。有用不到俩月看完了几门感兴趣的学期课程以及从外校同学处借来的资料,后面则又泡起某网游——这里有个小点——打进了“xx职业榜”,还挣了点零花钱,索性摸索架了套网游私服(非商业)——这是如今自己对任何网游都没兴趣的原因之一。也有参加一个自己期待很高的吉他社团(因为高中学过),但因里面并不积极活跃,自己便加入了一个朋友的业余小组织(工作后我为之写了一个网站“SEEANT”)。因为一直喜欢折腾计算机,接触了不同的IT圈子,包括私交甚好的中关村编辑,让我参加了第一场AMD极限超频比赛(电脑DIY也是自己的一个爱好),还有一位网络授课老师和一位帮我不少的软件架构前辈,在我后来漂泊不定的时候,选择并坚定了发展大方向上的不动摇。
时光如梭,正式工作也五年多了。尚无建树亦没有值得称道的成就,只是在少数领域方向上有些许自信。看了很多感兴趣的书,也尝试学习了大量不同领域的知识,孑然一身但却感觉足够充实。至于最直面现实的经济状况,虽然目前依然平平,但日薪收入早已超过大学时1个月的生活费,这个失败者也至少凑合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实最重要的是,目前依然是在做现阶段最想尝试的几件事情。
其实,圈子里既有研博毕业的颓废者,也有高中毕业但相当优秀的积极者。更明白的是,步入社会后的考试才更多,非常需要独立和主动学习,至于认识怎样的人和接触怎样的环境,与你自己的标准有关。独立思考,人生不短,持续努力保证扎实的下限,在这个基础上,再交给认知和一些运气去扩展上限,否则很多东西就是来得快去得快。
(额外记录一个小观点,关于棱角真的一定是去磨平?我觉得应该是有打磨这个动作就行,是该磨平,还是磨尖,没那么一定。如果太咬文嚼字,那我尝试挪到其他点来衬托下:在很多场景里,见人也能说鬼话,跟鬼我也能聊人话,都不重要,关键是能传递出你当时想要表达的本质就好。 )
多少年河西,又多少年河东,未来总是起起伏伏。当前是互联网的高扁平时代,除了层级扁平,信息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爆炸。纵向到达一定阶段,就需要尝试横向的学习扩展,除了拥抱互联网,还诸如技术、管理、金融、哲学等,不仅仅在于书本,也不要仅限于一个圈子。敬畏学无止境,始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人总会各有所长,而且不止一二点。
附上摘记过的一句话——”Everyone has his inherent ability which is easily concealed by habits, blurred by time, and eroded by laziness.“(翻译过来大概是:每个人都有固有的能力,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模糊,被怠惰所侵蚀。)
夜深了,这截回忆录也足够啰嗦的,哈哈。其实想想自己困惑的事情也不少,想去尝试的东西也挺多。
临了再来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不得不说这个中秋过的真快。
结语
(仅做个人暂时留存,无关技术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