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ase概念


    1. 概述(扯淡~)

    HBase是一帮家伙看了Google发布的一片名为“BigTable”的论文以后,犹如醍醐灌顶,进而“山寨”出来的一套系统。

    由此可见:

      1. 几乎所有的HBase中的理念,都可以从BigTable论文中得到解释。原文是英语的,而且还有不少数学概念,看了有点儿懵,建议网上找找学习笔记看看,差不多也就可以入门了。

      2. Google确实牛X。

      3. 老外也爱山寨~

    第一次看HBase, 可能看到以下描述会懵:“基于列存储”,“稀疏MAP”,“RowKey”,“ColumnFamily”。

    其实没那么高深,我们需要分两步来理解HBase, 就能够理解为什么HBase能够“快速地”“分布式地”处理“大量数据”了。

      1.内存结构

      2.文件存储结构

    2. 名词概念以及内存结构

      假设我们有一张表(其中只有一条数据):

    RowKey

    ColumnFamily : CF1

    ColumnFamily : CF2

    TimeStamp

    Column: C11

    Column: C12

    Column: C21

    Column: C22

    “com.google”

    “C11 good”

    “C12 good”

    “C12 bad”

    “C12 bad”

    T1

      1) RowKey: 行键,可理解成MySQL中的主键列。

      2) Column: 列,可理解成MySQL列。

      3) ColumnFamily: 列族, HBase引入的概念:

      1. 将多个列聚合成一个列族。
      2. 可以理解成MySQL的垂直分区(将一张宽表,切分成几张不那么宽的表)。
      3. 此机制引入的原因,是因为HBase相信,查询可能并不需要将一整行的所有列数据全部返回。(就像我们往往在写SQL时不太会写select all一样)
      4. 对应到文件存储结构(不同的ColumnFamily会写入不同的文件)。

      4) TimeStamp:在每次跟新数据时,用以标识一行数据的不同版本(事实上,TimeStamp是与列绑定的。)

    那我们为何会得到HBase的读写高性能呢?其实所有数据库操作如何得到高性能,答案几乎都是一致的,就是做索引。

    HBase的设计抛弃了传统RDBMS的行式数据模型,把索引和数据模型原生的集成在了一起。

    以上图的表为例,表数据在HBase内部用Map实现,我们把它写成JSon的Object表述,即:

    复制代码
    {
      "com.google": {
        CF1: {
          C11:{
          T1: good
          }
          C12:{
          T1: good
          }
        CF2: {
          C21:{
          T1: bad
          }
          C22:{
          T1: bad
          }
        }
      }
    }
    复制代码

    由于Map本身可以通过B+树来实现,所以随机访问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需要想象一下,表中有很多行的情况)。

    现在我们在原来的表上修改一下(将Column: C22改为”good”):

    RowKey

    ColumnFamily : CF1

    ColumnFamily : CF2

    TimeStamp

    Column: C11

    Column: C12

    Column: C21

    Column: C22

    “com.google”

    “C11 good”

    “C12 good”

    “C12 bad”

    “C12 bad”

    T1

    “com.google”

    “C11 good”

    “C12 good”

    “C12 bad”

    “C12 good”

    T2

    于是MAP变为了:

    复制代码
    {
      "com.google": {
        CF1: {
          C11:{
          T1: good
          }
          C12:{
          T1: good
          }
        CF2: {
          C21:{
          T1: bad
          }
          C22:{
          T1: bad
               T2:good
          }
        }
      }
    }
    复制代码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在C22的object再加一个属性即可。如果我们把这个MAP翻译成表形状,也可以表示为:

    RowKey

    ColumnFamily : CF1

    ColumnFamily : CF2

    TimeStamp

    Column: C11

    Column: C12

    Column: C21

    Column: C22

    “com.google”

    “C11 good”

    “C12 good”

    “C12 bad”

    “C12 bad”

    T1

    “C12 good”

    T2

    我们发现,这个表里很多列是没有value的。想象一下,如果再加入一行RowKey不同的数据,其中Column:C11内容为空,就可以在Json中省略该属性了。

    好了,扯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HBase是“稀疏的高阶MAP”。

    为了查询效率,HBase内部对RowKey做了排序,以保证类似的或者相同的RowKey都集中在一起,于是HBase就变成了一张“稀疏的,有序的,高阶的MAP”。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表述很高冷? :)

    3. 文件存储结构与进程模型

    如上所述,HBase是一张“稀疏的,有序的,高阶的MAP”。

    通常来说,MAP可以用B+树来实现。B+树对查询性能而言表现良好,但是对插入数据有些力不从心,尤其对于插入的数据需要持久化到磁盘的情况而言。

    我们对RowKey做了排序,为了保证查询效率,我们希望将连续RowKey的数值保存在连续的磁道上,以避免大量的磁盘随机寻道。所以在插入数据时,对于B+树而言,就面临着大量的文件搬移工作。

    HBase使用了LSM树实现了MAP,简单说来,就是将插入/修改操作缓存在内存中,当内存中积累足够的数据后,再以块的形式刷入到磁盘上。

    HBase的进程模型:

     

    Region: 基于RowKey的分区,可理解成MySQL的水平切分。

    每个Region Server就是Hadoop集群中一台机器上的一个进程。

    比如我们的有1-300号的RowKey, 那么1-100号RowKey的行被分配到Region Server 1上,同样,101-200号分配到Region Server 2上, 201-300号分配到Region Server 3上。

    在内存模型中,我们说RowKey保证了相邻RowKey的记录被连续地写入了磁盘。在这里,我们发现,RowKey决定了行操作(增,删,改,查)会被交与哪台Region Server操作。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的RowKey以记录的TimeStamp起始,从内存模型上说,这很合理,因为我们可能面临大量的用户流水记录查询,查询的条件会设置一个时间片段,我们希望一次性从磁盘中读取这些流水记录,从而避免频繁的磁盘寻道操作。

    但是再另一方面,用户的流水记录查询会很频繁的出现“截至到至今”的查询条件,依照我们上面的进程模型,Region Server 3一定会被分配到(因为最近的记录排在最后),这样就可能造成Region Server 3的“过热”,而Region Server 1“过冷”的情况。

    文件存储模型:

    在HDFS中,每张表对应一个目录,在表目录下,每个Region对应一个目录,在Region目录下,每个Store对应一个目录(一个Store对应一个ColumFamily)。结构如下:

    HBase

      |

      ---Table

           |

           ---XXXX(Region的hash)

           |    |

           |    ----ColumnFamily

           |              |

           |              ---文件

           |

           ---YYYYY(另一个Region的hash)

    我们的新发现是,不同的ColumnFamily对应不同的Store, 并且被写入了不同的目录, 这意味着:

    1. 通过将一张表分解成了不同的ColumnFamily,HBase可以从磁盘一次读取更少的内容(IO操作往往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慢的一环)。

    2. 我们不应该将需要一次查询出的列,分解在不同的ColumnFamily中,否则以为着HBase不得不读取两个文件来满足查询要求。

    另外,一个ColumnFamily中的每一列是连续存储的。即如果一个ColumnFamily中存在C1,C2两列,一段具有100行记录的存储格式是:

    C1(1),C2(1),C1(2),C2(2),C1(3),C2(3).............C1(100),C2(100)

    与其说HBase是基于列的数据库,更不如说HBase是基于“列族”的数据库。

    4 理解:

    基于以上的模型,大致的理解是:

    1. RowKey决定了行操作任务进入RegionServer的数量,我们应该尽量的让一次操作调用更多的Region Server,已达到分布式的目的。

    2. RowKey决定了查询读取连续磁盘块的数量,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次查询,在每个Region Server上,只读取一个磁盘块。

    3. ColumnFamily决定了一次查询需要读取的文件数(不同的文件不仅意味着分散的磁盘块,还意味着多次的文件打开关闭操作)。我们应尽量将希望查询的结果集合并到一个ColumnFamily中。同时尽量去除该ColumnFamily中不需要的列。

    4. HBase官方建议尽量的减少ColumnFamily的数量。

    再瞎总结一下:

    1. RowKey由查询条件决定。

    2. ColumnFamily由查询结果决定。

  • 相关阅读:
    大三学习进度55
    大三学习进度56
    深入理解Java:注解(Annotation)自定义注解入门
    Django2实战示例 第三章 扩展博客功能
    Django2实战示例 第二章 增强博客功能
    12月07日总结观影数据集之大数据分析数据清洗
    12月06日总结
    12月04日阅读笔记
    12月03日总结
    12月05日总结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reg/p/794281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