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blogs.com/neopenx/p/4768388.html
超参数
超参数(Hyper-Parameter)是困扰神经网络训练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些参数不可通过常规方法学习获得。
神经网络经典五大超参数:
学习率(Leraning Rate)、权值初始化(Weight Initialization)、网络层数(Layers)
单层神经元数(Units)、正则惩罚项(Regularizer|Normalization)
这五大超参数使得神经网络更像是一门实践课,而不是理论课。
懂神经网络可能只要一小时,但是调神经网络可能要几天。
因此,后来Vapnik做SVM支持向量机的时候,通过巧妙的变换目标函数,避免传统神经网络的大部分超参数,
尤其是以自适应型的支持向量替代人工设置神经元,这使得SVM可以有效免于过拟合之灾。
传统对抗这些超参数的方法是经验规则(Rules of Thumb)。
这几年,随着深度学习的推进,全球神经网络研究者人数剧增,已经有大量研究组着手超参数优化问题:
★深度学习先锋的RBM就利用Pre-Traning自适应调出合适的权值初始化值。
★上个世纪末的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可视为“神经网络嵌套神经网络”,自适应动态优化层数。
★2010年Duchi et.al 则推出AdaGrad,自适应来调整学习率。
自适应调整学习率的方法,目前研究火热。一个经典之作,是 Matthew D. Zeiler 2012年在Google实习时,
提出的AdaDelta。
Matthew D. Zeiler亦是Hinton的亲传弟子之一,还是商业天才,大二时办了一个公司卖复习旧书。
Phd毕业之后,创办了Clarifai,估值五百万刀。参考[知乎专栏]
Clarifai的杰出成就是赢得了ImageNet 2013冠军,后来公布出CNN结构的时候,Caffe、Torch之类
的框架都仿真不出他在比赛时候跑的结果,应该是用了不少未公布的黑科技的。
再看他2012年提出的AdaDelta,肯定是用在的2013年的比赛当中,所以后来以普通方式才无法仿真的。
梯度更新
2.1 [一阶方法] 随机梯度
SGD(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是相对于BGD(Batch Gradient Descent)而生的。
BGD要求每次正反向传播,计算所有Examples的Error,这在大数据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最初的使用的SGD,每次正反向传播,只计算一个Example,串行太明显,硬件利用率不高。
后续SGD衍生出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每次大概推进100个Example,介于BGD和SGD之间。
现在,SGD通常是指Mini-Batch方法,而不是早期单Example的方法。
一次梯度更新,可视为:
[Math Processing Error]xt+1=xt+ΔxtwhereΔxt=−η⋅gt
[Math Processing Error]x为参数,[Math Processing Error]t为时序,[Math Processing Error]Δ为更新量,[Math Processing Error]η为学习率,[Math Processing Error]g为梯度
2.2 [二阶方法] 牛顿法
二阶牛顿法替换梯度更新量: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Ht−1⋅gt
[Math Processing Error]H为参数的二阶导矩阵,称为Hessian矩阵。
牛顿法,用Hessian矩阵替代人工设置的学习率,在梯度下降的时候,可以完美的找出下降方向,
不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当中,是理想的方法。
但是,求逆矩阵的时间复杂度近似[Math Processing Error]O(n3),计算代价太高,不适合大数据。
常规优化方法
3.1 启发式模拟退火
早期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模拟退火。当然这和模拟退火算法没有半毛钱关系。
引入一个超参数(常数)的退火公式:
[Math Processing Error]ηt=η01+d×t
[Math Processing Error]η0为初始学习率,[Math Processing Error]d为衰减常数,通常为[Math Processing Error]10−3
模拟退火基于一个梯度法优化的事实:
在优化过程中,Weight逐渐变大,因而需要逐渐减小学习率,保证更新平稳。
3.2 动量法
中期以及现在最普及的就是引入动量因子: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ρΔxt−1−η⋅gt
[Math Processing Error]ρ为动量因子,通常设为0.9
在更新中引入0.9这样的不平衡因子,使得:
★在下降初期,使用前一次的大比重下降方向,加速。
★在越过函数谷面时,异常的学习率,会使得两次更新方向基本相反,在原地”震荡“
此时,动量因子使得更新幅度减小,协助越过函数谷面。
★在下降中后期,函数面局部最小值所在的吸引盆数量较多,一旦陷进吸引盆当中,
[Math Processing Error]Gradient→0,但是前后两次更新方向基本相同。
此时,动量因子使得更新幅度增大,协助跃出吸引盆。
3.3 AdaGrad
AdaGrad思路基本是借鉴L2 Regularizer,不过此时调节的不是[Math Processing Error]W,而是[Math Processing Error]Gradient: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η∑τ=1t(gτ)2⋅gt
AdaGrad过程,是一个递推过程,每次从[Math Processing Error]τ=1,推到[Math Processing Error]τ=t,把沿路的[Math Processing Error]Gradient的平方根,作为Regularizer。
分母作为Regularizer项的工作机制如下:
★训练前期,梯度较小,使得Regularizer项很大,放大梯度。[激励阶段]
★训练后期,梯度较大,使得Regularizer项很小,缩小梯度。[惩罚阶段]
另外,由于Regularizer是专门针对Gradient的,所以有利于解决Gradient Vanish/Expoloding问题。
所以在深度神经网络中使用会非常不错。
当然,AdaGrad本身有不少缺陷:
★初始化W影响初始化梯度,初始化W过大,会导致初始梯度被惩罚得很小。
此时可以人工加大[Math Processing Error]η的值,但过大的[Math Processing Error]η会使得Regularizer过于敏感,调节幅度很大。
★训练到中后期,递推路径上累加的梯度平方和越打越多,迅速使得[Math Processing Error]Gradinet被惩罚逼近0,提前结束训练。
AdaDelta
AdaDelta基本思想是用一阶的方法,近似模拟二阶牛顿法。
4.1 矩阵对角线近似逆矩阵
1988年,[Becker&LeCun]提出一种用矩阵对角线元素来近似逆矩阵的方法: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1|diag(Ht)|+μ⋅gt
[Math Processing Error]diag指的是构造Hessian矩阵的对角矩阵,[Math Processing Error]μ是常数项,防止分母为0。
2012年,[Schaul&S. Zhang&LeCun]借鉴了AdaGrad的做法,提出了更精确的近似: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1|diag(Ht)|E[gt−w:t]2E[gt2−w:t]⋅gt
[Math Processing Error]E[gt−w:t]指的是从当前t开始的前w个梯度状态的期望值。
[Math Processing Error]E[gt2−w:t]指的是从当前t开始的前w个梯度状态的平方的期望值。
同样是基于Gradient的Regularizer,不过只取最近的w个状态,这样不会让梯度被惩罚至0。
4.2 窗口和近似概率期望
计算[Math Processing Error]E[gt−w:t],需要存储前w个状态,比较麻烦。
AdaDelta使用了类似动量因子的平均方法:
[Math Processing Error]E[g2]t=ρE[g2]t−1+(1−ρ)gt2
当[Math Processing Error]ρ=0.5时,这个式子就变成了求梯度平方和的平均数。
如果再求根的话,就变成了RMS(均方根):
[Math Processing Error]RMS[g]t=E[g2]t+ϵ
再把这个RMS作为Gradient的Regularizer: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ηRMS[g]t⋅gt
其中,[Math Processing Error]ϵ是防止分母爆0的常数。
这样,就有了一个改进版的AdaGrad。
该方法即Tieleman&Hinton的RMSProp,由于RMSProp和AdaDelta是同年出现的,
Matthew D. Zeiler并不知道这种改进的AdaGrad被祖师爷命名了。
RMSProp利用了二阶信息做了Gradient优化,在BatchNorm之后,对其需求不是很大。
但是没有根本实现自适应的学习率,依然需要线性搜索初始学习率,然后对其逐数量级下降。
另外,RMSProp的学习率数值与MomentumSGD差别甚大,需要重新线性搜索初始值。
注:[Math Processing Error]ϵ的建议取值为1,出处是Inception V3,不要参考V3的初始学习率。
4.3 Hessian方法与正确的更新单元
Zeiler用了两个反复近似的式子来说明,一阶方法到底在哪里输给了二阶方法。
首先,考虑SGD和动量法: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g∝∂f∂x∝1x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可以正比到梯度[Math Processing Error]g问题,再正比到一阶导数。而[Math Processing Error]log一阶导又可正比于[Math Processing Error]1x。
再考虑二阶导Hessian矩阵法:
这里为了对比观察,使用了[Becker&LeCun 1988]的近似方法,让求逆矩阵近似于求对角阵的倒数: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H−1g∝∂f∂x∂2f∂x2∝1x1x∗1x∝x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可以正比到Hessian逆矩阵[Math Processing Error]H−1⋅g问题,再正比到二阶导数。而[Math Processing Error]log二阶导又可正比于[Math Processing Error]x。
可以看到,一阶方法最终正比于[Math Processing Error]1x,即与参数逆相关:参数逐渐变大的时候,梯度反而成倍缩小。
而二阶方法最终正比于[Math Processing Error]x,即与参数正相关:参数逐渐变大的时候,梯度不受影响。
因此,Zeiler称Hessian方法得到了Correct Units(正确的更新单元)。
4.4 由Hessian方法推导出一阶近似Hessian方法
基于[Becker&LeCun 1988]的近似方法,有: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f∂x∂2f∂x2
进而又有:
[Math Processing Error]∂f∂x∂2f∂x2=1∂2f∂x2⋅∂f∂x=1∂2f∂x2⋅gt
简单收束变形一下, 然后用RMS来近似:
[Math Processing Error]1∂2f∂x2=Δx∂f∂x≈−RMS[Δx]t−1RMS[g]t
最后,一阶完整近似式:
[Math Processing Error]Δx=−RMS[Δx]t−1RMS[g]t⋅gt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Math Processing Error]RMS[Δx]t−1而不是[Math Processing Error]RMS[Δx]t,因为此时[Math Processing Error]Δxt还没算出来。
4.5 算法流程
[Math Processing Error]ALGORITHM:ADADELTARequire:DecayRateρ,ConstantϵRequire:InitialParamx11:InitializeaccumulationvariablesE[g2]0=E[Δx2]0=02:Fort=1:TdoLoopallupdates3:ComputeGradients:gt4:AccumulateGradient:E[g2]t=ρE[g2]t−1+(1−ρ)gt25:ComputeUpdate:Δx=−RMS[Δx]t−1RMS[g]t⋅gt6:AccumulateUpdates:E[Δx2]t=ρE[Δx2]t−1+(1−ρ)Δx27:ApplyUpdate:xt+1=xt+Δxt8:EndFor
4.6 Theano实现
论文中,给出的两个超参数的合适实验值。
[Math Processing Error]ρ=0.95ϵ=1e−6
Theano的实现在LSTM的教学部分,个人精简了一下:
def AdaDelta(tparams,grads): p=0.95;e=1e-6 # init delta_x2=[theano.shared(p.get_value() * floatX(0.)) for k, p in tparams.iteritems()] g2 = [theano.shared(p.get_value() * floatX(0.)) for k, p in tparams.iteritems()] # first to update g2 update_g2=[(g2, p * g2 + (1-p) * (g ** 2)) for g2, g in zip(g2, grads)] fn_update_1=theano.function(inputs=[],updates=update_g2) #calc delta_x by RMS delta_x=[-T.sqrt(delta_x2_last + e) / T.sqrt(g2_now + e) * g for g, delta_x2_last, g2_now in zip(grads,delta_x2,g2)] # then to update delta_x2 and param update_delta_x2=[(delta_x2, p * delta_x2 + (1-p) * (delta_x ** 2)) for delta_x2, delta_x in zip(delta_x2, delta_x)] update_param=[(param, param + delta) for param, delta in zip(tparams.values(), delta_x)] fn_update_2=theano.function(inputs=[],updates=update_delta_x2+update_param) #return the update function of theano return fn_update_1, fn_update_2
4.7 Dragon(Caffe)实现
默认代码以我的Dragon框架为准,对Caffe代码进行了重写。
AdaDelta的缺陷
局部最小值
从多个数据集情况来看,AdaDelta在训练初期和中期,具有非常不错的加速效果。
但是到训练后期,进入局部最小值雷区之后,AdaDelta就会反复在局部最小值附近抖动。
主要体现在验证集错误率上,脱离不了局部最小值吸引盆。
这时候,切换成动量SGD,如果把学习率降低一个量级,就会发现验证集正确率有2%~5%的提升,
这与常规使用动量SGD,是一样的。
之后再切换成AdaDelta,发现正确率又退回去了。
再切换成动量SGD,发现正确率又回来了。
---------------------------------------------------------------------
注:使用Batch Norm之后,这样从AdaDelta切到SGD会导致数值体系崩溃,原因未知。
---------------------------------------------------------------------
个人猜测,人工学习率的量级降低,给训练造成一个巨大的抖动,从一个局部最小值,
抖动到了另一个局部最小值,而AdaDelta的二阶近似计算,或者说所有二阶方法,
则不会产生这么大的抖动,所以很难从局部最小值中抖出来。
这给追求state of art的结果带来灾难,因为只要你一直用AdaDelta,肯定是与state of art无缘的。
基本上state of art的结果,最后都是SGD垂死挣扎抖出来的。
这也是SGD为什么至今在state of art的论文中没有废除的原因,人家丑,但是实在。
精度
eps的数值不是固定的。
1e-6在Caffe Cifar10上就显得过小了,1e-8比较适合。
这意味着不同数值比例体系,精度需要人工注意。
paper里高精度反而没低精度好,说明精度也有比较大抖动。
so,究竟什么样的精度是最好的呢?
————————————————————————————————————
2016.5.19 更新:
在FCNN-AlexNet里,1e-8在epoch1之后就会产生数值问题。
原因是sqrt(1e-8)*grad很大,这时候1e-10是比较好的。
另外,DensePrediction一定要做normalize,否则也有可能让AdaDelta的迭代步长计算出现数值问题。
该问题在FCNN-AlexNet进行到epoch5左右时候开始明显化。
caffe默认给的1e-10实际上要比paper里的1e-6要相对rob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