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划分fdisk
1、磁盘分区 fdisk
2、格式化 mkfs.ext4 mkfs.xfs
3、挂载 mount 路径 挂载路径
fdisk命令中的参数以及作用
参数 作用
m 查看全部可用的参数
n 添加新的分区
d 删除某个分区信息
l 列出所有可用的分区类型
t 改变某个分区的类型
p 查看分区表信息
w 保存并退出
q 不保存直接退出
partprobe 命令手动将分区信息同步到内核中,推荐连续两次执行该命令。
du命令:du -sh * 查看文件占用大小
添加交换分区,临时充当内存使用
SWAP(交换)分区是一种通过在硬盘中预先划分一定的空间,然后将把内存中暂时不常用的数据临时存放到硬盘中,以便腾出物理内存空间让更活跃的程序服务来使用的技术,其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物理内存不足的问题。但由于交换分区毕竟是通过硬盘设备读写数据的,速度肯定要比物理内存慢,所以只有当真实的物理内存耗尽后才会调用交换分区的资源。
# fdisk /dev/sdb
# mkswap /dev/sdb2
# free -m
# swapon /dev/sdb2
# free -m 此时就成功添加。
# vim /etc/fstab 记得要修改配置文件,开机生效。
磁盘配额:
早期的Linux系统要想让硬盘设备支持quota磁盘容量配额服务,使用的是usrquota参数,而RHEL 7系统使用的则是uquota参数。在重启系统后使用mount命令查看,即可发现/boot目录已经支持quota磁盘配额技术了
# vim /etc/fstab
UUID=812b1f7c-8b5b-43da-8c06-b9999e0fe48b /boot xfs defaults,uquota 1 2
# reboot # mount | grep boot /dev/sda1 on /boot type xfs (rw,relatime,seclabel,attr2,inode64,usrquota)
接下来创建一个用于检查quota磁盘容量配额效果的用户tom,并针对/boot目录增加其他人的写权限,保证用户能够正常写入数据
# useradd tom # chmod -Rf o+w /boot
xfs_quota命令
edquota命令
文件个数:isoft(软限制) ihard(硬限制)
文件大小:bsoft(软限制)bhard(硬限制)
早期:usrquota(RHEL56ext4)
RHEL7:uqota(RHEL7.XFS)
软链接:“快捷方式”
硬链接:指向原始文件inode的指针,每添加一个硬链接,该文件的inode连接数就会增加1,只有当该文件的inode连接数为0时,才算彻底将它删除。(不能对目录操作,不能跨硬盘来做。)
ln命令中可用的参数以及作用
参数 作用
-s 创建“符号链接”(如果不带-s参数,则默认创建硬链接)
-f 强制创建文件或目录的链接
-i 覆盖前先询问
-v 显示创建链接的过程
mount命令中的参数以及作用
-a 挂载所有在/etc/fstab中定义的文件系统
-t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
RAID0:至少两块硬盘,依次写入,读、写速度快。任意一块坏整个都会受到破坏。
RAID1:至少两块硬盘,镜像或备份,安全,效率低。
RAID5:至少三块硬盘,把硬盘设备的数据奇偶校验信息保存到其他硬盘设备中。
RAID10:RAID 1+RAID 0技术的一个“组合体”,先1再0,每组允许坏一块。
mdadm命令的常用参数和作用
-a 检测设备名称
-n 指定设备数量
-l 指定RAID级别
-C 创建
-v 显示过程
-f 模拟设备损坏
-r 移除设备
-Q 查看摘要信息
-D 查看详细信息
-S 停止RAID磁盘阵列
部署过程:
1、使用mdadm命令创建RAID 10,名称为“/dev/md0”
# mdadm -Cv /dev/md0 -a yes -n 4 -l 10 /dev/sdb /dev/sdc /dev/sdd /dev/sde
2、把制作好的RAID磁盘阵列格式化为ext4格式
# mkfs.ext4 /dev/md0
3、再次,创建挂载点然后把硬盘设备进行挂载操作。挂载成功后可看到可用空间为40GB
# mkdir /RAID # mount /dev/md0 /RAID
4、最后,查看/dev/md0磁盘阵列的详细信息,
# mdadm -D /dev/md0
5、挂载信息写入到配置文件中,使其永久生效
# echo "/dev/md0 /RAID ext4 defaults 0 0" >> /etc/fstab
损坏磁盘阵列及修复:
1、使用mdadm命令来予以移除之后查看下RAID磁盘阵列组的状态已经被改变
# mdadm /dev/md0 -f /dev/sdb 设备已损坏
2、移除已损坏的设备
# mdadm /dev/md0 -r /dev/sdb
3、查看
# mdadm -D /dev/md0
4、放入新硬盘后,执行此步骤
# umount /RAID # mdadm /dev/md0 -a /dev/sdb # mdadm -D /dev/md0 再查看正常。
磁盘阵列+热备盘
1、创建一个RAID 5磁盘阵列+备份盘。参数-n 3代表创建这个RAID 5磁盘阵列所需的硬盘数,参数-l 5代表RAID的级别,而参数-x 1则代表有一块备份盘。当查看/dev/md0(即RAID 5磁盘阵列的名称)磁盘阵列的时候就能看到有一块备份盘在等待中了.
# mdadm -Cv /dev/md0 -n 3 -l 5 -x 1 /dev/sdb /dev/sdc /dev/sdd /dev/sde
后面也可写成:/dev/sd[b-e]
2、部署好的RAID 5磁盘阵列格式化为ext4文件格式,然后挂载到目录上,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 mkfs.ext4 /dev/md0
# echo "/dev/md0 /RAID ext4 defaults 0 0" >> /etc/fstab
# mkdir /RAID
# moun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