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7 二分查找 跳表 [MD]


    博文地址

    我的GitHub 我的博客 我的微信 我的邮箱
    baiqiantao baiqiantao bqt20094 baiqiantao@sina.com

    目录

    15 | 二分查找(上):如何用最省内存的方式实现快速查找功能?

    二分查找针对的是一个有序的数据集合,查找思想有点类似分治思想。每次都通过跟区间的中间元素对比,将待查找的区间缩小为之前的一半,直到找到要查找的元素,或者区间被缩小为 0。

    logn 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量级,即便 n 非常非常大,对应的 logn 也很小。比如 n 等于 2 的 32 次方,大约是 42 亿,如果我们在 42 亿个数据中用二分查找一个数据,最多需要比较 32 次。

    二分查找的非递归实现

    假设有序数组中不存在重复元素

    public int bsearch(int[] a, int n, int 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2;
            if (a[mid]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if (a[mid] < value) {
                low = mid + 1;
            } else {
                high = mid - 1;
            }
        }
    
        return -1;
    }
    

    容易出错的 3 个地方

    • 循环退出条件:注意是 low <= high,而不是 low < high
    • mid 的取值:
      • 上述代码中 mid = (low + high) / 2 这种写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两者之和有可能会溢出
      • 改进的方法一:mid = low + (high - low) / 2
      • 改进的方法二:mid = low + (high - low) >> 1
    • low 和 high 的更新:
      • 正确为:low = mid + 1high = mid - 1
      • 这里如果不 +1 或 -1,就可能会发生死循环

    二分查找的递归实现

    // 二分查找的递归实现
    public int bsearch(int[] a, int n, int val) {
        return bsearchInternally(a, 0, n - 1, val);
    }
    
    private int bsearchInternally(int[] a, int low, int high, int value) {
        if (low > high) {
            return -1;
        }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1);
        if (a[mid]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if (a[mid] < value) {
            return bsearchInternally(a, mid + 1, high, value);
        } else {
            return bsearchInternally(a, low, mid - 1, value);
        }
    }
    

    二分查找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 首先,二分查找依赖的是顺序表结构,简单点说就是数组
      • 主要原因是二分查找算法需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元素
    • 其次,二分查找针对的是有序数据
      • 如果我们针对的是一组静态的数据,没有频繁地插入、删除,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排序,多次二分查找。这样排序的成本可被均摊,二分查找的边际成本就会比较低。
      • 但是,如果我们的数据集合有频繁的插入和删除操作,针对这种动态数据集合,无论哪种方法,维护有序的成本都是很高的。
      • 二分查找只能用在插入、删除操作不频繁,一次排序多次查找的场景中。针对动态变化的数据集合,二分查找将不再适用。
    • 再次,数据量太小不适合二分查找
      • 如果要处理的数据量很小,完全没有必要用二分查找,顺序遍历就足够了
    • 最后,数据量太大也不适合二分查找
      • 二分查找的底层需要依赖数组这种数据结构,而数组为了支持随机访问的特性,要求内存空间连续,对内存的要求比较苛刻。

    大部分情况下,用二分查找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散列表、二叉树都可以解决。但是,缺点是他们都会需要比较多的额外的内存空间。二分查找底层依赖的是数组,除了数据本身之外,不需要额外存储其他信息,是最省内存空间的存储方式。

    16 | 二分查找(下):如何快速定位IP对应的省份地址?

    大部分情况下,用二分查找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散列表、二叉树都可以解决。但是二分查找更适合用在近似查找问题,比如今天讲的这几种变体问题,用其他数据结构,比如散列表、二叉树,就比较难实现了。

    查找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public int bsearch(int[] a, int n, int 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1);
            if (a[mid] > value) {
                high = mid - 1;
            } else if (a[mid] < value) {
                low = mid + 1;
            } else {
                if (mid == 0 || a[mid - 1]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
                    high = mid - 1;
                }
            }
        }
        return -1;
    }
    

    a[mid]=value 的时候,我们需要确认一下这个 a[mid] 是不是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 如果 mid 等于 0,那这个元素已经是数组的第一个元素,那它肯定是我们要找的
    • 如果 mid 不等于 0,但 a[mid] 的前一个元素 a[mid-1] 不等于 value,那也说明 a[mid] 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 如果经过检查之后发现 a[mid] 前面的一个元素 a[mid-1] 也等于 value,那说明此时的 a[mid] 肯定不是我们要查找的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那我们就更新 high=mid-1,因为要找的元素肯定出现在[low, mid-1]之间。

    查找最后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public int bsearch(int[] a, int n, int 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1);
            if (a[mid] > value) {
                high = mid - 1;
            } else if (a[mid] < value) {
                low = mid + 1;
            } else {
                if (mid == n - 1 || a[mid + 1]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
                    low = mid + 1;
                }
            }
        }
        return -1;
    }
    

    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public int bsearch(int[] a, int n, int 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1);
            if (a[mid] >= value) {
                if (mid == 0 || a[mid - 1]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
                    high = mid - 1;
                }
            } else {
                low = mid + 1;
            }
        }
        return -1;
    }
    

    查找最后一个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public int bsearch7(int[] a, int n, int 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1);
            if (a[mid] > value) {
                high = mid - 1;
            } else {
                if (mid == n - 1 || a[mid + 1] > value) {
                    return mid;
                } else {
                    low = mid + 1;
                }
            }
        }
        return -1;
    }
    

    如何快速定位出一个 IP 地址的归属地

    如果 IP 区间与归属地的对应关系不经常更新,我们可以先预处理这 12 万条数据,让其按照起始 IP 从小到大排序

    如何来排序呢?我们知道,IP 地址可以转化为 32 位的整型数。所以,我们可以将起始地址,按照对应的整型值的大小关系,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然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我刚讲的第四种变形问题“在有序数组中,查找最后一个小于等于某个给定值的元素”了。

    当我们要查询某个 IP 归属地时,我们可以先通过二分查找,找到最后一个起始 IP 小于等于这个 IP 的 IP 区间,然后,检查这个 IP 是否在这个 IP 区间内,如果在,我们就取出对应的归属地显示;如果不在,就返回未查找到。

    17 | 跳表:为什么Redis一定要用跳表来实现有序集合?

    因为二分查找底层依赖的是数组随机访问的特性,所以只能用数组来实现。如果数据存储在链表中,我们只需要对链表稍加改造,就可以支持类似二分的查找算法。我们把改造之后的数据结构叫做跳表(Skip list)

    跳表是一种各方面性能都比较优秀的动态数据结构,可以支持快速地插入、删除、查找操作,写起来也不复杂,甚至可以替代红黑树(Red-black tree)。

    跳表的结构

    跳表就是链表加多级索引的结构

    • 对链表每两个结点提取一个结点到上一级,抽出来的那一级叫做索引或索引层
    • 在第一级索引的基础之上,每两个结点就抽出一个结点到第二级索引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来没有索引的时候,查找 62 需要遍历 62 个结点,现在只需要遍历 11 个结点

    跳表的时间复杂度

    如果链表里有 n 个结点,会有多少级索引呢?

    • 每两个结点会抽出一个结点作为上一级索引的结点,那第一级索引的结点个数大约就是 n/2,第二级索引的结点个数大约就是 n/4,第三级索引的结点个数大约就是 n/8,依次类推,也就是说,第 k 级索引的结点个数是第 k-1 级索引的结点个数的 1/2,那第 k级索引结点的个数就是 n/(2^k)
    • 假设索引有 h 级,最高级的索引有 2 个结点。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n/(2^h)=2,从而求得 h=logn-1。如果包含原始链表这一层,整个跳表的高度就是 logn
    • 我们在跳表中查询某个数据的时候,如果每一层都要遍历 m 个结点,那在跳表中查询一个数据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m*logn)
    • 那这个 m 的值是多少呢?按照前面这种索引结构,我们每一级索引都最多只需要遍历 3 个结点,也就是说 m=3

    所以在跳表中查询任意数据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logn)

    跳表的空间复杂度

    假设原始链表大小为 n,那第一级索引大约有 n/2 个结点,第二级索引大约有 n/4 个结点,以此类推,每上升一级就减少一半,直到剩下 2 个结点。如果我们把每层索引的结点数写出来,就是一个等比数列。这几级索引的结点总和就是 n/2+n/4+n/8…+8+4+2 = n-2

    所以,跳表的空间复杂度是 O(n)

    我们前面都是每两个结点抽一个结点到上级索引,如果我们每三个结点抽一个结点到上级索引,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总的索引结点大约就是 n/3+n/9+n/27+...+9+3+1 = n/2。尽管空间复杂度还是 O(n),但比上面的每两个结点抽一个结点的索引构建方法,要减少了一半的索引结点存储空间。

    实际上,在软件开发中,我们不必太在意索引占用的额外空间。因为原始链表中存储的有可能是很大的对象,而索引结点只需要存储关键值和几个指针,并不需要存储对象,所以当对象比索引结点大很多时,那索引占用的额外空间就可以忽略了。

    高效的动态插入和删除

    跳表不仅支持O(logn)时间复杂度的查找操作,还支持O(logn)时间复杂度的动态的插入、删除操作。

    在单链表中,一旦定位好要插入的位置,插入结点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1)。但是,为了保证原始链表中数据的有序性,我们需要先找到要插入的位置,这个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就是前面讲过的O(logn)

    如果这个结点在索引中也有出现,我们除了要删除原始链表中的结点,还要删除索引中的。因为单链表中的删除操作需要拿到要删除结点的前驱结点,然后通过指针操作完成删除。所以在查找要删除的结点的时候,一定要获取前驱结点。当然,如果我们用的是双向链表,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跳表索引动态更新

    当我们不停地往跳表中插入数据时,如果我们不更新索引,就有可能出现某 2 个索引结点之间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极端情况下,跳表还会退化成单链表。

    作为一种动态数据结构,我们需要某种手段来维护索引与原始链表大小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链表中结点多了,索引结点就相应地增加一些,避免复杂度退化,以及查找、插入、删除操作性能下降。

    红黑树、AVL 树这样平衡二叉树是通过左右旋的方式保持左右子树的大小平衡,而跳表是通过随机函数来维护平衡性。

    当我们往跳表中插入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同时将这个数据插入到部分索引层中。

    如何选择加入哪些索引层呢?我们通过一个随机函数,来决定将这个结点插入到哪几级索引中,比如随机函数生成了值 K,那我们就将这个结点添加到第一级到第 K 级这 K 级索引中。

    解答开篇

    Redis 中的有序集合是通过跳表来实现的(严格点讲,其实还用到了散列表)。如果你去查看 Redis 的开发手册,就会发现,Redis 中的有序集合支持的核心操作主要有下面这几个:

    • 插入一个数据
    • 删除一个数据
    • 查找一个数据
    • 迭代输出有序序列
    • 按照区间查找数据

    其中,插入、删除、查找以及迭代输出有序序列这几个操作,红黑树也可以完成,时间复杂度跟跳表是一样的。但是,按照区间来查找数据这个操作,红黑树的效率没有跳表高。

    对于按照区间查找数据这个操作,跳表可以做到 O(logn) 的时间复杂度定位区间的起点,然后在原始链表中顺序往后遍历就可以了。

    其他原因:

    • 跳表代码相比红黑树更容易实现,可读性好,不容易出错
    • 跳表更加灵活,它可以通过改变索引构建策略,有效平衡执行效率和内存消耗

    缺点:跳表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实现,在开发中,如果你想使用跳表,必须要自己实现。

    2021-8-23

  • 相关阅读:
    JS中的继承(上)
    一篇文章理解JS继承——原型链/构造函数/组合/原型式/寄生式/寄生组合/Class extends
    JS 装饰器,一篇就够
    理解 JavaScript 的 async/await
    JS正则表达式入门,看这篇就够了
    JavaScript的几种循环方式
    全解跨域请求处理办法
    下班后的时间精力生活管理办法(时间管理)
    hexo上部署博客到Github失败
    11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aiqiantao/p/1517596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