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隔一年后,相同的坑进去两次,悲惨!
究其原因,还是一样的。各种分支代码的维护,导致一套架构在各个项目上千疮百孔,架构已从A迭代到W了,但还是拿着A在重构,不出问题才怪,说到底,还是管理的问题。
讨论架构设计有问题时,有个程序猿说了个很奇怪的言论,“老板难道不知道架构这么多问题吗?如果搞一套完美的架构,那测试等其他附属的部门是不是要下岗了?架构差一点,就业机会是不是就多了一点?”
什么?‘资本家’这么善良了?为了创造就业岗位,自己牺牲每个月几百万的流水?
这理由很难站住脚!也不过是能力差的说辞。如果啊,真的这么牛X的架构,砍掉其他附属部门完全可以,一套代码坐收渔翁之利,但那只是梦!现实是,一个架构引出N多分枝,然后分枝再分枝,修修补补,多到枝繁叶茂,却结不出果实。
“祝愿你们的代码少一些bug,多一些挚爱的用户。”
2
如何做测试,从而保证可以开发出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产品,一直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
有段时间奉行“少则清晰”,于是在测试用例及流程上进行删减,关注用户痛点,解决痛点,好处是确实能从大方向上把握,让一个产品趋于能用的状态,不足的地方就是,细节无法都关注到。导致有的BUG就在那等着你,然后默默的恶心下你。
所以,基础的东西还是不能丢,因为你没有一个支撑你丢的架构,也不应该丢,因为那是根本。学再多高大上的玩意,基础丢了,确实会出大错。
在《Google软件测试之道》中有这么一句话:质量不是被测试出来的。
但其具有两层涵义:
质量不等于测试,当你把开发过程和测试放到一起,就像在搅拌机里混合搅拌那样,直到不能区分彼此的时候,你就得到了质量。
如果某个产品出了问题,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是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开发人员,而不是遗漏这个bug的测试人员。
一个产品团队不能任意降低测试人员招聘的技术要求,从而雇佣更多的测试人员,然后再让他们做一些简单和琐碎的脏活累活。这些功能相关的脏活累活本应是开发人员的工作,不能简单地扔给倒霉的测试人员。其实反过来,一个团队也不能招聘一个和团队技术要求不符的人员,如果一个水平一般的开发,在不了解业务的情况下,就开始快马加鞭的写bug,那受累的是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一个人。
3
国家应该好好的治理下中介行业,这个利用信息差,可以随意赚取服务费的行业,真正实际的社会产出是什么?存在是有多少能真正帮助到该帮助的人?更多的是电话、信息骚扰,有个APP,你注册完以后浏览,不出3分钟就能收到电话,问您是否找房看房买房,精准服务,可能开发这个产品的项目经理觉得,你不看房买房,浏览它干嘛?既然浏览了就应该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必要赚点服务费,这样的设计确实精准,但是很讨人嫌。这妥妥让人意识到,这玩意不能打开,否则像被人监视了一样(虽然实际也是),大数据也意识到,打开了,那一定是有了赚钱机会,来,张经理负责电话跟进一下。
4
很多人在遇到别人做不好,或者做错事时,总会忍不住想要去指导或者评价一下。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告诉对方,不太允许你。
如果可以的话,无论对方做什么事情(前提是没有踩到你的底线,或者涉及到对方的生命危险,人生规划等等),你尽量允许对方去做,允许让他犯错。不要去给对方任何的建议。即使你知道他的行为马上就会犯错,你也不要给他任何提醒。只管让他去做。
这个是为了给对方建立一个被允许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对方可以无压力地进行自我检验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