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学习实战】第10章 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


    第 十 章 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

    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_首页

    K-Means 算法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 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一个簇中, 将不相似对象归到不同簇中.
    相似这一概念取决于所选择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K-Means 是发现给定数据集的 K 个簇的聚类算法, 之所以称之为 K-均值 是因为它可以发现 K 个不同的簇, 且每个簇的中心采用簇中所含值的均值计算而成.
    簇个数 K 是用户指定的, 每一个簇通过其质心(centroid), 即簇中所有点的中心来描述.
    聚类与分类算法的最大区别在于, 分类的目标类别已知, 而聚类的目标类别是未知的.

    优点: 容易实现
    缺点: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 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收敛较慢
    使用数据类型 : 数值型数据
    

    K-Means 场景

    主要用来聚类, 但是类别是未知的.
    例如: 对地图上的点进行聚类.

    K-Means 术语

    • 簇: 所有数据点点集合,簇中的对象是相似的。
    • 质心: 簇中所有点的中心(计算所有点的均值而来).
    • SSE: Sum of Sqared Error(平方误差和), SSE 值越小,表示越接近它们的质心. 由于对误差取了平方,因此更加注重那么远离中心的点.

    有关  和 质心 术语更形象的介绍, 请参考下图:

    K-Means 术语图

    K-Means 工作流程

    1. 首先, 随机确定 K 个初始点作为质心(不是数据中的点).
    2. 然后将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分配到一个簇中, 具体来讲, 就是为每个点找到距其最近的质心, 并将其分配该质心所对应的簇. 这一步完成之后, 每个簇的质心更新为该簇说有点的平均值.

    上述过程的 伪代码 如下:

    • 创建 k 个点作为起始质心(通常是随机选择)
    • 当任意一个点的簇分配结果发生改变时
      •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
        • 对每个质心
          • 计算质心与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 将数据点分配到距其最近的簇
      • 对每一个簇, 计算簇中所有点的均值并将均值作为质心

    K-Means 开发流程

    收集数据:使用任意方法
    准备数据:需要数值型数据类计算距离, 也可以将标称型数据映射为二值型数据再用于距离计算
    分析数据:使用任意方法
    训练算法:此步骤不适用于 K-Means 算法
    测试算法:应用聚类算法、观察结果.可以使用量化的误差指标如误差平方和(后面会介绍)来评价算法的结果.
    使用算法:可以用于所希望的任何应用.通常情况下, 簇质心可以代表整个簇的数据来做出决策.
    

    K-Means 聚类算法函数

    从文件加载数据集

    # 从文本中构建矩阵,加载文本文件,然后处理
    def loadDataSet(fileName):    # 通用函数,用来解析以 tab 键分隔的 floats(浮点数),例如: 1.658985	4.285136
        dataMat = []
        fr = open(fileName)
        for line in fr.readlines():
            curLine = line.strip().split('	')
            fltLine = map(float,curLine)    # 映射所有的元素为 float(浮点数)类型
            dataMat.append(fltLine)
        return dataMat

    计算两个向量的欧氏距离

    # 计算两个向量的欧式距离(可根据场景选择)
    def distEclud(vecA, vecB):
        return sqrt(sum(power(vecA - vecB, 2))) # la.norm(vecA-vecB)

    构建一个包含 K 个随机质心的集合

    # 为给定数据集构建一个包含 k 个随机质心的集合。随机质心必须要在整个数据集的边界之内,这可以通过找到数据集每一维的最小和最大值来完成。然后生成 0~1.0 之间的随机数并通过取值范围和最小值,以便确保随机点在数据的边界之内。
    def randCent(dataSet, k):
        n = shape(dataSet)[1] # 列的数量
        centroids = mat(zeros((k,n))) # 创建k个质心矩阵
        for j in range(n): # 创建随机簇质心,并且在每一维的边界内
            minJ = min(dataSet[:,j])    # 最小值
            rangeJ = float(max(dataSet[:,j]) - minJ)    # 范围 = 最大值 - 最小值
            centroids[:,j] = mat(minJ + rangeJ * random.rand(k,1))    # 随机生成
        return centroids

    K-Means 聚类算法

    # k-means 聚类算法
    # 该算法会创建k个质心,然后将每个点分配到最近的质心,再重新计算质心。
    # 这个过程重复数次,直到数据点的簇分配结果不再改变位置。
    # 运行结果(多次运行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可以试试,原因为随机质心的影响,但总的结果是对的, 因为数据足够相似,也可能会陷入局部最小值)
    def 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createCent=randCent):
        m = shape(dataSet)[0]    # 行数
        clusterAssment = mat(zeros((m, 2)))    # 创建一个与 dataSet 行数一样,但是有两列的矩阵,用来保存簇分配结果
        centroids = createCent(dataSet, k)    # 创建质心,随机k个质心
        clusterChanged = True
        while clusterChanged:
            clusterChanged = False
            for i in range(m):    # 循环每一个数据点并分配到最近的质心中去
                minDist = inf; minIndex = -1
                for j in range(k):
                    distJI = distMeas(centroids[j,:],dataSet[i,:])    # 计算数据点到质心的距离
                    if distJI < minDist:    # 如果距离比 minDist(最小距离)还小,更新 minDist(最小距离)和最小质心的 index(索引)
                        minDist = distJI; minIndex = j
                if clusterAssment[i, 0] != minIndex:    # 簇分配结果改变
                    clusterChanged = True    # 簇改变
                    clusterAssment[i, :] = minIndex,minDist**2    # 更新簇分配结果为最小质心的 index(索引),minDist(最小距离)的平方
            print centroids
            for cent in range(k): # 更新质心
                ptsInClust = dataSet[nonzero(clusterAssment[:, 0].A==cent)[0]] # 获取该簇中的所有点
                centroids[cent,:] = mean(ptsInClust, axis=0) # 将质心修改为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mean 就是求平均值的
        return centroids, clusterAssment

    测试函数

    1. 测试一下以上的基础函数是否可以如预期运行, 请看: https://github.com/apachecn/MachineLearning/blob/master/src/python/10.kmeans/kMeans.py
    2. 测试一下 kMeans 函数是否可以如预期运行, 请看: https://github.com/apachecn/MachineLearning/blob/master/src/python/10.kmeans/kMeans.py

    参考运行结果如下:
    K-Means 运行结果1

    在 kMeans 的函数测试中,可能偶尔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局部最优的结果,但不是全局最优的结果).

    K-Means 聚类算法的缺陷

    在 kMeans 的函数测试中,可能偶尔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局部最优的结果,但不是全局最优的结果).
    局部最小值的的情况如下:
    K-Means 局部最小值1

    所以为了克服 KMeans 算法收敛于局部最小值的问题,有更厉害的大佬提出了另一个称之为二分K-均值(bisecting K-Means)的算法.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该算法首先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然后将该簇一分为二。
    之后选择其中一个簇继续进行划分,选择哪一个簇进行划分取决于对其划分时候可以最大程度降低 SSE(平方和误差)的值。
    上述基于 SSE 的划分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得到用户指定的簇数目为止。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伪代码

    • 将所有点看成一个簇
    • 当簇数目小雨 k 时
    • 对于每一个簇
      • 计算总误差
      • 在给定的簇上面进行 KMeans 聚类(k=2)
      • 计算将该簇一分为二之后的总误差
    • 选择使得误差最小的那个簇进行划分操作

    另一种做法是选择 SSE 最大的簇进行划分,直到簇数目达到用户指定的数目位置。 接下来主要介绍该做法。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代码

    #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基于 kMeans 基础之上的优化,以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
    def bi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m = shape(dataSet)[0]
        clusterAssment = mat(zeros((m,2))) # 保存每个数据点的簇分配结果和平方误差
        centroid0 = mean(dataSet, axis=0).tolist()[0] # 质心初始化为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centList =[centroid0] # 初始化只有 1 个质心的 list
        for j in range(m): # 计算所有数据点到初始质心的距离平方误差
            clusterAssment[j,1] = distMeas(mat(centroid0), dataSet[j,:])**2
        while (len(centList) < k): # 当质心数量小于 k 时
            lowestSSE = inf
            for i in range(len(centList)): # 对每一个质心
                ptsInCurrCluster = dataSet[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 # 获取当前簇 i 下的所有数据点
                centroidMat, splitClustAss = kMeans(ptsInCurrCluster, 2, distMeas) # 将当前簇 i 进行二分 kMeans 处理
                sseSplit = sum(splitClustAss[:,1]) # 将二分 kMeans 结果中的平方和的距离进行求和
                sseNotSplit = sum(clusterAssment[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1]) # 将未参与二分 kMeans 分配结果中的平方和的距离进行求和
                print "sseSplit, and notSplit: ",sseSplit,sseNotSplit
                if (sseSplit + sseNotSplit) < lowestSSE: # 总的(未拆分和已拆分)误差和越小,越相似,效果越优化,划分的结果更好(注意:这里的理解很重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我们一起讨论)
                    bestCentToSplit = i
                    bestNewCents = centroidMat
                    bestClustAss = splitClustAss.copy()
                    lowestSSE = sseSplit + sseNotSplit
            # 找出最好的簇分配结果    
            bestClustAss[nonzero(bestClustAss[:,0].A == 1)[0],0] = len(centList) # 调用二分 kMeans 的结果,默认簇是 0,1. 当然也可以改成其它的数字
            bestClustAss[nonzero(bestClustAss[:,0].A == 0)[0],0] = bestCentToSplit # 更新为最佳质心
            print 'the bestCentToSplit is: ',bestCentToSplit
            print 'the len of bestClustAss is: ', len(bestClustAss)
            # 更新质心列表
            centList[bestCentToSplit] = bestNewCents[0,:].tolist()[0] # 更新原质心 list 中的第 i 个质心为使用二分 kMeans 后 bestNewCents 的第一个质心
            centList.append(bestNewCents[1,:].tolist()[0]) # 添加 bestNewCents 的第二个质心
            clusterAssment[nonzero(clusterAssment[:,0].A == bestCentToSplit)[0],:]= bestClustAss # 重新分配最好簇下的数据(质心)以及SSE
        return mat(centList), clusterAssment

    测试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上述函数可以运行多次,聚类会收敛到全局最小值,而原始的 kMeans() 函数偶尔会陷入局部最小值。
    运行参考结果如下:
    二分 K-Means 运行结果1

  • 相关阅读:
    干货!常见的SQL面试题:经典50例!
    图解SQL基础知识,小白也能看懂的SQL文章!
    30多个Java实战项目,全部在这里了。
    Spring的@PropertySource注解使用
    20201226[java]两数相加
    1013.表-约束-唯一、主键、外键和排他
    1012.表-约束-检查
    1011.表-生成列
    1010.表默认值
    1009.表基础-初识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pachecnxy/p/751152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