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懒人造就了方法。这种事貌似上一辈人并不支持,我却一直认为人的惰性才是科技发展的原因,也是结果。
承接上一章,说愚公之后,有李冰凿山,文中说“……乃积薪烧之。”我们已经看到事物的进化了,愚公是“叩石垦壤”而李冰是“积薪烧之”。那么李冰是怎么发现“烧”这个方法的呢?如果他每天忙着和他的团队凿石开山,那他肯定不会想到“烧”这个方法,相反,他一定是一个闲人,闲到拿火烧石头看能不能烧爆。
在生活当中以及工作学习当中,我们也大多是这样,我们应该利用时间去发现,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一味的工作。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去发现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方法。才能省下多余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学会思考,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
比如我们写代码,勤快人会努力把多行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虽然编译器、编辑器等可以支持。但是查找一个函数的过程很麻烦。而懒人创造了单元文件。有了单元文件,也就很快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块。把一个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再把小模块分成更细的小小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于一个单元。这样一部分人写这几个单元的代码,另一部分则写那几个,终于可以让源代码分散开来。结构化编程的时代终于开始了,新的方法取代了旧的方法。这个世界上,有勤快人就必然有懒人,有懒人也就必然有懒人的懒方法,懒人也就造就了世界。
人为万物之长,思考才是我们高于其他种族的最大优势,学会思考,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往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遇到问题,思考思考在思考。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跟好的解决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很好的贯彻这一点。加油!
程序=算法+结构+方法。在00时代,我们看到了事件驱动和模型驱动,所以出现了方法问题。面向过程是对“流程”、“结构”和“编程方法”的高度概括。而面向对象本身只解决了“结构”和“编程方法”的问题,而并没有对“流程”加以改造。 所谓“面向过程开发”,其实是对“结构化程序设计”在代码阶段的一个习惯性的说法。在面向过程时代,一样可以做出任意大型的程序。面向过程开发中,“过程”是CPU提供的,“单元”则是编译器提供的。程序员不需要再造就什么“方法”,就可以进行愚公式的开发工作了。如果不出现面向对象的话,这样伟大的工程可能还要再干一百年。而与“面向对象”是否出现完全无关的一个东西,却因为“过程”和“单元”的出现而出现了。这就是“工程“。
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计算机一点都不聪明。虽然计算机的CPU中装满了各种实用的结构、算法,但它却不懂得去调用。就好比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却没有思想,一具行尸走肉罢了。这时候就是体现“程序猿”作用的时候——提供算法。程序=算法+结构+方法,在面向对象的模式下,方法才是一个程序的关键。正是因为方法,才可以把一个文件中百万行的代码分散开来,才可以把模块分解成更小的单元,才可以产生多人分工的编程团队。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猿”,发现方法是你必须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