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汽车产业政策真的失败么


    汽车产业政策真的失败么

    2020-7-27

    对比高铁的成功,很多人说汽车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市场换技术,没有换来核心技术。

    个人看法,汽车产业政策总体是来说是成功的,现在已经有几个厂商杀出重围,培养了自己的研发体系,供应商体系,产品在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后续随着汽车的消费的理性化,国产车的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并且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国产车很可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打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下面从不同的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下,看看是否真的失败?

    1. 面向市场不同

    汽车与高铁最重要的不同,一个是面向企业的,一个是面向个人用户的。

    高铁和汽车的面向的市场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企业用户,一个是面向个人用户。
    面向企业用户的,一把是作为生产工具,客户一般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于自己的需求,购买产品的性能指标都非常的清楚,受广告,品牌的较小,决策比较理性。

    面向个人用户的,一般都是作为一个消费品,汽车是属于耐用消费品。个人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可以影响决定的。广告、品牌、车的外观、促销等对于最后的购买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2. 客户不同

    高铁,可以说客户只有一个,完全是客户主导的市场,中国市场占全球比重几乎100%,谁不献技术谁自动出局。

    对于汽车,客户千千万万,需求千差万别,家庭买车要家庭成员统一意见,受广告的影响很大,并且每个家庭的预算也不一样。
    最早引进日本微车技术的天津大发,五菱汽车,现在天津大发已经消失了,五菱汽车成了神车。这个例子说明,不是拿到技术就万事大吉了,要认真的去研究市场技术。

    对于汽车市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车,有一个帖子非常好,虽然比较老了(08年的)但是里面的内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对韩系车的发展判断非常准确。

    3. 技术的重要程度不同

    对于转让方来说,汽车技术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高铁技术。
    高铁技术看起来比较高大上,但是在产业规模上来讲,根本无法与汽车产业相比。
    根据中国中车2019年财报,高铁车辆2019年动车组 2,167 辆,城轨地铁 7,452 辆,2019年营业额为2290亿,利润117.95亿。
    汽车产业,民用乘用车总产量2000万左右(1966.1万辆),产业规模和总产值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长度也不同。上汽集团2019年营业为8433亿,相当于四个中国中车,这个还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国内汽车产业总和就更多了,相对于高铁产业,是好几个数量级的差别。
    对于德国和日本,汽车产业是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总产值,从业人数都是非常巨大的。是德国和日本最重要的饭碗。让德国和日本转让汽车的核心技术,就像让猫教老虎上树么?

    4. 产品品类数量级差别

    汽车数百种车型对比高铁不到十种车型。
    技术转让只能转让一个后者几个平台车型,对于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高铁是一个面向企业的产品,客户是铁路总公司一个客户,产品使用周期长,产品种类少,基本无个性化需求。
    高铁从开始的多个型号(和谐号),现在逐渐过渡到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即复兴号),各个厂家要统一技术标准,零部件标准,做到通用性,现在南车北车合并了,只有一家公司了,更容易统一标准了。
    高铁的用到零部件虽然多,但是种类少,各个企业配套相对稳定,产品迭代速度不快。

    但是回到汽车产业,汽车大致分为:A00,A0,A+,B,C,D等各个级别的车。
    每个级别配套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都不一样。
    发动机有不同排量的:1.0,1.4,1.5,1.6,1.8,2.0,2.5,3.0等
    还有不同排量带涡轮增压的。
    变速箱:有手动档,自动档,CVT,自动档有四速,六速、八速等。

    底盘对于不同的级别的车有不同的底盘。
    对于一般销售的小汽车来说,都有高中低三个配置,这样又涉及到不同的配置,内饰等。

    还有一个大品类是SUV,这些组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现在在售的车型高达几百种。
    基本每个车型需要一定的研发以及零部件配套,数量非常庞大,不可能用行政手段来解决。

    以2019年卖的最好的车型来说,新朗逸卖了49万辆,占整个乘用车约2.5%(49.09/1966.1),也就是说,卖的最好的一个车型,占整个市场也不过2.5%,剩余的还有97%的市场。

    就算是转让技术,转让销量最好的车型技术,你的市场也不过占据了3%,这个数据还是在不考虑品牌等影响情况下。你总不能让外企把所有车型技术都转让了。
    并且汽车属于面向大众的市场,技术迭代速度快,如果没有形成正向的研发能力,转让的技术也很快会变成落后的技术。

    附2019年汽车销量数据:
    轿车全年售出1030.8万辆,同比下降10.7%;SUV累计销量935.3万辆

    5. 竞争是立体的

    在面向消费者的竞争中,竞争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一个技术领先就万事大吉的。并且技术领先,这个也不是持久的,没有哪个厂家可以垄断一个技术很久的。
    甚至一个车标就能影响对于车的购买,打个比方来说,同样一个车,挂大众标和丰田标,卖的价格就不一样,获得市场认可度也不一样。

    当外资车企光环慢慢降低,一些实力差的车企就不好做了,例如韩系车这些年在国内发展比较不好,市场份额一直在降低,不能说韩系车没有技术。最重要的是韩系车在国人心中没有那么高大上,上有德美日,后有国产车,夹在中间被挤压的厉害。
    没有品牌溢价,慢慢就不好发展了。19年在国内销售了不到100万辆(68+28),低于吉利。市场份额是在慢慢降低的。

    现在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了,早期买车一家人都参加决策的场景少了很多,车的外形,颜色,价格优惠等都会影响车的销售;还有汽车销售的态度也非常影响车的销售。
    对于个人用户市场,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以说95%的消费者无法用专业的技术指标来评价一辆车。

    6. 消费者心理

    现在,汽车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买车面子的影响小了很多,但是在前些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国产车没有面子,这个因素影响了多少购车选择,看车标买车,这个虽然不够理性,但是也是前期积累的信任在里面。

    还有前期国产车确实质量差,稳定性不好,设计差,做工差,基本是全方面的。但是现在进步很快,非专业人士基本分辨不出来差别了。

    由于信息惯性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车的好坏还停留在大众车就是好,质量好,关门声厚重就安全的层面。买车要有面子,国产车没有面子,外资车质量好,国产车质量不行的。
    在扩大到合资车与国产车的,这个影响就更大了,价格相差更大。

    这些都是对于最后的购买有很大的影响。

    高铁这些影响完全不存在的,只要按照技术达到要求,都可以卖给铁路公司。就是初期产品有技术问题,可以在客流量不大的线路上运营,影响也是在专业范围内。

    对于一个面向大众的汽车产品,初期的产品如果质量出现问题,则会非常影响销量和形象。

    7. 企业管理难度不同

    高铁企业和汽车厂家的企业管理难度不同,汽车厂家的管理难度更高,管理更为复杂。
    这个与一般人的思维相反,认为高铁企业管理难度大,其实不然。
    高铁因为客户确定,需求确定性高,生产计划稳定,不用考虑营销等工作,基本上按部就班管理好生产、质量管理以及售后就好。
    作为一个汽车企业,要考虑营销、销售、排产、售后等,还要考虑销售周期,促销政策对销量的影响,销售不好最怕出现库存。
    还要考虑生产中的质量,4S点的管理等等,
    还有汽车企业的公关部门,特别是新车上市的时候,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负面新闻,等等,这些挑战比低调的高铁企业男多了。
    这些企业管理的“软能力”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积累,无法快速的转移和学习。

    8. 现在的政策下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国内的整车实力和配套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产品力可以达到B级的水平了,价格也上到了20万以上了。
    还有就是各个国内汽车公司在竞争中锻炼出了整套的产品研发,营销体系,销售体系,这些“软技能”不像技术一样可以转移的,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积累总结的。

    下面是知乎的一个回答,国内汽车产业的收获,总结的很全面。可以参考下
    作者:月上中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81191/answer/1359013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一下,还是将这段话放在前面:
    应该先考虑下:管理,标准,体系算不算技术?我个人认为当然算。
    并且,对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相对于科技水平,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的技术更为重要。
    很多人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能上天,却做不出好车?
    我个人觉得,问题的重点不是科技水平,因为汽车是量产化的成熟产业,我们汽车行业的重点问题

    在于:
    要以尽可能低廉价格获得可以接受的质量及性能。
    并且要持续,稳定的大批量生产,供货。
    这些行业规范,质量标准,物流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如何贯彻这些标准,规范的手段、流程、控制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精髓。
    以下为原答案

    先说我的看法,学到东西非常多。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合资厂,根本就没有现在的自主品牌。


    1. 十五年前,中方人大部分充当班组长,保管员;
      十年前,工程师,部门的副职已经基本是中方;
      五年前各个部门负责人,总监,到副总裁,总裁,到亚太区负责人,都已经是中方人员,甚至很多海外外资本土工厂,中层,甚至高层管理层是中国人不是少数。
      这些人,大量的流入到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国产品牌也可以实现分钟工厂(一小时60台车),也可以完成正向开发,书本上可不能学到。
    2. 供应商体系。
      15年以前,本土供应商只能做简单的零件,螺钉都有一多半要进口。至少要合资企业,比如江森中国,苏州博士,华纳齿轮。
      10年前本土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分总成,模块化供货,座椅,外饰,内饰,车身零件。比如延锋,固态等,发动机核心零件,电装件,变速箱齿轮,本土供应商已经很常见了。
      近几年,国产供应商已经可以做到给高端外资品牌做全球配套,比如奔驰活塞,爱信的变速箱齿轮等。
      这些企业,大大拉低了零部件价格,自主品牌也可以方便的选用。
    3. 国产设备
      98年,大学实习,我第一次去合资整车厂,设备大多是杜尔,克劳斯玛菲,三菱,东芝。螺丝刀,铆钉枪基本都是进口货。
      现在,一机床,济南机床厂,上海电器,合力,国内厂商的比重越来越大,说分庭抗礼是吹牛,30%以上的比重是国内企业很正常。
      这些设备厂商的设备的开发,进步,没有合资的功劳?
    4. 原材料
      这个就不必多说了,国产钢材从只能做非外观,非关键件到现在基本100%
      国产塑料粒子,国产纺织材料,也能做到80-90%都是这些年摸爬滚打,一点点适应外资企业标准才实现的。
    5. 外围
      供应链管理,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基本国内企业垄断。
      润滑油,主机厂原来都是壳牌,美孚,现在一多半是昆仑,长城。

    一句话,现在的合资车,15万以下的产品,国产化率低于70%就很可能赔钱。
    原来,自主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最大的差距是设计开发能力。
    现在,自主品牌的差距主要是工程匹配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我们追的已经非常快了,合资企业的大量引进是最重要的因素。
    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承运商,国产的机床设备,和引进外资汽车厂的关系非常大。
    外资企业的引进,让我们国内的供应商,承运商了解到世界前端的汽车行业的规范,审核要求,质量标准。这个靠派遣几个留学生去学,是不可想象的。

  • 相关阅读:
    Leetcode 109
    Leetcode 118
    js时间操作
    DWR搭建以及使用教程
    Ant 概念
    Eclipse 快捷键
    [eclipse] 三个操作技巧
    js call方法
    js验证密码强弱
    request getParameter getAttribut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itchSun/p/1339777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