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失去了,我们又没有失去什么


    导语: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失去一名挚爱的人,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失去某人时,我们都必须进入“放手”的过程,哀悼所爱的人离我们而去。 

     

    我们失去了,我们又没有失去什么

      

        马丁纳:


         任何的失去都是灾难。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失去一名挚爱的人,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失去某人时,我们都必须进入“放手”的过程,哀悼所爱的人离我们而去,而这份哀伤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
     
        即使了解死亡的灵性概念,我仍然要去应对那个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这件事。
     
        失去某人总会让我们想起身为人的脆弱,想起生命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呈现方式。
     
        因此,我们要纪念“失去”这件事,要给自己时间面对。
     
        有些人试图通过让自己变忙、通过不承认那些感觉、通过不处理悲伤来逃避;他们将“失去”这件事推开,要么推到内心更深处,要么推到未来,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那些感觉。

        然而,那些感觉是很普遍的。
     
        因为“失去”而产生的情绪让我们有机会纪念所爱的人、荣耀我们的灵性,让我们记起自己是一个灵性存在。
     
        因此,一方面我们失去了,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失去什么。
     
        许多人不了解,我们其实还能与逝去的人保持联系。
     
        如果冷静下来、超越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在想象中和所爱的人对话、联结,而且很多时候还有机会说出之前没有说的事——也许我们的爱表达的还不够。
     
        我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面对,也可能只需纪念这个时刻。
     
        失去并不容易面对,我从来不会对失去挚爱的人说:“别担心,人是不朽的,所以失去不是什么大事。”
     
        每个人真的都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面对失去,即使想起那个人时不是太愉快也没关系,你可以拿一张让你记起和对方共度的美好时光的照片,看着那张照片,回忆你们一起度过的愉悦时刻,一起度过的岁月,并对此表达感恩之情,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全身心地几年和哀悼

        德芬:


        我认为,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纪念与哀悼,而且必须全身心地哀悼。


        据说在印度,丈夫死后,遗孀要随棺材一起上山,埋葬自己的丈夫。
     
        其他人会不断提醒那个遗孀看着棺材,看清她丈夫已死的事实,然后她就会哭啊哭,哭的非常伤心,完全沉浸在悲伤里。
     
        之后,她会回家,给孩子做饭,接着就唱歌,完全接受事实。
     
        这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但你至少要接受自己的哀伤,接受自己的悲痛,然后,你可以放声大哭,哭到不想哭为止。
     
        在你哭、在你哀悼的同时,你承认了自己的悲伤、承认自己失去所爱。
     
        然而这时候,你还是要着眼全局,了解到每个灵魂都有其命运和旅程,你应该表示尊重。
     
        有时你或许想要说:“为什么不待久一点?早知道我应该这样做或应该那样做。”但你要明白,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帮助,死亡是注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也没有人可以抗拒。
     
        因此,你必须知道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旅程,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到了,你应该表示尊重。
     
        事实上,每个有过濒死经验的人都说他们感觉很好,觉得灵魂离开肉体的那一刹那是轻盈的、美好的。
     
        所以,当挚爱离去时,你可以确定他或她出于很美好的状态,这会让你好受一点。不要用忙碌的工作或其他事情来掩饰哀伤,但也不要永远沉浸在悲痛里。
     
        我见过有些人在父母或孩子死后,变得无力,没办法做任何事,然后陷入忧郁中。我认为这就是抗拒的迹象——抗拒所爱的人已经离去的事实。
     
        这样不但无法改变任何事,也毁了自己未来的生活,这是你的至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失去是灵魂的选择

     

        马丁纳:

     

        根据我的经验,我要补充两件事。

        第一,遇到有人失去生命这样的不幸时,从更高的层次来看,这是灵魂做出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命,你无法影响它,只能接受。
     
        第二,在世的人往往会有罪恶感,特别是当孩子死去时,父母会觉得内疚,认为自己本来可以做些事情来救孩子。
     
        其实,自责是徒劳的,如果你相信灵魂这回事,让我告诉你,全世界有上百万人通过灵媒和亡者沟通,然后都得到这样的信息:“我很快乐、很平静,我到家了,别担心我,好好照顾自己。我在等着你,当你的时刻来临时,我们又会在一起了。”
     
        受苦是你自己的选择


        德芬:然而,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不是真的怎么办?如果我的挚爱在受苦怎么办?”


        假如你要这样想,你必须知道这是你的选择,而这个选择让你自己受苦。
     
        没有人知道哪种情况是真的,但即使有这么多证据显示亡者快乐地生活在天堂里,有些人就是选择不相信,想要受苦。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些人必须了解,他们是在利用挚爱的死亡作为剥夺自己快乐的借口,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失败者和受害者,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必努力过日子 了,

        例如:“我母亲去世了,所以我是受害者,可以不必继续努力了。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我不快乐,也不需要努力让自己快乐,不需要努力过活了。”
     
        请仔细想想,你选择相信又会有什么损失?
     

    你的亲人在一个更好的地方

        马丁纳:


        没错。如果逝去的亲人此刻正在一个更好的地方,结果他从那里往下看时,发现你为了他十分痛苦,他也不会好受。
     
        所以,两方面都要放下,因为当我们前往来世时,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那些还活着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死亡并不可怕,因此,如果失去了亲人,你必须知道,你的亲人在一个更好的地方,他们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你接受事实,然后快乐地在人生之路上前行。
     
        如果你想纪念你的孩子或所爱的人,就以快乐的生活来纪念,而非悲惨的日子。
     
        这么多事实摆在那里,如果你还是不信,我建议你可以找个好的催眠师,让他把你带入深层催眠状态,在那里和所爱的人相会、对话。
     
        我要说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的小儿子乔伊12岁时,一位和他很亲的姨妈去世了,所以他非常非常伤心,没办法去参加姨妈的葬礼。
     
        我看见他忧伤的样子,便问他:“乔伊,你怎么了?”
     
        他说自己太悲伤了,无法到葬礼上见姨妈最后一面。
     
        我接着问:“那你想和她见面吗?”
     
        他说当然想。
     
        于是我要他坐下来、放轻松,然后对他说:“想象你自己正在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接着你来到一片漂亮的草地,在那里注意看看,你姨妈会出来和你说话。我数到五,之后就让你自己待在那里。当你准备好要回来时就回来,然后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10到12分钟后,乔伊醒了过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遇到了姨妈,而且现在她很漂亮,再也不受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折磨。姨妈还告诉他不要怕,她很快乐,因为现在她和自己死去的狗在一起了。
     
        许多人都有同样的经验。
     
        如果你放松,和死去的挚爱对话,总是会得到相同的信息。
     
        有时甚至不需要催眠,只要你能放下情绪,放松,想象,然后让它发生,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得到同样的信息。
     
        因此,你可以选择感觉悲惨,也可以选择接受人并不会死去这件事,然后知道当我们回到家时,那就是最完美的地方。 

     

    对自己的快乐负更多责任


       德芬:

        我觉得,当挚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之所以感觉悲伤,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死了,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他们。
     
        我们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存在来安慰我们、来让我们快乐。
     
        因此,我们关心的并不是所发生的事,而是在挚爱去世后,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快乐负更多责任,知道即使所爱的人离我而去,我也不是受害者;我已然能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当我和所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相会时,我们都会很快乐。
     
        马丁纳:有些人失去亲人后特别悲伤,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完全放到亲人身上,所以一旦亲人走了,他们就会自问:“我要为什么而活?”
     
        很显然,现在你活着就是要创造自己的快乐。
     
        无论你的亲人为了什么原因而死,也许那是计划的一部分,因为你可能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亲人的幸福安康上了,认为自己的快乐就取决于此。
     
        于是,他们强迫你把焦点转回你自己的幸福、你自己的快乐,你现在必须回去处理和自己的业力关系了。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为你的灵性道路开了一扇门。
     
        当你从失去挚爱中恢复平静时,你就会想:

        “我为什么来到这颗星球上?

         我为什么而活?

        我要怎么样才会快乐?

        我该如何更享受此生?”
     
        所以,挚爱的逝去在某个层次上或许甚至是一种牺牲,强迫你走上自己的路。

    我用爱与慈悲倾听您的诉说!

  • 相关阅读:
    【java基础】方法2
    【Java基础】方法
    [java基础]数组
    [Java基础]循环结构3
    [java基础]循环结构2
    [java基础]循环结构1
    [java基础]分支结构(2)
    mybatis-config.xml简单笔记
    applicationContext.xml简单笔记
    spring-servlet.xml简单示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lashOut/p/561740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