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和目标:
1.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的软件主要解决用户在公共场合不敢勇于发言,利用匿名软件社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定义的范围比较小,算是比较清楚。是。
2.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我们完成了定下任务的百分之九十。能够按计划交付任务。软件还没有推广,暂时没有办法判断用户数量
3.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 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明显提高了。首先,在团队的合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与交流会议,默契明显提高了。对于软件工程的基本流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切身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存在意义,个人觉得是简化开发人员的总体工作量和延长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
4.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由于前端功能实现不够完善,用户所需要的迫切功能没有完成,因此用户接受程度不高。相对于刚开始,肯定更接近目标了。
由于对于项目的工作量的错误判断,在前后端分配的工作人数比例不对,导致与计划进度不匹配,效率不高。如果重来一次,将会重新调配人员,提高整体效率。
计划
1.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与原来的计划稍微有点不同,前端因为是0基础学习Android开发,所以开发时间缩短,客户端方面基本配置完成
2.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通过在qq群讨论以及到互相宿舍进行讨论
3.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做完了
4.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没有。都是有价值的。
5.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6.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除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计划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每个人的安卓配置是不同的。没有用过所以没有估计到。
7.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吗?
有缓冲区,原来认为没有必要,后来发现还是有用的。主要是各人进度不一,有些模块不断地有一些小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做好。
8.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
增加测试数据,增加缓冲区长度
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要坚持不懈。多积累。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
细化分工
资源
-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完成任务,但会尽力分配好进行完成
-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是通过组员在一起进行商量讨论估计的,由于都是靠经验和设想估计的,所以精度上会有出入
-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时间人力和软硬件方面的资源都是有所欠缺的,对不需要的变成资源有忽略其难度
-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有,每个人都有不同差异,不一定分到自己擅长的部分,所以会感觉合适的人做会更有效率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我们会加强每个部分的衔接,提前做好各部分代码的约定,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各自的工作,减少在功能对接上浪费的时间。要更好地研究分工提前部署并且提前去学习相关知识,以便之后的开发。
变更管理
-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是的,在做决定之前,我们会先讨论需要变更的内容,确保每个成员都同一这一决定,所以在发生变更的时候,每位成员都是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我们采用了协商的方式,通过询问每个成员的意见,如果有半数以上的人支持这一决定,我们就通过这个决定。
-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在我们最开始做的产品说明书的时候,我们规划了我们将要实现的功能,如果最后的产品符合了这些功能,可以说是“做好了”。当然,“做好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后期对产品并不满意,也不能被称为做好了。
-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基本上可以完成,我们在成员分工上还是十分明确的,如果出现了变更,每个成员需要修改自己部分的内容,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改动,并不会影响团队的合作。
-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可以,队员在接收到突然的变更需求时,会先着手与需要改进的部分,加班加点的完成。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学到了整个项目一定要有随时面临突发问题的能力,任务安排一定要均匀的分配。如果重来一遍,我们会选择我们熟悉的内容来完成这个项目。
设计/实现
-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在实现之前和实现过程中,由全体成员完成。
那是最好的时候,我们是最好的人。 -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有,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使用UML。现在的文档相较开始时的文档更复杂也更系统,这是由于认知在升级,更新是必要的。
-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前后端交互的时候bug最多,由于网络请求相关的问题。还没发布呢。
-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人工复审,很严格。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设计和实现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面对众多bug。
改进: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以保证我们能走得更远。
测试/发布
-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有,但是因为软件尚未开发完全,功能没有全部实现,所以暂时无法执行
-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软件没有正式完成,所以没有正式的验收测试
-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没有,由于项目开发时间比较紧迫,只在代码完成后进行了手动输入数据以及部分人造测试用例的测试,没有时间用测试工具进行专门的测试
-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由于软件没有正式完成,所以没有具体地进行效能测试
-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项目还未完成,没有进行发布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首先分配好任务板块后让组员们毛遂自荐,选择自己愿意做的部分,然后有冲突的就由组长进行微调,一般情况下都能做到人尽其才
-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有
-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当面商量或QQ商量及时解决
总结: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初始级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规范阶段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磨合的很不错,工作的进度与理想进度相差不多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项目的完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软件的质量 = 程序的质量 + 软件工程的质量,那团队在下一阶段应该如何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呢?
除了完善项目功能、UI界面以外,更要优化程序性能
-
代码管理的质量具体应该如何提高? 代码复审和代码规范的质量应该如何提高?
对齐代码规范,重复审核
-
整个程序的架构如何具体提高? 如何通过重构等方法提高质量,如何衡量质量的提高?
仍在研究,尚未有结果
-
其它软件工具的应用,应该如何提高?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尽量去使用
-
项目管理有哪些具体的提高?
运用了teambition软件来帮助我们进行项目管理
-
项目跟踪用户数据方面,计划要提高什么地方?例如你们是如何知道每日/周活跃用户等数据的?
目前没有对这方面的考虑
-
项目文档的质量如何提高?
对照网上项目文档质量规范进行文档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