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libuv源码-node事件轮询解析(3)


      好像博客有观众,那每一篇都画个图吧!

      本节简图如下。

      上一篇其实啥也没讲,不过node本身就是这么复杂,走流程就要走全套。就像曾经看webpack源码,读了300行代码最后就为了取package.json里面的main属性,导致我直接弃坑了,垃圾源码看完对脑子没一点好处。回头看了我之前那篇博客,同步那块讲的还像回事,异步就惨不忍睹了。不过讲道理,异步中涉及锁、底层操作系统API(iocp)的部分我到现在也不太懂,毕竟没有实际的多线程开发经验,只是纯粹的技术爱好者。

      这一篇再次进入libuv内部,从uv_fs_stat开始,操作系统以windows为准,方法源码如下。

    // 参数分别为事件轮询对象loop、管理事件处理的对象req、路径path、事件回调cb
    int uv_fs_stat(uv_loop_t* loop, uv_fs_t* req, const char* path, uv_fs_cb cb) {
      int err;
    
      INIT(UV_FS_STAT);
      err = fs__capture_path(req, path, NULL, cb != NULL);
      if (err) {
        return uv_translate_sys_error(err);
      }
    
      POST;
    }

      其实Unix版本的代码更简洁,直接就是

    int uv_fs_stat(uv_loop_t* loop, uv_fs_t* req, const char* path, uv_fs_cb cb) {
      INIT(STAT);
      PATH;
      POST;
    }

      问题不大,都是三步。

      前面两步在那篇都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大概就是根据操作类型初始化req对象,然后处理一下路径,分配合理的空间给path字符串这些。

      重点还是放在POST宏。

    #define POST                                                                  
      do {                                                                        
        if (cb != NULL) {                                                         
          uv__req_register(loop, req);                                            
          // word_req是一个类型为uv__work的结构体
          // UV__WORK_FAST_IO是I/O操作类型
          // uv__fs_work是一个函数
          // uv__fs_done也是一个函数
          uv__work_submit(loop,                                                   
                          &req->work_req,                                         
                          UV__WORK_FAST_IO,                                       
                          uv__fs_work,                                            
                          uv__fs_done);                                           
          return 0;                                                               
        } else {                                                                  
          uv__fs_work(&req->work_req);                                            
          return req->result;                                                     
        }                                                                         
      }                                                                           
      while (0)

      由于只关注异步操作,所以看if分支。参数已经在注释中给出,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方法名,register、submit,即注册、提交。意思是,异步操作中,在这里也不是执行I/O的地点,实际上还有更深入的地方,继续往后面看。

      uv__req_register这个就不看了,简单讲是把loop的active_handle++,每一轮轮询结束后会检测当前loop是否还有活跃的handle需要处理,有就会继续跑,判断标准就是active_handle数量是否大于0。

      直接看下一步uv__work_submit。

    // uv__word结构体
    struct uv__work {
      void (*work)(struct uv__work *w);
      void (*done)(struct uv__work *w, int status);
      struct uv_loop_s* loop;
      void* wq[2];
    };
    
    // 参数参考上面 init_once是一个方法
    void uv__work_submit(uv_loop_t* loop,
                         struct uv__work* w,
                         enum uv__work_kind kind,
                         void (*work)(struct uv__work* w),
                         void (*done)(struct uv__work* w, int status)) {
      uv_once(&once, init_once);
      w->loop = loop;
      w->work = work;
      w->done = done;
      post(&w->wq, kind);
    }

      又是两部曲,第一个uv_once如其名,这个方法只会执行一次,然后将loop对象和两个方法挂在前面req的uv__work结构体上,最后调用post。

      uv_once这个方法有点意思,本身跟stat操作本身毫无关系,只是对所有I/O操作做一个准备工作,所有的I/O操作都会预先调一下这个方法。windows、Unix系统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这里贴一贴代码,Unix不想看也看不懂,搞搞windows系统的。

    void uv_once(uv_once_t* guard, void (*callback)(void)) {
      // 调用过方法此处ran为1 直接返回
      if (guard->ran) {
        return;
      }
    
      uv__once_inner(guard, callback);
    }
    
    static void uv__once_inner(uv_once_t* guard, void (*callback)(void)) {
      DWORD result;
      HANDLE existing_event, created_event;
    
      // 创建或打开命名或未命名的事件对象
      created_event = CreateEvent(NULL, 1, 0, NULL);
      if (created_event == 0) {
        uv_fatal_error(GetLastError(), "CreateEvent");
      }
      // 对&guard->event与NULL做原子比较 如果相等则将created_event赋予&guard->event
      // 返回第一个参数的初始值
      existing_event = InterlockedCompareExchangePointer(&guard->event,
                                                         created_event,
                                                         NULL);
    
      // 如果第一个参数初始值为NULL 说明该线程抢到了方法第一次执行权利
      if (existing_event == NULL) {
        /* We won the race */
        callback();
    
        result = SetEvent(created_event);
        assert(result);
        guard->ran = 1;
      } else {
        // ...
      }
    }

      分块来解释一下上面的函数吧。

    • libuv这里直接跟操作系统通信,在windows上需要借助其自身的event模块来辅助异步操作。
    • 提前剧透一下,所有的I/O操作是调用独立线程进行处理,所以这个uv_once会被多次调用,而多线程抢调用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最简单,第一名已经跑完所有流程,将ran设置为1,其余线程直接被挡在了uv_once那里直接返回了。第二种就较为复杂,两个线程同时接到了这个任务,然后都跑进了uv_once_inner中去了,如何保证参数callback只会被调用一次?这里用上了windows内置的原子指针比较方法InterlockedCompareExchangePointer。何谓原子比较?这是只有在多线程才会出现的概念,原子性保证了每次读取变量的值都是根据最新信息计算出来的,避免了多线程经常出现的竞态问题,详细文献可以参考wiki。
    • 只有第一个抢到了调用权利的线程才会进入if分支,之后调用callback方法,并设置event,那个SetEvent也是windowsAPI,有兴趣自己研究去。

      最后,所有的代码流向都为了执行callback,参数表明这是一个函数指针,无返回值无参数,叫init_once。

    static void init_once(void) {
    #ifndef _WIN32
      // 用32位系统的去买新电脑
      // 略...
    #endif
      init_threads();
    }

      有意思咯,线程来了。

      先表明,libuv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结构:队列,在src/queue.h。很多地方(比如之前讲轮询的某一阶段取对应的callback时)我虽然说的是链表,但实际上用的是这个,由于链表是队列的超集,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总的来说也不算错。说这么多,其实是初始化线程池会用到很多queue的宏,我不想讲,后面会单独开一篇说。

      下面上代码。

    static void init_threads(void) {
      unsigned int i;
      const char* val;
      uv_sem_t sem;
    
      // 线程池默认大小为4
      nthreads = ARRAY_SIZE(default_threads);
      // 可以通过环境变量UV_THREADPOOL_SIZE来手动设置
      val = getenv("UV_THREADPOOL_SIZE");
      // 如果设成0会变成1 大于上限会变成128
      if (val != NULL)
        nthreads = atoi(val);
      if (nthreads == 0)
        nthreads = 1;
      if (nthreads > MAX_THREADPOOL_SIZE)
        nthreads = MAX_THREADPOOL_SIZE;
    
      threads = default_threads;
      // 分配空间 静态变量threads负责管理线程
      if (nthreads > ARRAY_SIZE(default_threads)) {
        threads = uv__malloc(nthreads * sizeof(threads[0]));
        if (threads == NULL) {
          nthreads = ARRAY_SIZE(default_threads);
          threads = default_threads;
        }
      }
    
      // 这里是锁和QUEUE相关...
    
      // 这里给线程设置任务 唤醒后直接执行worker方法
      for (i = 0; i < nthreads; i++)
        if (uv_thread_create(threads + i, worker, &sem))
          abort();
    
      // 无关代码...
    }

      除去一些不关心的代码,剩下的就是判断是否有手动设置线程池数量,然后初始化分配空间,最后循环给每一个线程分配任务。

      这个worker可以先简单看一下,大部分内容都是QUEUE相关,详细内容全部写在注释里面。

    static void worker(void* arg) {
      // ...
    
      // 这个是给代码块加锁 很多地方都有
      uv_mutex_lock(&mutex);
      for (;;) {
        // ..。
    
        // 从队列取出一个节点
        q = QUEUE_HEAD(&wq);
        // 表示没有更多要处理的信息 直接退出绝不能继续走下面的
        // 退出前还会两个操作 1.唤醒另一个线程再次处理这个方法(可能下一瞬间来活了) 2.去掉锁
        if (q == &exit_message) {
          uv_cond_signal(&cond);
          uv_mutex_unlock(&mutex);
          break;
        }
    
        // 从队列中移除这个节点
        QUEUE_REMOVE(q);
        QUEUE_INIT(q);
    
        is_slow_work = 0;
        // node过来的都是快速通道 不会走这里
        if (q == &run_slow_work_message) {
          //...
        }
    
        // 由于已经从队列中移除了对应节点 这里可以把锁去掉了
        uv_mutex_unlock(&mutex);
    
        // 从节点取出对应的任务 执行work也就是实际的I/O操作(比如fs.stat...) 参考上面的uv__work_submit方法
        w = QUEUE_DATA(q, struct uv__work, wq);
        w->work(w);
    
        // 这里也需要加锁 执行完节点任务后需要将结果添加到word_queue的队列中
        uv_mutex_lock(&w->loop->wq_mutex);
        w->work = NULL;
        QUEUE_INSERT_TAIL(&w->loop->wq, &w->wq);
        uv_async_send(&w->loop->wq_async);
        uv_mutex_unlock(&w->loop->wq_mutex);
    
        // 由于是for(;;) 这里加锁纯粹是为了下一次提前准备循环
        uv_mutex_lock(&mutex);
        if (is_slow_work) {
          /* `slow_io_work_running` is protected by `mutex`. */
          slow_io_work_running--;
        }
      }
    }

      注意是静态方法,所以也需要处理多线程问题。注释我写的非常详细了,可以慢慢看,不懂C++也大概能明白流程。

      还以为这一篇能搞完,没想到这个流程有点长,先这样吧。

  • 相关阅读:
    动态调用web服务
    组件设计实战--组件之间的关系 (Event、依赖倒置、Bridge)
    .NET平台下可复用的Tcp通信层实现
    推荐所有的.NET开发人员阅读《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EJB》
    关于跨程序集的反射(续)
    IoC与DI (转载)
    某公司的一道机考题的解答
    使用 EmptyClass 避免条件判断
    EsbAOP应用--权限管理
    企业(分布式)计算十大谬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H-Jimmy/p/1084609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