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一词由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在1948年首次提出。按照莫顿的说法,自证预言指一开始对形式的错误见解激发新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却让原本错误的见解成真。自证预言具有似是而非的正当性,让错误无法的已更正。而提出预研的人会把事情的发展当做自己从一开始就正确的证据。
自证预言是力量无强大的的现象。“期待”本身可以影响到万事万物,比如教育、种族偏见、金融市场、健康、幸福、甚至夭折。
预期可以大大地影响人类。
- 如果预期雇员会更有效率,那么他真的会做到
- 如果预期伴侣会更可爱,结果也真会如此
- 如果认为孩子天资聪颖,那么他在学习和运动方面就更可能表现得更出众
- 但如果对孩子的能力只有消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不太可能成功
支持我们实现自证预言的生理机制是大脑中的额叶区。
我们的额叶会协调计划和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这也许短期目标,比如完成《时代》周刊上的字谜游戏,或者为朋友烧一顿美味的佳肴。也是是中期目标,比如在4个小时内完成马拉松,或者学习弹吉他。也许是长期目标,比如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当个好父亲或好母亲,抑或是快乐生活。
为了不断地向目标前进,我们的所作所为与内心的期待必须一致,如果我们偏离了预设的轨道,如果我们的行为和预期南辕北辙了,那么思想和行动会很快将我们拉回正轨。
如果我们期待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却发现最近几个月并没有很大的进展,那么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步,想一想究竟那里出错了。然后,我们会重新调整自身行为,确定采取新方式达到希冀的目标。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本质上是没有设定一个自证预言),那么就会墨守成规。所以即使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就,也不会惊讶,不会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大脑接受了早就预期到的解雇,额叶皮质也不会产生出错的信号来纠正行为。我们不会改变,自然也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