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www.csie.ntnu.edu.tw/~u91029/Path.html
把一張圖想像成道路地圖,把圖上的點想像成地點,把圖上的邊想像成道路,把權重想像成道路的長度。若兩點之間以邊相連,表示兩個地點之間有一條道路,道路的長度是邊的權重。
有時候為了應付特殊情況,邊的權重可以是零或者負數,也不必真正照著圖上各點的地理位置來計算權重。別忘記「圖」是用來記錄關聯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地圖。
Walk / Circuit
在圖上任取兩點,分別作為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規劃出許多條由起點到終點的路線。這些路線可以經過其他點,也可以來來回回的繞圈子。一條路線,就是一條「途徑」。
如果起點到終點是不相通的,那麼就不會存在起點到終點的途徑。如果起點和終點一樣,那麼就存在途徑,途徑是一個點、零條邊。
途徑也有權重。途徑經過的每一條邊,沿路加總權重,就是途徑的權重(通常只加總邊的權重,而不考慮點的權重)。途徑的權重,可以想像成途徑的總長度。
至於頭尾相接的途徑則稱作「回路」。
Trail / Circuit
一條途徑,沒有重複地經過同樣的邊,就稱做「跡」。
至於頭尾相接的跡,沒有特別命名,可稱作「回路」。
Path / Cycle
一條途徑,沒有重複地經過同樣的點(與邊),就稱做「路徑」。
至於頭尾相接的路徑則稱作「環」。
【註:關於這些名詞,每個人的定義方式都略有差異,詳見http://planetmath.org/encyclopedia/OpenWalk.html 】
Shortest Path
程度★ 難度★★
Shortest Walk
「最短途徑」是兩點之間權重最小的途徑。最短途徑不見得是邊最少、點最少的途徑。
「最短途徑」也可能不存在。兩點之間不連通、不存在途徑的時候,就沒有最短途徑。
Shortest Path
「最短路徑」和最短途徑相仿,差異在於路徑不可重複經過同樣的點和邊。
Shortest Walk 與 Shortest Path
權重為負值的環,稱作「負環( Negative Cycle )」。
當一張圖有負環,只要不斷去繞行負環,「最短途徑」的長度將是無限短。
當一張圖沒有負環,「最短途徑」等於「最短路徑」。
一條途徑重複經過同一條邊、同一個點,一定會讓途徑變長。由此可知:沒有負環的情況下,「最短途徑」等於「最短路徑」,決不會經過同樣的邊、同樣的點。
當一張圖有負環時,最短途徑無限短,我們不必再討論;當一張圖沒有負環時,最短途徑就是最短路徑,我們可以專心討論路徑、而非途徑。
Shortest Path Tree
在圖上選定一個起點,由起點到圖上各點的最短路徑們,形成一棵有向樹,稱作「最短路徑樹」。由於最短路徑不見得只有一條,所以固定起點的最短路徑樹也不見得只有一種。
最短路徑樹上的每一條最短路徑,都是由其它的最短路徑延展而得;截去末端之後,還是最短路徑。
Shortest Path Graph 【尚無正式稱呼】
在圖上選定一個起點和終點,由起點到終點的所有最短路徑們,形成一張有向圖,稱作「最短路徑圖」,只有唯一一種。
當圖上每一條邊的權重都是正數,最短路徑圖是有向無環圖(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 )。
兩點之間有多條邊
當一張圖的兩點之間有多條邊,可以留下一條權重最小的邊。這麼做不影響最短路徑。
兩點之間沒有邊(兩點不相鄰)
當一張圖的兩點之間沒有邊,可以補上一條權重無限大的邊。這麼做不影響最短路徑。
當圖的資料結構為 adjacency matrix 時,任兩點之間都一定要有一個權重值。要找最短路徑,不相鄰的兩點之間,權重值必須設定為一個超大數字,當作無限大;不可設定為零,以免計算錯誤。
最短路徑無限長、無限短
當起點無法到達終點,就沒有最短路徑了。這種情況常被解讀成:起點永遠走不到終點,導致最短路徑無限長。
當圖上有負環,不斷去繞行負環,導致最短路徑無限短。
Relaxation
最後介紹最短路徑演算法一個共通的重要概念「鬆弛」。
尋找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時,最直觀的方式莫過於:先找一條路徑,然後再找其他路徑,看看會不會更短,並記住最短的一條。
找更短的路徑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尋覓捷徑,以縮短路徑;也可以另闢蹊徑,取代原本的路徑。如此找下去,必會找到最短路徑。
尋覓捷徑、另闢蹊徑的過程,可以以數學方式來描述:現在要找尋起點為 s 、終點為 t 的最短路徑,而且現在已經有一條由 s 到 t 的路徑,這條路徑上會依序經過 a 及 b 這兩點(可以是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找到一條新的捷徑,起點是 a 、終點是 b 的捷徑,以這條捷徑取代原本由 a 到 b 的這一小段路徑,讓路徑變短。
找到捷徑以縮短原本路徑,便是 Relaxation 。
附錄
最短路徑演算法的功能類型:
Point-to-Point Shortest Path,點到點最短路徑: 給定起點、終點,求出起點到終點的最短路徑。一對一。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單源最短路徑: 給定起點,求出起點到圖上每一點的最短路徑。一對全。 All Pairs Shortest Paths,全點對最短路徑: 求出圖上所有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全對全。
有向圖、最短路徑演算法的原理:
Label Setting: 逐步設定每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一旦設定後就不再更改。 負邊不適用。 Label Correcting: 設定某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之後,之後仍可繼續修正,越修越美。 整個過程就是不斷重新標記每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負邊適用。
無向圖、最短路徑演算法的原理:
當無向圖沒有負邊,尚可套用有向圖的演算法。 當無向圖有負邊,則必須使用「T-Join」。
問題複雜度:
最短途徑:P問題。 最短路徑:NP-Complete問題;當圖上沒有負環,才是P問題。 最長途徑:每一條邊的權重添上負號,就變成最短途徑問題。 最長路徑:每一條邊的權重添上負號,就變成最短路徑問題。 古代人把walk叫做path、把path叫做simple path。 早期文獻說shortest path是P問題, 純粹是因為古代人與現代人用了不同的名詞定義。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Label Setting Algorithm
程度★ 難度★★
用途
一張有向圖,選定一個起點,求出起點到圖上各點的最短路徑,即是最短路徑樹。但是限制是:圖上每一條邊的權重皆非負數。
想法
當圖上每一條邊的權重皆非負數時,可以發現:每一條最短路徑,都是邊數更少、權重更小(也可能相同)的最短路徑的延伸。
於是乎,建立最短路徑樹,可以從邊數最少、權重最小的最短路徑開始建立,然後逐步延伸拓展。換句話說,就是從距離起點最近的點和邊開始找起,然後逐步延伸拓展。先找到的點和邊,保證會是最短路徑樹上的點和邊。
也可以想成是,從目前形成的最短路徑樹之外,屢次找一個離起點最近的點,(連帶著邊)加入到最短路徑樹之中,直到圖上所有點都被加入為止。
整個演算法的過程,可看作是兩個集合此消彼長。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移之。
運用已知的最短路徑,求出其他的最短路徑。循序漸進、保證最佳,這是Greedy Method的概念。
演算法
1. 將起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此時最短路徑樹只有起點。 2. 重複下面這件事V-1次,將剩餘所有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甲、尋找一個目前不在最短路徑樹上而且離起點最近的點b。 乙、將b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運用Memoization,建立表格紀錄最短路徑長度,便容易求得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時間複雜度是O(V^3)。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是空的。 1. 將起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此時最短路徑樹只有起點。 2. 重複下面這件事V-1次,將剩餘所有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甲、尋找一個目前不在最短路徑樹上而且離起點最近的點: 以窮舉方式, 找一個已在最短路徑樹上的點a,以及一個不在最短路徑樹上的點b, 讓d[a]+w[a][b]最小。 乙、將b點的最短路徑長度存入到d[b]之中。 丙、將b點(連同邊ab)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實作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adjacency matrix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圖上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bool visit[9]; // 紀錄各個點是不是已在最短路徑樹之中
- void label_setting(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100; i++) visit[i] = false; // initialize
- d[source] = 0; // 設定起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source] = source; // 設定起點是樹根(父親為自己)
- visit[source] = true; // 將起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 for (int k=0; k<9-1; k++) // 將剩餘所有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 {
- // 從既有的最短路徑樹,找出一條聯外而且是最短的邊
- int a = -1, b = -1, min = 1e9;
- // 找一個已在最短路徑樹上的點
- for (int i=0; i<9; i++)
- if (visit[i])
- // 找一個不在最短路徑樹上的點
- for (int j=0; j<9; j++)
- if (!visit[j])
- if (d[i] + w[i][j] < min)
- {
- a = i; // 記錄這一條邊
- b = j;
- min = d[i] + w[i][j];
- }
- // 起點有連通的最短路徑都已找完
- if (a == -1 || b == -1) break;
- // // 不連通即是最短路徑長度無限長
- // if (min == 1e9) break;
- d[b] = min; // 儲存由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b] = a; // b點是由a點延伸過去的
- visit[b] = true; // 把b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之中
- }
- }
Graph Traversal
Label Setting Algorithm亦可看做是一種Graph Traversal,遍歷順序是先拜訪離樹根最近的點和邊。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Dijkstra's Algorithm
程度★ 難度★★★
想法
找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先前的方式是:窮舉樹上a點及非樹上b點,找出最小的d[a]+w[a][b]。整個過程重覆窮舉了許多邊。
表格改為儲存d[a]+w[a][b],就不必重覆窮舉邊了。每當一個a點加入最短路徑樹,就將d[a]+w[a][b]存入d[b]。找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就直接窮舉d[]表格,找出最小的d[b]。
演算法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設為無限大。 1. 重複下面這件事V次,以將所有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 甲、尋找一個目前不在最短路徑樹上而且離起點最近的點: 直接搜尋d[]陣列裡頭的數值,來判斷離起點最近的點。 乙、將此點加入到最短路徑樹之中。 丙、令剛剛加入的點為a點, 以窮舉方式,找一個不在最短路徑樹上、且與a點相鄰的點b, 把d[a]+w[a][b]存入到d[b]當中。 因為要找最短路徑,所以儘可能紀錄越小的d[a]+w[a][b]。 (即是邊ab進行relaxation)
以Relaxation的角度來看,此演算法不斷以邊ab做為捷徑,讓起點到b點的路徑長度縮短為d[a]+w[a][b]。
時間複雜度
分為兩個部分討論:
甲、加入點、窮舉邊:每個點只加入一次,每條邊只窮舉一次,剛好等同於一次Graph Traversal的時間。
乙、尋找下一個點:從大小為V的陣列當中尋找最小值,為O(V);總共尋找了V次,為O(V^2)。
甲乙相加就是整體的時間複雜度。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2);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還是O(V^2)。
實作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bool visit[9]; // 紀錄各個點是不是已在最短路徑樹之中
- void dijkstra(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initializ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for (int k=0; k<9; k++)
- {
- int a = -1, b = -1, min = 1e9;
- for (int i=0; i<9; i++)
- if (!visit[i] && d[i] < min)
- {
- a = i; // 記錄這一條邊
- min = d[i];
- }
- if (a == -1) break; // 起點有連通的最短路徑都已找完
- // if (min == 1e9) break; // 不連通即是最短路徑長度無限長
- visit[a] = true;
- // 以邊ab進行relaxation
- for (b=0; b<9; b++)
- if (!visit[b] && 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parent[b] = a;
- }
- }
- }
- // 若要找出某一點的最短路徑,就可以利用parent陣列了。
- void find_path(int x) // 印出由起點到x點的最短路徑
- {
- if (x != parent[x]) // 先把之前的路徑都印出來
- find_path(parent[x]);
- cout << x << endl; // 再把現在的位置印出來
- }
- struct Element {int b, w;} lists[9]; // 一張有權重的圖
- int size[9];
- int d[9];
- int parent[9];
- bool visit[9];
- void dijkstra(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for (int k=0; k<9; k++)
- {
- int a = -1, b = -1, min = 1e9;
- for (int i=0; i<100; i++)
- if (!visit[i] && d[i] < min)
- {
- a = i;
- min = d[i];
- }
- if (a == -1) break;
- visit[a] = true;
- for (int i=0; i<size[a]; i++)
- {
- int b = lists[a][i].b, w = lists[a][i].w;
- if (!visit[b] && d[a] + w < d[b])
- {
- d[b] = d[a] + w;
- parent[b] = a;
- }
- }
- }
- }
- struct Edge {int a, b, w;}; // 紀錄一條邊的資訊
- Edge edges[13];
- int d[9];
- int parent[9];
- bool visit[9];
- void dijkstra(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for (int k=0; k<9; k++)
- {
- int a = -1, b = -1, min = 1e9;
- for (int i=0; i<100; i++)
- if (!visit[i] && d[i] < min)
- {
- a = i;
- min = d[i];
- }
- if (a == -1) break;
- visit[a] = true;
- for (int i=0; i<13; i++)
- if (edges[i].a == a)
- {
- int b = edges[i].b, w = edges[i].w;
- if (!visit[b] && d[a] + w < d[b])
- {
- d[b] = d[a] + w;
- parent[b] = a;
- }
- }
- }
- }
延伸閱讀:Fibonacci Heap
用特殊的資料結構可以加快這個演算法。建立V個元素的Fibonacci Heap,用其decrease key函式來實作relaxation,用其extract min函式來找出下一個點,可將時間複雜度降至O(E+VlogV)。
UVa 10801 10841 10278 10187 10039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Label Setting Algorithm + Priority Queue
程度★★ 難度★
演算法
找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先前的方式是:窮舉樹上a點及非樹上b點,也就是窮舉從樹上到非樹上的邊ab,以找出最小的d[a]+w[a][b]。
現在把d[a]+w[a][b]的值通通倒進Priority Queue。找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就從Priority Queue取出邊(與點);每次relaxation就將邊(與點)塞入Priority Queue。
學過State Space Search的讀者,可以發現此演算法正是Uniform-cost Search,因此也有人說此演算法是考慮權重的BFS。
- // 要丟進Priority Queue的邊。
- // ab是邊,d是起點到b點可能的最短路徑長度。
- struct Edge {int a, b, d;};
- // C++ STL內建的Priority Queue是Max-Heap,
- // 而不是Min-Heap,故必須改寫一下比大小的函式。
- bool operator<(const Edge& e1, const Edge& e2)
- {
- return e1.d > e2.d;
- }
- int w[9][9];
- int d[9];
- int parent[9];
- bool visit[9];
- void label_setting_with_priority_queue(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 C++ STL的Priority Queue。
- priority_queue<Edge> PQ;
- int a = source;
- d[a] = 0;
- parent[a] = 0;
- visit[a] = true;
- for (int i=0; i<9-1; i++)
- {
- // 比大小的工作,交由Priority Queue處理。
- for (int b=0; b<9; b++)
- if (!visit[b])
- PQ.push( (Edge){a, b, d[a] + w[a][b]} );
- // 找出下一個要加入到最短路徑樹的邊(與點)
- Edge e = (Edge){-1, -1, 0};
- while (!PQ.empty())
- {
- e = PQ.top(); PQ.pop();
- if (!visit[e.b]) break;
- }
- // 起點有連通的最短路徑都已找完
- if (e.a == -1 || e.b == -1) break;
- a = e.b;
- d[a] = e.d;
- parent[a] = e.a;
- visit[a] = true;
- }
- }
時間複雜度:維護Priority Queue
首先必須確認Priority Queue的大小。圖上每一條邊皆用於relaxation一次,所以Priority Queue前前後後一共塞入了E條邊,最多也只能取出E條邊。Priority Queue的大小為O(E)。
塞入一條邊皆需時O(logE),塞入E條邊皆需時O(ElogE)。取出亦如是。由此可知維護Priority Queue需時O(ElogE)。
在最短路徑問題當中,如果兩點之間有多條邊,只要取權重比較小的邊來進行最短路徑演算法就行了。也就是說,兩點之間只會剩下一條邊。也就是說,邊的總數不會超過C{V,2} = V*(V-1)/2個。也就是說,上述的時間複雜度O(ElogE),得改寫成O(Elog(V^2)) = O(2ElogV) = O(ElogV)。
Priority Queue可以採用Binary Heap或Binomial Heap,時間複雜度都相同。
當圖上每條邊的權重皆為正整數的情況下,Priority Queue亦得採用vEB Tree,時間複雜度下降成O(EloglogW),其中W為最長的最短路徑長度。
時間複雜度
一次Graph Traversal的時間,加上維護Priority Queue的時間。
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2 + ElogE);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便是O(V+E + ElogE)。
這個方法適用於圖上的邊非常少的情況。若是一般情況,使用Dijkstra's Algorithm會比較有效率,程式碼的結構也比較簡單。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Dijkstra's Algorithm + Priority Queue
程度★★ 難度★
演算法
時間複雜度與上一篇文章相同,然而效率較佳。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是空的。 令PQ是一個存放點的Priority Queue,由小到大排序鍵值。 1. 把起點放入PQ。 2. 重複下面這件事,直到最短路徑樹完成為止: 甲、嘗試從PQ中取出一點a,點a必須是目前不在最短路徑樹上的點。 乙、將a點(連同其邊)加入最短路徑樹。 丙、將所有與a點相鄰且不在樹上的點的點b(連同邊ab)放入PQ, 設定鍵值為d[a] + w[a][b],鍵值同時也存入d[b], 但是會先檢查d[a] + w[a][b]是不是大於d[b], 大於才放入PQ,鍵值才存入d[b]。 (此步驟即是以邊ab進行ralaxation。)
- // 要丟進Priority Queue的點
- // b是點,d是可能的最短路徑長度。
- // a可以提出來,不必放在Node裡。
- struct Node {int b, d;};
- bool operator<(const Node& n1, const Node& n2) {return n1.d > n2.d;}
- int w[9][9];
- int d[9];
- int parent[9];
- bool visit[9];
- void dijkstra_with_priority_queue(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 C++ STL的Priority Queue
- priority_queue<Node> PQ;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PQ.push((Node){source, d[source]});
- for (int i=0; i<9; i++)
- {
- // 找出下一個要加入到最短路徑樹的點。
- int a = -1;
- while (!PQ.empty() && visit[a = PQ.top().b])
- PQ.pop(); // 最後少pop一次,不過無妨。
- if (a == -1) break;
- visit[a] = true;
- for (int b=0; b<9; b++)
- if (!visit[b] && 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parent[b] = a;
- // 交由Priority Queue比較大小
- PQ.push( (Node){b, d[b]} );
- }
- }
- }
UVa 10278 10740 10986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Dial's Algorithm
程度★★ 難度★
演算法
用Bucket Sort代替表格,把d[a]+w[a][b]的值通通拿去做Bucket Sort。用在每條邊的權重都是非負整數的圖。
- int w[9][9];
- int d[9];
- int parent[9];
- bool visit[9];
- // 建立500個bucket,每個bucket是一個queue。
- queue< pair<int,int> > bucket[500];
- void dial(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for (int i=0; i<500; i++) bucket[i].clear();
- bucket[0].push( make_pair(source, source) );
- for (int k=0, slot=0; k<9 && slot<500; k++)
- {
- while (slot < 500 && bucket[slot].empty()) slot++;
- if (slot == 500) break; // 起點有連通的最短路徑都已找完
- int a = bucket[slot].front().first;
- parent[a] = bucket[slot].front().second;
- d[a] = slot;
- visit[a] = true;
- bucket[slot].pop();
- for (int b=0; b<9; b++)
- if (!visit[b])
- {
- int s = d[a] + w[a][b];
- bucket[s].push( make_pair(b, a) );
- }
- }
- }
時間複雜度:進行Bucket Sort
整個bucket最多放入E個點、拿出E個點,然後整個bucket讀過一遍,時間複雜度總共是O(E+W),其中W為bucket的數目,也是最長的最短路徑長度。
當圖上每條邊的權重不是整數時,時間複雜度是O(WV)。
時間複雜度
一次Graph Traversal的時間,再加上Bucket Sort的時間。
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2 + W);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便是O(V+E + W)。
當圖上每條邊的權重不是整數時。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2 + WV);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便是O(V+E + WV)。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Label Correcting Algorithm
(Bellman-Ford Algorithm)
程度★ 難度★★★
註記
http://www.walden-family.com/public/bf-history.pdf
此演算法誤植情況相當嚴重,包括CLRS、維基百科,記載的並非原始版本。
此演算法亦經由西南交通大学段凡丁《关于最短路径的SPFA快速算法》重新發現,於是中文網路出現了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 SPFA的通俗稱呼,後來更有中文書籍不明就裡胡亂引用。學術上根本查無此稱呼。
此演算法的貢獻者除了Bellman與Ford以外,其實還有另外一人Moore。按照論文發表的年代順序,Ford首先發現Label Correcting的技巧,但是沒有特別規定計算順序;Moore發現由起點開始,不斷朝鄰點擴展,是一個不錯的計算順序(等同使用queue);Bellman發現此演算法可套用Dynamic Programming的思路,並證明每個點最多重新標記V-1次,演算法就可以結束。
約五年後,Ford與Fulkerson改良此演算法,成為分散式演算法,後人稱作Distance-vector Routing,是知名的網路路由協定──即是CLRS、維基百科記載的版本。
用途
一張有向圖,選定一個起點,求出起點到圖上各點的最短路徑,即是最短路徑樹。可以順便偵測圖上是否有負環,但是無法找出負環所在位置。
圖上有負邊,就無法使用Label Setting Algorithm。不在樹上、離根最近的點,受負邊影響,不見得是最短路徑。
圖上有負邊,則可以使用Label Correcting Algorithm。就算數值標記錯了,仍可修正。
想法:求出最短路徑樹
先前介紹relaxation說到:不斷尋找捷徑以縮短原本路徑,終會得到最短路徑。
一條捷徑如果很長,就不好辦了。一條捷徑如果很長,可以拆解成一條一條的邊,並一一嘗試以這些邊作為捷徑。只要不斷重複嘗試,逐步更新最短路徑長度,一條一條的邊終會連接成一條完整的捷徑。這是Greedy Method的概念。
從relaxation的角度來看:
Label Setting Algorithm只有正邊、零邊,知道relaxation的正確順序,逐步設定每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Label Correcting Algorithm受負邊影響,不知道relaxation的正確順序,只好不斷尋找捷徑、不斷校正每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直到正確為止。
想法:偵測負環
如果一張圖上面有負環,那麼建立一條經過負環的捷徑,便會讓路徑縮短一些;只要不斷地建立經過負環的捷徑,不斷地繞行負環,那麼路徑就會無限縮短下去,成為無限短。
一條最短路徑最多只有V-1條邊。當一個點被標記超過V-1次,表示其最短路徑超過V-1條邊(讀者請自行推敲),必定經過負環!
演算法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設為無限大。 一、重複下面這件事,直到圖上每一條邊都無法作為捷徑: 甲、找到一條可以作為捷徑的邊ab:d[a] + w[a][b] < d[b]。 乙、以邊ab來修正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d[b] = d[a] + w[a][b]。 丙、如果b點被標記V次以上,表示圖上有負環。演算法立刻結束。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adjacency matrix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int n[9]; // 記錄各個點被標記幾次,初始化為零。
- void label_correcting(int source)
- {
- n[0...9-1] = 0; // 初始化
- d[source] = 0; // 設定起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source] = source; // 設定起點是樹根(父親為自己)
- n[source]++; // 起點被標記了一次
- while (還能找到一條邊ab讓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更新由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b] = a; // b點是由a點延伸過去的
- if (++n[b] >= 9) return;// 圖上有負環,最短路徑樹不存在!
- }
- }
演算法
想要亂槍打鳥、直接找到可以做為捷徑的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腳踏實地的方式是:一個點一旦被重新標記,就讓該點所有出邊嘗試做為捷徑,更新鄰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設為無限大。 LIST是一個存放點的容器,可以是stack、queue、set、……。 一、把起點放入LIST。 二、重複下面這件事,直到LIST沒有東西為止: 甲、從LIST中取出一點,作為a點。 乙、找到一條可以作為捷徑的邊ab:d[a] + w[a][b] < d[b]。 丙、以邊ab來修正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d[b] = d[a] + w[a][b]。 丁、將b點加到LIST當中。 戊、如果b點被標記V次以上,表示圖上有負環。演算法立刻結束。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adjacency matrix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int n[9]; // 記錄各個點被標記幾次,初始化為零。
- void label_correcting(int source)
- {
- memset(n, 0, sizeof(n)); // 初始化
- d[source] = 0; // 設定起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source] = source; // 設定起點是樹根(父親為自己)
- n[source]++; // 起點被標記了一次
- queue<int> Q; // 一個存放點的容器:queue
- Q.push(source); // 將起點放入容器當中
- while (!Q.empty())
- {
- int a = Q.front(); Q.pop(); // 從容器中取出一點,作為a點
- for (int b=0; b<9 ++b)
- if (d[a] + w[a][b] < d[b])
- {
- if (++n[b] >= 9) return;// 圖上有負環,最短路徑樹不存在
- d[b] = d[a] + w[a][b]; // 修正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b] = a; // b點是由a點延伸過去的
- Q.push(b); // 將b點放入容器當中
- }
- }
- }
容器亦可改用Priority Queue,自行訂立一套優先順序,以加速演算法。Small Label First(SLF)、Large Label Last(LLL)都是不錯的選擇。
時間複雜度
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的話:
每當重新標記一個點,就讓該點所有出邊嘗試做為捷徑。每個點最多標記V次。
每個點都標記一次時,需時O(V+E)。每個點都標記V次時,需時O(V*(V+E)),可簡單寫成O(VE)。因此總時間複雜度為O(VE)。
實務上,每個點僅標記一至二次,平均時間複雜度為O(V+E)。效率極高。
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時間複雜度為O(V^3)。平均時間複雜度為O(V^2)。
UVa 10557 10682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Distance-vector Routing
(Distributed Bellman-Ford Algorithm)
程度★ 難度★★
演算法:找出最短路徑樹
圖上每一條邊依序(或同時)當作捷徑,進行relaxation。重覆V-1次。
【待補圖片】
令w[a][b]是a點到b點的距離(即是邊的權重)。 令d[a]是起點到a點的最短路徑長度,起點設為零,其他點都設為無限大。 一、重複下面這件事V-1次: 甲、窮舉所有邊ab, 乙、找到所有可以作為捷徑的邊ab:d[a] + w[a][b] < d[b]。 丙、以邊ab來修正起點到b點的最短路徑:d[b] = d[a] + w[a][b]。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void distance_vector(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initialize
- d[source] = 0; // 設定起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source] = source; // 設定起點是樹根(父親為自己)
- for (int i=0; i<9-1; i++) // 重覆步驟V-1次
- for (int a=0; a<9; ++a) // 全部的邊都當作捷徑
- for (int b=0; b<9; ++b)
- if (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parent[b] = a;
- }
- }
- struct Element {int v, w;} w[9]; // 一張有權重的圖
- int size[9];
- int d[9];
- int parent[9];
- void distance_vector(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for (int i=0; i<9-1; i++)
- for (int a=0; a<9; a++)
- for (int j=0; j<size[a]; j++)
- {
- int b = w[a][j].b, w = w[a][j].w;
- if (d[a] + w < d[b])
- {
- d[b] = d[a] + w;
- parent[b] = a;
- }
- }
- }
- struct Edge {int a, b, w;}; // 紀錄一條邊的資訊
- Edge w[13]; // 將所有邊依序放進陣列之中,成為一張有權重的圖
- int d[9];
- int parent[9];
- void distance_vector(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d[source] = 0;
- parent[source] = source;
- for (int i=0; i<9-1; i++)
- for (int j=0; j<13; j++)
- {
- int a = w[j].a, b = w[j].b, w = w[j].w;
- if (d[a] + w < d[b])
- {
- d[b] = d[a] + w;
- parent[b] = a;
- }
- }
- }
時間複雜度: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3);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便是O(VE)。
實際效率不如Label Correcting Algorithm。
演算法:偵測負環
每個點已經標記了V-1次。若還能找到捷徑,使某個點變成標記V次,則有負環。
只需一次Graph Traversal的時間,便能偵測負環。
- bool negative_cycle()
- {
- for (int a=0; a<9; ++a)
- for (int b=0; b<9; ++b)
- if (d[a] + w[a][b] < d[b])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UVa 558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Scaling
程度★★ 難度★★★
用途
一張有向圖,選定一個起點,求出起點到圖上各點的最短路徑,即是最短路徑樹。但是限制是:圖上每一條邊的權重皆非負數。但是限制是:圖上每一條邊的權重皆非負整數。
演算法(Gabow's Algorithm)
詳細內容可參考CLRS習題24-4,此處僅略述。
重複以下步驟O(logC)次,每個步驟要求出當下的最短路徑: 1. 令權重更加精細。 2. 以上一步驟算得的最短路徑長度來調整權重。 並以調整後的權重求最短路徑,可用O(V+E)時間求得。 (調整過的權重剛好皆為非負數,且最短路徑長度都不會超過E。) 3. 還原成正確的最短路徑長度。
Scaling的精髓,在於每次增加精細度後,必須有效率的修正前次與今次的誤差。此演算法巧妙運用調整權重的技術,確切找出前次與今次差異之處,而得以用O(E)時間修正誤差。
上述O(V+E)求最短路徑的演算法,仍是運用Dijkstra's Algorithm「最近的點先找」概念,只是求法有點小改變。首先開個E+1條linked list,離起點距離為x的點,就放在第x條。只要依序掃描一遍所有的linked list,就可以求出最短路徑了。
- const int V = 9, E = 9 * 8 / 2;
- int w[9][9]; // 一張有權重的圖(adjacency matrix)
- int d[9]; // 紀錄起點到各個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void shortest_path(int s)
- {
- vector<int> list[E+1];
- list[0].push_back(s);
- for (int i=0; i<=E; ++i)
- for (int j=0; j<list[i].size(); ++j)
- {
- int u = list[i][j];
- if (d[u] is not filled)
- {
- d[u] = i;
- // relaxation
- for (int v=0; v<V; ++v)
- if (d[v] is not filled && i + w[u][v] <= E)
- list[i + w[u][v]].push_back(v);
- }
- }
- }
時間複雜度
整個演算法共有O(logC)個步驟,C是整張圖權重最大的邊的權重。
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每一步驟需要O(V^2)時間,整體時間複雜度為O(V^2 * logC);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每一步驟需要O(V+E)時間(簡單記為O(E)),整體時間複雜度為O(ElogC)。
計算最短路徑的長度(adjacency lists)
【待補程式碼】
找出最短路徑樹(adjacency lists)
【待補程式碼】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in DAG:
Topological Sort
程度★ 難度★★★
用途
一張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選定一個起點,求出起點到圖上各點的最短路徑,即是最短路徑樹。
演算法
此演算法為Topological Sort加上Dynamic Programming,與Activity on Edge Network的演算法如出一轍,可參考本站文件「Topological Sort」。
一張圖經過Topological Sort之後,便可以確定圖上每一個點只會往排在後方的點走去(由排在前方的點走過來)。計算順序相當明確,因此可以利用Dynamic Programming來計算各條最短路徑。
1. 進行Topological Sort。 2. 依照拓樸順序(或者逆序),對各點進行relaxation。
這個演算法可以看做是,每次都知道最小值在哪一點的Dijkstra's Algorithm。
時間複雜度
時間複雜度約是兩次Graph Traversal的時間複雜度。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matrix的話,便是O(V^2);圖的資料結構為adjacency lists的話,便是O(V+E)。
找出最短路徑樹(adjacency matrix)
- bool w[9][9]; // adjacency matrix
- int topo[9]; // 經過拓樸排序後的順序
- int parent[9]; // 紀錄各個點在最短路徑樹上的父親是誰
- void shortest_path_tree(int source)
- {
- for (int i=0; i<9; i++) visit[i] = false;
- for (int i=0; i<9; i++) d[i] = 1e9;
- // 找出起點是在拓樸排序中的哪一個位置
- int p = 0;
- while (p < 9 && topo[p] != source) p++;
- // 計算最短路徑長度
- d[p] = 0; // 設定起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 parent[p] = p; // 設定起點是樹根(父親為自己)
- for (int i=p; i<9; ++i) // 看看每一個點可連向哪些點
- for (int j=i+1; j<9; ++j)
- {
- int a = topo[i], b = topo[j];
- if (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parent[b] = a;
- }
- }
- }
迴圈的部分還有另一種寫法。
- for (int j=p+1; j<9; ++j) // 看看每一個點被哪些點連向
- for (int i=0; i<j; ++i)
- {
- int a = topo[i], b = topo[j];
- if (d[a] + w[a][b] < d[b])
- {
- d[b] = d[a] + w[a][b];
- parent[b] = 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