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问题很想谈一谈,也多聊一聊,看看我十年后,当我认知得到巨大提升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此时的想法太幼稚天真了。
首先切入点是几个人物:
1。是我上一篇文章说的吴晓波(单单从学术上或者是成就上评价),他本科是复旦大学,然后获得了学校的保研资格,但是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杭州师范学院在读的邵冰冰,他的女朋友,可以理解为是主要原因。那个时候的复旦大学,那个时候的大学,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家庭或者是特别聪明的农民的孩子才有机会,说明他的家庭很优秀,而且他也非常用功。
2。是疫情期间,舆论上讨论很广泛的高福先生,我是山西人,现在的山西农大远不及那时候的山西农大,那个时候的山西农大也差山西大学很多,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不知道是考研还是保研或者是推荐,那个时候,应该没有考研吧?查证了资料,是考上的,资料来源:http://news.cau.edu.cn/art/2015/5/20/art_8769_376298.html),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再到牛津大学博士,那个时候的博士是什么水平,我想稍微了解过的人都懂。他的家庭只能说不给他拖后腿,谈不上帮助,要不然就不止山西农大这么简单了。
3。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郑强先生。浙江大学本科,四川大学硕士,四川大学博士。
然后还有我的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部分核心成员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针对计算机行业来说,前些年(最近6-7年来,太“卷”了),本科就可以找到一个很不错的岗位的话,是没有人愿意读硕士的。按照这么一个逻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2010年之前,计算机专业,读硕士的可以分成3类人。
第一类是保研资格,这类人是非常优秀的科研人才,现在是高校科研的核心骨干,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第二类是成绩不好或者技术不好的同学,统称为没有好好学习的同学,就想着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学习,而且还可以晚3年就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三类是少数,是想着通过考研提高层级,找到更好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少,其他专业多,可以归并到第二类,但是我一个高中老师是专升本,本考研,最终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
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其实都是第二类,当然不否认科研成就,也不否认比我们伟大。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教育从来都不是公平的,之前不公平,现在不公平,将来也不公平。之前的不公平体现在有没有机会受教育上,像90年之前的大学本科生,肯定都是知识分子家庭,像王小波,父亲就是大学教授,或者是特别聪敏的农民的孩子,不过后者都是少数。现在的不公平体现在受教育层次上,教育分配出现了问题,像我的家乡山西,省会的高中-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都是全省最优秀的老师,全省最优秀的资源,良性循环,招募到的全省最优秀的生源。作为国家,教育的核心是给我们上升的通道,使我们能够更加勤奋,更加积极,为国家贡献;作为个人,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层次,让自己和家里人过的舒服;我作为在校大学生,是高校扩招的受益者,否则放到上世纪90年代,我这水平,只可能是“武汉化工学院”~
(声明:都是自己原创,没有任何借鉴和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