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分析
Alpha冲刺,很多同学经历了“Learning by doing”的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学Git、学做一个完整的项目。但是,各组对于软件工程的“Learning by doing”的内涵了解的还不深刻,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停一停,开个总结会,来次事后诸葛亮,为了下一步走的更好。请各小组在Deadline之前,召开事后诸葛亮会议,发布一篇事后分析报告。
1.总结的提纲内容,请参照课本15章内容或邹欣老师的博客:
a. 项目管理之事后诸葛亮会议: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11/20/2256310.html
设想和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能够导入课程表的个人学习计划提醒系统。在之前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有队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2.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功能都有做,就是交互方面实现的不是太好,目标还没达到,几个功能不足的地方将在beta版本进行改进。
3.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因为只完成了alpha版本所以用户量是微小的,只有几个好朋友。且功能目前不是实现的非常好,所以现在的用户体验是暂时的。还要看最终的成品。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设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定得不够细致,应该将目标分的更加细致。
计划
1.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时间不是非常充足,且大家都不太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来做计划。
2.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主要通过会议解决,毕竟隔壁宿舍,有问题面对面交流,加上队长大人发言一般不同的声音很快就会变成统一意见的。
3.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是有没做完的,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考虑欠缺,会在beta版本好好完善的。
4.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有!!大部分的团队成员对于这一点答案还是相当统一的。但是做了也没什么坏处,把纠结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的时间还不如就做了呢。
5.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只能说是模糊的。说清楚好像有点太自信的感觉了。。
6.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几乎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在队长的有效领导下,进行的也蛮顺利的。但是到最后发现还是有出现差错的地方,会在接下来的beta版本进行完善。至于风险还是有的,比如说项目alpha版本演示的时候,队长请假了,主心骨没了,大家还是很着急的~
7.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有,因为团队成员的能力还是有差距的,进度就不太一样,所以还是需要缓冲区的。
8.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更加明确缓冲区的长度。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计划还是得根据个人能力定制,缓冲区还是要有的,要适当考虑可能的风险因素,要做好风险应对策略。
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我们做的是web开发,所以资源不是什么大问题。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估计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进度差比较大,精度小。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还是处于简单的测试阶段,各方面的资源还是足够的。不算低估难度。况且对美工方面,每个成员都会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4.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如果都给会的人做肯定会更有效率,但是分工合作一起查资料,可以帮助基础不好的人提升项目代码编写的能力,也不失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有效率。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对于资源方面,主要还是人员的分配方面,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变更管理
1.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那是肯定的,除了qq群之外,隔壁宿舍这个优秀的条件,有啥消息在适当的时间敲敲门面对面聊一聊就都知道了。
2.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一是看用户的需求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用户没有考虑而我们自己想做的;二是看项目要求的基础功能,基础功能要是没了还说什么进阶功能呢;三就是看自身的能力啦,如果有余力,功能越完善越好,主要是看时间的长短。
3.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我们的出口条件是能够对每日任务进行操作,能够导入课程表,能够对每日任务进行评价,且可以进行用户邮箱提醒。没有明显的bug,能够正常运行基本的功能。--》这样就是初步的做好了。
4.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并没有,所以遇到紧急事件只能熬夜补救。
5.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我们工作外的请求就是别的学业啦,由于其他课的作业也比较多,有时候真的会面临时间不够的情况。但是大家还是两边抓紧,都没有落下。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变更管理的消息要及时散发给各个成员,务必让大家及时接收到消息,对于可能的变更,要有预备的紧急应对策略。
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原型设计是项目的开头,由翁珊和谢晓萍完成,合适的时间,由于她们也是前端代码编写的人员,也是合适的人员。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有。比如说有考虑过做网页的字体格式,后来在实现的时候,也没时间,也觉得不是非常的必要,大家综合考虑就决定放弃了。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尚未运用。
4.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数据库交互功能产生的bug最多,数据库的数据无法在HTML页面中展示并困惑了许久,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了修整。因为低估了Python语言和MySQL的相适应性。(换句话说,用Python和MySQL搭配有点坑,应该转用SQLite)
5.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不算严格执行。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提前把MySQL的程序模块写好。
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有。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暂时还没有,只是各成员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模块进行很初步的测试。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coverage插件进行测试。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使用了多种浏览器进行测试,并无太多问题,同时在邮箱验证过程中采用了多种SMTP供应商的服务来进行测试,比如,Sina,Gmail,Tencent,Yahoo等,来确保邮件服务的稳定性。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服务器部署出现意外。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提前学习服务器部署知识。Apache+Mysql+PHP的部署比Python Flask+MYSQL要容易的多。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1.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结合自身的能力,再通过自荐,权衡进行确定的。算是人尽其才了。
2.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当然有,帮助是相当相当的大。如果没有成员之间互相的帮助,肯定是没有现在的成果的。
3.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会议,大家提出意见看法,一起讨论最后的解决方案。
每个成员明确公开地表示对成员帮助的感谢 (并且写在各自的博客里):
我感谢 _______<姓名>______对我的帮助, 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员博客:
详见下方团队成员的角色表格。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每个角色要用适合的人选担任,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总结: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二级,管理级。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目前我们的团队已经完成了alpha阶段的冲刺,冲刺阶段中的分工合作进行的有条理,可以算是正在磨合走向规范的阶段。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1.成员都有了一定的或多或少的经验;2.成员的感情一步步变得更加紧密,合作起来更加的顺利。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加强访问页面的稳定性,做好一些小bug的完善。
对照敏捷开发的原则, 你觉得你们小组做得最好的是哪几个原则? 请列出具体的事例。
1.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该每天共同工作。--虽然没有共同工作,但是做到群内讨论。
2.以有进取心的人为项目核心,充分支持信任他们。--组员相互信任,尤其信任组长。
3.时时总结如何提高团队效率,并付诸行动。
b. 全组讨论的照片。
2.团队成员在Alpha阶段的角色和具体贡献:
名字 | 角色 | 团队贡献分 | 可验证的贡献 |
---|---|---|---|
翁珊 | 前端 | 18.5 | 前端页面代码编写 |
谢晓萍 | 前端 | 17.3 | 前端页面代码编写 |
黄月梅 | 后端 | 17.5 | 后端功能代码编写 |
徐晓珊 | 数据库 | 18.7 | 数据库设计 |
庞伊凡 | 后端 | 30 | 后端功能代码编写 |
赵娅汀 | 测试 | 18 | 最后的测试功能 |
且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团队博客的撰写工作,除组长以外大家的工作量都差不多,所以采用了以上的团队贡献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