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建筑的用恒之道》系列 (一)大师尚在人间


        研读《建筑的用恒之道》一书,让我永远记住了Christopher Alexander(简称C.亚历山大)和俄勒冈大学。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他已经作古了,大概越是权威距离我们就越遥远,不过,大师确实已经进入了古稀之年。让我们八卦一下他的个人信息。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3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以至于隔行如隔山的我,对他进行人肉时并不是很容易。几经周折,我还是找到了详细介绍他个人信息的网站:

    http://www.patternlanguage.com/leveltwo/ca.htm

        简而言之,C.亚历山大生于193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建筑系学士、数学系硕士和建筑系博士(以下省略若干头衔、成就和荣誉)。

        大师一生最出彩的就是那两本建筑学的扛鼎之作了:

    1.《建筑的永恒之道》

        英文名The Timeless Way of the Building。由27个章节3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质(quality)、门(gate)、道(way)。三者的关系是——通过道(方法论),从门(语言)升华为质(模式)。

    2.《建筑模式语言》

        英文名The Pattern Language。分门别类描述了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等共253个模式。大师希望抽象出这几百种常见的模式后,人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修整”(也就是重构)上,从而使建筑生机勃勃,和谐统一。

       

        程序员对《建筑的永恒之道》更熟悉一些——当然这也是少数,不知道的大有人在。就在这少数人中,还有更BT的,连第2本书250多个模式1200多页也要翻一遍。不要看我,我只是都打印了出来,看到第10个模式就扔到一边了。我这辈子注定与这门学科无缘了,但我一定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同济或天大建筑学女博士的,来实现我未完成的心愿。

        越写调子越低了——雨夜模式下不宜写作,让我们回归到主题上。其实,国人更喜欢把《建筑的永恒之道》比作《道德经》,这更像一本哲学著作;而《建筑模式语言》,才是真刀真枪的大谈特谈模式的定义、分类、适用场合以及实施方法,这才有点像我们耳熟能详的GOF 23和《重构》,还有就是博客园的“月经贴”——设计模式的相关文章。

        亚历山大钟情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对《芥子园画传》推崇备至。这只是一本讲画画的书,我带着一肚子不解去上海书城捧着这本书在文化圈的边缘上蹲了半天,我终于想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老道比和尚更精于画画。其实,《芥子园画传》和《道德经》讲的都是一回事,正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说,在软件设计中,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孕育过程,是一个逐步分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正如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所述: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

        就此收笔,再扯就到无名特质了,这然一来下面就没得写了。本章只是用来yy大师的。更多的话题散见于以下各章,尤其是我的读书笔记。

  • 相关阅读:
    7zip在DOS命令行用法总结
    WinRAR在DOS下压缩/解压缩的使用方法
    Linux关闭防火墙命令
    将java的jar包,打包为rpm 安装包
    spring mvc 基于注解 配置默认 handlermapping
    Spring + Spring MVC + MyBatis 整合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全程演示(jdk+eclipse+android sdk)
    使用Spring MVC表单标签
    context:component scan配置策略
    Spring AutoWiring Beans with @Autowired annotatio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x/p/151635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