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林本托
现在很多文章和书籍,基本上都是,说得太多,而做得又太少。也就是说,道理讲得多,而怎么去做讲得又太少。
道理其实就是那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个?
其实,这怪不到任何一本书籍或文章,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书籍和文章就是师傅,能不能从中学到知识并转化为行动,这是个人所要解决的。
知易行难,其实,我们无时不刻都在跟自己做斗争。每个自我内部还有两股势力,一种是理智,一种是本能。我觉得之所以很难行动,就是本能的力量大于了理智,虽然有时候理智也会跟本能抗争,但很多时候都是大败而归,甚至成了本能的俘虏和帮凶;即使偶尔几次理智战胜了本能,基本上也是消耗了大量精力,赢得并不痛快。
我不想写自己的想法原因很多,除了上面的一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就是觉得自己的功力还不足以去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会误解别人,这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假如自己讲了一个道理,对有的人来说,是受用的,但对别人来讲,弄不好就是阻碍。
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读书,还是与人交往,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观念,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也许你最开始的主见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随着你的阅历和见识的增长,就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体系。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貌似笑话我们中国人不读书,平均一年五本书都读不到。我想,现在的状况肯定不同了。现在大家都在宣传读书的好处,各种知识分享的平台也很多。一年读到50多本的人大有人在,过百的也不新鲜。
很多人就说,我就是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头就痛。一玩游戏就好了。其实你是根本没有沉下心来去看书,不求读多少,可以先看一页,一个小章节。这些肯定每个人都能做到吧。
也有的人会说,我学到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如果我的东西目前并用不到,并不代表以后也用不上。知识也是需要储备,再是现在知识更新的频率太快了。例如,我以前买的那些技术方面的书籍,现在只能当废纸卖了,因为里面的内容都过时了。再是一点,虽然现在知识的分类很细,但有很多知识是相通的。
我觉得,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多读优质的书籍;二是多像优秀的人学习。前者可以学到很多显性的知识;而后者可以学到包括经验在内的隐性的知识。
再是,读书不宜过,读书是没有错,但不应该夸大读书的用处,例如,比读完一本如何健身的书来比,不如真正实实在在出去跑上几圈。
也就是说,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要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
不过,现在大家普遍都知识焦虑,你有,我也有,面对浩瀚的书海,即使穷极一生,也不过摄取了书海的星星点点。但我们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拿有限去死磕无限的,必然结果会很惨。
所以,摄取自己喜欢的知识,并深入,然后再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学习其他的知识。基本上做到一门深入,多门博通的境地。
虽然我在这侃侃而谈,其实,很多事情,加上自己悟性不高,能力有限,并没有真正做到和做好。
但这不影响我继续学习的激情,只要坚持,不断地积累,种子总会有冲出地皮的那一刻;而我们,终会收获一个满意的自己。
最后补充一下,我想表达的并不是不让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反而我还是鼓励这种行为,思想的碰撞和接触才会验证想法的正确性,才能酝酿出新的想法。只是,我们在读书和别人的文章时,保持一点怀疑精神和鉴别能力,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内心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这篇文章我没有任何刻意的构思和编排,就是很随性地写了下来。希望各位看官以一种怀疑主义的精神来看,看完以后,要有自己独特的主见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