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命令】磁盘分区,格式化,挂载命令,创建交换分区(fdisk,mkfs,mount,umount)


     

    友情链接 

     

    磁盘分区,格式化,挂载,创建交换分区:https://www.cnblogs.com/HeiDi-BoKe/p/11936998.html

     

    RAID工作级别:https://www.cnblogs.com/HeiDi-BoKe/p/11652087.html

     

    磁盘配额相关:https://www.cnblogs.com/HeiDi-BoKe/p/12074221.html

     

    需用到的命令

    命令

    作用

    fdisk -l 查看当前磁盘分区状况
    fdisk /dev/vda 让硬盘进入分区模式,所分的磁盘在/dev下的vda这块磁盘

    partprobe

    将分区表信息读到内核中
    mkfs.ext4 /dev/vda1 将 /dev下的 vda 磁盘格式化为 ext4 的格式类型
    mount /dev/vda1 /thy 将 /dev/vda1 挂载到thy 中
    umount /dev/vda1或者umount /thy 卸载已经挂载的 /dev/vda1磁盘也就是作为挂载接口的thy目录
    mount  查看当前磁盘的详细挂载信息
    df -h 查看磁盘信息
    blkid 查看对应分区的UUID编号
    lsblk 查看当前硬盘分区情况

    一、磁盘分区

     1.1 在进行分区时需要查看分区情况:

    1)fdisk -l查看

    PS:注意上面的 “*”表示该磁盘为系统的引导盘,即用于引导系统进行启动

    start、end表示分区开始的扇区位置和结束的扇区位置。
    blocks:表示块的信息,一个块里面有多个扇区。
    Id:表示磁盘编号
    system:表示Linux系统分区的一个分区信息。

    2)lsblk查看当前硬盘分区情况

    1.2. 使用fdisk命令进行分区操作

    # 指定要分区的硬盘,进入分区模式
    [root@localhost ~]# fdisk /dev/vdb
    Welcome to fdisk (util-linux 2.23.2).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Be careful before using the write command.
    
    Command (m for help): m    #按m键查看帮助
    Command action
       a   开关可启动标志
       b   编辑嵌套的BSD磁盘标签
       c  开关dos兼容性标志
       d   删除一个分区
       g   新建一个GPT分区表
       G   新建一个空的GPT (RIX (SGI) )分区表
       l   列出已知分区类型
       m   查看帮助菜单
       n   添加一个新分区
       o   新建一个新的DOS分区表
       p   打印分区表
       q   不保存退出
       s   新建一个空的Sun分区表
       t   改变系统id号,更改分区类型
       u   更改,显示/记录 单位
       v   检查分区表
       w   保存退出
       x   更多功能,仅限专业人员

    1.3. 开始创建分区

    # 开始创建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n    # 输入n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1 primary, 0 extended, 3 free)    # p为主分区
       e   extended    # e为扩展分区
    Select (default p):p    # 这里我选择新建主分区,回车
    Partition number (2-4, default 2):2    # 选择分区编号2,回车
    第一个扇区(2048-4194303,默认2048):  回车  # 这里回车即可,一般为上一个分区的结束大小作为此分区的开始大小
    上一个扇区,+sectors或+size{K,M,G,T,P}(2048-4194303,默认4194303): +1024M   # 这里可以回车,回车代表将所有空间大小分配给这个磁盘,也可以设置分区的大小,然后回车
    Command (m for help): p    # 这样就创建好了分区,可以使用p查看新建的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w    # 最后要记得保存,不然上面新建的分区是无效的哈
    
    # 新建分区之后。可能会发现找不到这个分区,这时可以使用下面这个命令
    [root@VM_0_10_centos ~]# partprobe
    
    # 接下来就是格式化

    二、磁盘格式化

      格式化就是将分区格式化为不同的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指操作系统用于明确存储设备或分区上的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即在存储设备上组织文件的方法。就好比一个教室,同学们的坐的位置总是与桌子凳子排列的方式有关系。桌子,凳子怎么摆放,就导致了同学坐的位置在哪里。文件系统存放数据也是这么个道理。

      Linux下的文件类型有ext2、ext3、ext4、xfs等等,我们可以使用命令:mkfs. 然后用按TABTAB来查看都有哪些文件类型。

    2.1. 磁盘格式化

      对上面创建的分区进行格式化操作。

    # 输入一下命令,格式化为ext4的文件系统,后面的分区为你自己的分区,然后回车即可
    [root@VM_0_10_centos ~]# mkfs.ext4 /dev/vda1
    或
    [root@VM_0_10_centos ~]# mkfs -t ext4 /dev/vda1
    
    # 格式化完成,可以查看该分区的类型
    [root@VM_0_10_centos ~]# ll /dev/vda1 
    brw-rw---- 1 root disk 253, 1 Nov 27 09:16 /dev/vda1
    PS:vda1为一个块设备文件。253表示主设备号,1表示的为从设备号。
    
    # 接下来是挂载,挂载之后才能使用哈

    三、磁盘挂载

      我们要在vda1中写入文件时,首先vda1要先建立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一个目录。建立联系的过程我们叫做挂载

      挂载点目录linux系统上有两个目录是进行挂载的。也称之为挂载点

      临时挂载目录:将指定的一个目录作为挂载点目录时,如果挂载点的目录有文件,那么文件会被隐藏。因此当我们需要挂载目录时,最好新建一个空文件夹来作为挂在点目录。(重启后失效

    3.1 临时挂载

    # 首先再根目录下创建挂载点
    [root@VM_0_10_centos ~]# mkdir /thy
    
    # 然后挂载
    [root@VM_0_10_centos ~]# mount /dev/vda1 /thy
    
    
    # 挂载之后,/thy目录下会有一个lost+found文件
    # 这个时候你可以往这个目录写入文件操作。
    
    # 卸载挂载点使用umount命令
    [root@VM_0_10_centos ~]# umount /dev/vda1
    或
    [root@VM_0_10_centos ~]# umount /thy
    PS:注意卸载的时候,需要退出该目录去卸载。不然无法进行卸载,会报错“设备正忙”。另外,挂载点创建的文件是保存在vda1设备中的,而不是保存在/thy目录下。再次挂载之后创建的文件还是会存在

    3.2 永久挂载且开机自动挂载

    也可以使用blkid来查看分区的UUID,UUID唯一标识每一个分区,防止错误的挂载。除此之外,还会显示分区的类型。

    # 查看到当前系统上所有磁盘的挂载信息
    [root@VM_0_10_centos ~]# mount
    ......
    /dev/vda1 on / type ext4 (rw,noatime,data=ordered)
    ......
    
    # 将挂载写入配置文件(第一个0为不备份,第二个0为不检查,这里也可以通过blkid查看的uuid进行挂载。)
    [root@VM_0_10_centos ~]# less /etc/fstab
    /dev/vda1 /thy ext4 defaults 0 0

    # 设置自动挂载(让内核读取该文件,不然需要reboot之后才能挂载上去)
    [root@VM_0_10_centos ~]# mount -a

    四、创建交换分区

    4.1 分区之前查看内存,磁盘情况

    4.2 创建交换分区

    方法一:通过创建分区创建交换分区

      新加一块磁盘用于交换分区/dev/vdb(如果vda还有分区空间,可以直接从vda创建分区)

    分区操作:

      先创建扩展分区,从扩展分区创建逻辑分区

    [root@VM_0_10_centos ~]# fdisk /dev/vda
    Welcome to fdisk (util-linux 2.23.2).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Be careful before using the write command.
    
    Command (m for help): n  # 新建分区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1 primary, 0 extended, 3 free)
       e   extended
    Select (default p): e  
    Partition number (2-4, default 2): 4    # 创建扩展分区
    First sector (20973568-62914559, default 20973568): 
    Using default value 20973568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973568-62914559, default 62914559): +512M
    Partition 4 of type Linux and of size 10 GiB is set
    ...
    # 创建逻辑分区:n ==》l ==》回车 ==》+512M ==》回车
    ...
    Command (m for help): t # 修改系统ID Partition number (2,4, default 4): 5 # 选择刚刚创建的逻辑分区序号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all codes): 82 # 改成swap的ID Changed type of partition 'Linux' to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xvdb: 32.2 GB, 32212254720 bytes, 62914560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label type: dos Disk identifier: 0x25a2caf5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vda1 2048 20973567 10485760 83 Linux /dev/vda2 20973568 41945087 1048576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w # 保存分区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 强制内核更新分区表:
    partprobe 或 partx -a /dev/vda 
    # 开始创建交换分区: mkswap /dev/vda2
    # 开启交换分区:
    swapon /dev/vda2

      # 加入开机自启:vim /etc/fstab 尾部增加:

      UUID=XXXX swap swap defaults 0 0

      # 运行:swapon –a

    # 查看交换分区大小:swapon -s

    PS:如果是用上面的分区,需要使用vda2,这里用的是新增的磁盘

    创建交换分区:

    # 格式化
    mkswap /dev/vdb
    
    # 设置为交换分区
    swapon /dev/vdb
    
    # 设置为重启也生效,修改配置文件
    vi /etc/fstab
    /dev/vdb swap                    swap    defaults        0 0
    
    # 取消交换分区
    swapoff /dev/vdb
    或
    swapoff -a

    方法二:通过创建交换分区文件创建交换分区

    # 创建交换分区文件
    [root@VM_0_10_centos ~]#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M count=512
    512+0 records in
    512+0 records out
    524288 bytes (537 MB) copied, 2.81936 s, 190 MB/s# 格式化交换分区文件
    [root@VM_0_10_centos ~]# mkswap /swapfile 
    Setting up swapspace version 1, size = 524284 KiB
    no label, UUID=ba4d9309-8e01-43bc-b443-8dcca750ae99
    
    # 设置为交换分区
    [root@VM_0_10_centos ~]# swapon /swapfile
    swapon: /swapfile: insecure permissions 0644, 0600 suggested.
    PS:这个提示是建议将交换分区的权限设置为600,这里没关系
    
    # 使用free -m查看交换分区
    [root@VM_0_10_centos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1838         478          77           1        1282        1160
    Swap:           511           0         511

    # 关闭交换分区
    [root@VM_0_10_centos ~]# swapoff /swapfile

    PS:交换服务也可以写入配置文件fstab中,如:

    设备名    swap    类型为swap    defaults    0    0

    参考博客:https://www.cnblogs.com/liuyisai/p/5333865.html

  • 相关阅读:
    sqlserver 游标格式 东师理想
    java流下载 东师理想
    列出所有K个元素的子集2013年1月26日
    你刚才在淘宝上买了一件东西【技术普及贴】(转载)
    递归统计项目中的非空白代码行数
    算法(数据结构)每天一题 2013年1月21日
    《TCP/IP详解卷1》学习小结(二)Internet Protocol
    产生所有排列字典顺序2013年1月23日
    产生所有排列旋转法2013年1月22日
    《TCP/IP详解卷1》学习小结(三)ARP协议与RARP协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eiDi-BoKe/p/119369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