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发现我学数学或者编程,我理解没问题,但要是隔半天甚至是一个小时,我基本就忘了如何写了。或是忘记公式,或是忘记函数的作用。我明明理解了,可为什么记忆力还是跟不上,提取不了呢?我就开始百度,把所有的罪责怪于我的记忆力的问题,这样就有正当的借口证明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学好数学和编程了,但是我不能欺骗我自己。网上找到的答案都证明了一件事:我学知识就是懒!!!!
知乎找到的摘要答案:
1 你记不住知识点不是你记忆力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将知识点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而且也没有进行调用
2 集中意念能达到听不到外界,但是集中的方法不是默念或者盼望那样,而是要让大脑自由联想,随意想象各种自然出现的画面,就那样想象就听不到外界声音了,你也做到集中意念了,因为都集中在想象中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749829
自我分析:
一般我认为我学会了,只是自己认为。真正学会应该是以目标为导向,当达到目标,就代表着学会了。但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是没有学会。因为最后的需求是完成目标。学数学很多时候只是我认为我懂了,可最终目标就是学会如何做题,如何解题。学编程最终目的就是了写出属于自己的代码,做出成品。当以目标为导向时,如果自己无法实现目标,就会告诉自己,我还没有学好,我要重新再学一遍。但是当自己认为自己学好时,就会说抱怨:我已经学了这么多遍,为什么还是没学好,为什么还是不会。我可能不适合学这个,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我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天赋。这时情绪上来了,就更加厌烦,就更加不会去面对和了解要学的学科。而出现这个问题,我猜想我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了:
A是那种天生善于学习的人,大脑理解知识点的速度非常快,记忆力也很好。B不擅长学习,在理解知识反应速度时慢半拍,记忆力跟不上。
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题时,这个数学题有9个知识点构成;A因为反应速度快,大脑中可以呈现图像。在学习这题时,A把9个知识点都过了一遍。当得出结果时,B因为反应速度和脑内无法成像,只思考到了3个知识点。当A开始下一题时,B就在想:为什么A可以这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得追上去。与此同时出现几个问题。
1. B可能为了赶上进度,跳过剩余的6个知识点,模模糊糊理解了结果。但实质上A的确已经将整个过程的每个节点都弄明白了,但B却没有。等下次遇到某个题正好需要B错过的6个知识点中的一个,就出现了戛然而止的断层,无法理解。B就会很苦恼
2 B因此产生情绪问题,认为A和我同样是学,为什么我学就是学不好,记不住,用不会,解不出。这个时候,就会厌烦数学,编程。不想再面对,挫败感加重,可B不知道A是完完全全做功了,而自己因为反应速度和记忆方式不同,却没有把该下的功夫用足够。
3 A和B在智商上确实存在距离,但这也是为什么说勤能补拙的原因,因为反应速度导致短时的差别,但一旦比较就会出现低劣的不想学的情绪。反应速度时天生的,脑内成像也是天生的。但如果反应速度慢那就多花功夫打基础,如果无法脑内成像,那就一步步从纸上推出。重复重复重复这些基础,当极致熟悉时,就会自动下意识反应。
4 A和B的对于学习真的投入学习的标准线不同。比如:用泥吧做一张桌子, A认为的做一张桌子就是原模原样的临摹。可在B的认知世界中,一张桌子就是形似就行,桌腿长度不同,桌面坑坑洼洼,甚至只做了三个腿。然后每次校验,B认为我已经做的很努力了,在我的认知世界中,这样就是一张桌子的样子。但A做到这个阶段时,A清楚知道,还没有做好,不过是个半成品,心理条件还是我得继续投入塑造。等B一直陷入自我情绪时,A已经校验通过了,B更加加重了情绪焦虑,就更加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手工品了。但如果B以通过校验去要求自己达到的水平。那么每一次未通过校验,B会告诉自己我还要在学一遍,再记一遍,再做一遍。因为目标时通过校验。只有通过校验我才算真的学会,这时就没有了情绪上的抵抗。当多了很多遍时,细节自然也完全掌握,这时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所以要以通过某个目标为标准的学习,否则,大部分时候都不过是厕所读物报纸那种标准水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