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第一次知道他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伟大的灵魂,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
超模君今天要讲的,北大历史上首位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深受癌症折磨的同时还带领着中国学子连续5次站上世界顶端的人,他的故事,他的品格,值得被所有人记住。
他就是张筑生。
1940年,张筑生出生于贵阳。
与超模君之前讲过的很多牛人从小就自带天才光环不同,张筑生从一出生开始,仿佛得罪了上帝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拼搏到遍体鳞伤。
2岁时,他患上了脑膜炎,尽管最后挺过来了,但小脑还是受到了无法修复的创伤。
在读小学的时候,张筑生是一个喜欢动手搞各种小发明的孩子,五年级的他便凭借他的一个小发明(一个能自行爬墙以及降落的小木头人)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发明一等奖。
自此,所有人都称赞他是一个爱动手的小发明家,以后肯定大有作为,张筑生自己也梦想着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像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
不过,这个梦想很快就被突如其来的疾病给阻断了。
就在1953年,13岁的张筑生一不小心摔成了左手骨折,本来嘛,骨折这个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休养休养就好了。
然而,让无数人痛恨的医疗事故说来就来,本来的骨折转眼就变身成败血症,经过好几次抢救,张筑生的性命终于保住。
但是,他的左臂就此残废了,肌肉和神经都严重萎缩,只剩皮包骨,左手的手指再也无法动弹。
他的梦想也因此破灭,曾经幻想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意义。
曾经喜欢动手发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他慢慢变得不想说话,只知道埋头学习,就这样慢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1959年,张筑生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
在川大读书的那几年,张筑生是学校公认的学习标兵,到处都流传着他的故事。
比如说他坚持每天早起学习外语,专心到撞上电线杆;
又如说他没有周末,专注学习每一天;
他来川大这么多年,竟然没看过成都人引以为傲的川戏,也从没去过四川的著名景点。
大二的时候,张筑生就跑去把大五的拓扑学给考了,并且还拿到了最高分。
平时我们总是看到学霸在宿舍给同学们讲课的热搜,而张筑生毫无疑问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也许是在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张筑生发现当数学老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在1964年毕业之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并且一留就是14年。
无论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成绩、学术水平,他在川大都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在1978年,川大文革后的第一次评职称中,他连讲师都没评上,而很多资历比他浅、能力比他差的都被评上了。。。
校方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张筑生是“文革造反派”。
这一次的评选,彻底令张筑生失望了。也不是非要评上什么讲师、教授,只是这样真的很伤自尊,以至于在跟好友诉苦的时候,一直温文尔雅的他,竟然飙出了这样一句极其不谦虚的话:
“那些评上讲师职称的,一大半只配听我讲课!”
最后,张筑生只好选择出走。
他去报考了北大数学系研究生,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轻松考进,师从廖山涛教授。
据说,那一年的考研数学,其中有一道题由于出题人疏忽,导致了无解,而全国这么多考生中,唯有张筑生一个人指出了这道题有问题且无解。
最后,出题老师承认了疏忽,决定凡是做错这道题的,都不扣分,唯独张筑生获得了10分的加分。
当时,北大的教授们对张筑生都是十分赞赏,说以张筑生的水平,他压根不需要来读研究生,直接就可以给研究生开课的了。
1982年,张筑生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里,就把美国数学家斯梅尔(Steven 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
答辩委员会也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张筑生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
不过,由于当时的校长张龙翔比较谨慎,在第一年的时候并没有通过,以至于被其他院校抢了先。
而在第二年的时候,张龙翔校长专门为张筑生搞了一次隆重的博士论文答辩,在100多位教授、专家的见证下,张筑生完美完成答辩,成为了北大首位博士,编号001。
后来,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张筑生编号001的博士证书被当做珍贵文物展出。
接着,在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推荐下,张筑生去到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并于1986年学有所成之后回国。
这个时候,你们以为的“光荣归国,予以重任,带领祖国数学科研,走上人生巅峰”,一个都不存在,有的只是艰辛的基层教育任务。
张筑生被下达了一项硬任务:讲基础课“数学分析”与“微分动力系统”,并致力于编写一套教材,以填补学术空白。
在以科研成果论英雄的北大,教基础课、编写基础教材这些都是不算入科研成果里的,典型的吃力不讨好,没有人会愿意去干的。
而张筑生却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放弃了出科研成果的大好时光,硬是花了5年,写成了共3册的《数学分析新讲》(至今都还是众多高校学生、老师、科技工作者常备的数学参考书)。
2000年,这套书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著作二等奖,而当年的一等奖是空缺的。
张筑生的导师廖山涛教授是一个鲜少表扬别人的人,但却对这套教材赞誉有加,他说“有了这本书,一大批年青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
然而,在这份苦差事刚刚完成之后不久,张筑生就被查出患了鼻咽癌,从此便开始了长达12年放疗过程。
在所有人都在为他的生命担忧时,张筑生看着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也露出了一丝焦虑,他怕的不是癌,不是死,而是担心这样会影响数学研究,他担心这样他给学生们讲课的质量会下降。
1995年,也即是他被查出鼻咽癌的第四年,他被任命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主教练,主要负责带领中学生去参赛,同样也是不计入科研成果,甚至是不计入北大教学工作量的一件事情。
纵使他有无数个理由可以拒绝,朋友们也劝他“堂堂一个大学教授,还去浪费时间搞什么初等数学?!”,但是,他还是扛了下来,他说:
“个人名利事小,国家荣誉事大。这事总得有人干啊,”
“这一工作,不是你懂不懂的问题,关键是要学生懂,不是你出成果,重要的是学生出成果,要甘当人梯,为学生谋未来。”
就这样,张筑生带着半身的癌细胞,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翻阅无数的资料,想方设法给这些中学生们出一些同时具备新意、难度、有代表性的题目,给他们练习,给他们讲解,尽管自己已经虚弱到一碰到粉笔尘就浮肿。。。
在这5年里,张筑生带领着中国的一帮数学尖子5次出征,从加拿大到阿根廷,在70多个参赛国家中,连续5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其中有3次是团队所有成员都获得了金牌。
这样傲人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些成就离不开这个已经抗癌多年的癌症晚期患者的努力,这些可都是他拿命换来的啊!
北大教授赵春来就曾说道:“我做过一次教练,就再也不想做第二次,累死人了,而外人根本不了解这份差事的艰苦程度,而张筑生他为了搞这个奥赛,他连命都搭进去了。”
张筑生是北京协和医院有史以来接受最大量放疗的癌症患者,他受到的苦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有一次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都忍不住“埋汰”自己:“也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之和,也没有我一个人经历的痛苦多。”
2001年9月,张筑生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走路了,但他仍然不顾院领导的劝阻,想方设法去到学校上课,因为这是他一生最爱的事情,数学就是他的信仰。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2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张筑生最后一次踏入教室。
确切地说,是被抬进的教室,因为那时,张筑生已经完全失去方向感,但是,这一天,是他的微分拓扑学考试,他坚持要亲自监考。
在点完名,宣读完考纪之后,整整3个小时的监考时间,张筑生坐在讲台上,一动不动,宛若一尊雕像。
在结束这场考试之后,学生们的成绩跟评语很快就出来了,张筑生也终于倒下了,被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里,张筑生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虽然手臂残疾,没能实现儿时的梦想;虽然没能留下更多的知识财富,只写了3本书(《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数学分析新讲》、《微分拓扑讲义》);虽然在为海淀区教师上进修课的8年间,前6年分文未取,后2年也才拿到每月10元的补贴,家徒四壁,更加没有别人的宝马;虽然直到最后也没能够评上博导。。。
但是,他说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他也努力做到了,于心无愧。对于北大的“冷落”,也没有丝毫的怨气和不满。
他说“我的工作量不够,科研成果不多,也属正常。我只是一个普通教授。”
他最欣慰的就是学生们待他很好,“无论是北大旧有的学生,还是奥赛团的学生,常来看我,有的远在德国、澳大利亚,常打电话问候我。这世界上有人记得你,惦念你,这也就足矣。”
2002年2月6日,上帝终于对自己的安排感到羞愧,决定把张筑生接回天堂休息了。
由李芳芳编剧并导演,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主演的《无问西东》目前正在全国院线热映中。
该片用四个时空的交叉叙事,构建出百年近代史的风华,讲述“你是珍贵的”这一主题。而在这样宏大的结构中,有着丰富而扎实的细节。很多观众在各类平台上留言,表示希望二刷、三刷,以看到更多感人的细节。
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份细节清单,以飨观众和网友。
1、电影中张果果为什么有两个手机?
生活中的我们也有很多人有两个手机,有两个微信号的朋友圈。既然在工作当中,我们很难交到像学生时代那样无话不谈的朋友,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对很多人关闭起来。张果果(张震饰)的爸爸对果果说:“我们感觉这两年你的笑容越来越少,很多事情放在心里也不说”。这正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现状:既不能真诚地跟上司同事交流,也不能完全真诚地跟父母交流,只能报喜不报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连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都不想去探究了。
2、和章泽天一起出现的是猫馆长吗?
正是名满清华的“猫馆长”。这一幕拍摄于2012年,电影杀青后没多久,“猫馆长”就永远地离开了学生。所以当它再度出现在大银幕时,可想而知学子们的感慨。
3、张果果去探望四胞胎的医院和60年代王敏佳工作的医院有什么关联?
是同一家医院:北京市第九人民医院。在同一个地方,有人几乎被殴打致死,也有新的生命诞生。医院里,张果果尝奶粉的休息室,就是王敏佳(章子怡饰)击鼓喊冤的活动室。张果果走过的医院走廊,就是王敏佳和陈鹏(黄晓明饰)叫李想下班的走廊。
4、影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时代,但是相同的地方?
20年代梅贻琦教务长的办公室,就是60年代蒋南翔校长的办公室;20年代吴岭澜(陈楚生饰)等待见梅贻琦的走廊,就是60年代陈鹏跑过的工字厅走廊;40年代沈光耀(王力宏饰)开飞机经过的那棵大树,就是60年代陈鹏带王敏佳回家乡时路过的大树;荷塘边,张果果坐在水木清华的牌匾下,就是20年代吴岭澜为小提琴演奏驻足的地方,等等。电影中的四个时空有多处的连接,等待你去发现。
5、陈鹏是怎么从云南的蘑菇房村庄,到北京读书跟王敏佳和李想成为同学的?
其实影片中有一个陈鹏简历的镜头已经给出了答案。陈鹏,1940左右出生于云南,孤儿,后来在云南崇正书院读书,高中期间参加了华罗庚创办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插班入读北京的振华中学,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6、陈鹏在广场上捡起王敏佳的印章,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王敏佳一出场,陈鹏就发现她的人名章坏了。在那个年代,人名章是很重要的私人物件。这样重要的物件坏了,王敏佳都没有在意,可见她的关注点从来不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在那个年代看起来很荣耀的事情上。
只有陈鹏发现王敏佳的章坏了,并为她刻了一个新的。可是在广场上,这个人名章被拥挤的人流碰掉了。陈鹏一路找寻,看着这章被踢、被踩、甚至一度找不到了,他都没有放弃,并最终把她捡起来,擦干净交到王敏佳的手中。这个很短的段落的确是在暗示接下来他与王敏佳的关系走向。
再后来,陈鹏给王敏佳寄了一盒银杏叶,里面藏着各种那个年代最好的擦脸的护肤品。陈鹏关注的一直是敏佳这个人,而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敏佳:你是珍贵的。
7、王敏佳缠在手腕上的手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那个年代,女孩子在手腕上缠一条方手绢是很时尚的打扮。而男生与女生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陈鹏拉着王敏佳的手跑清华园的时候,是隔着手绢拉的,并没有接触她的皮肤,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后来,王敏佳被掌掴,她回到护士宿舍,放下蚊帐,第一时间并没有去照镜子,看自己被掌掴的伤痕,而是解开手腕上的手绢。手绢下的手腕光洁没有痕迹,但是王敏佳却怔怔地握着自己的手,那一刻,她已心动。
8、王敏佳被“打死”后,又活了过来,是怎么一回事?
这段故事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六十年代,在沈阳的一个医学院,一个漂亮的姑娘被群殴,所有人都以为她死了,就把她送到了停尸房。看停尸房的老大爷见她满脸血污,想用毛巾给她擦干净脸。当事人回忆,被打前,她有好几天没吃到饭。老大爷给她擦脸的时候,她感觉血水流进喉咙,嗓子一甜,就缓缓醒了过来。后来老大爷找了个平板车,连夜把她送出城。在电影中,王敏佳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也曾绝食多日,击鼓喊冤。后来因为陈鹏给她擦脸,血水涌进喉咙就醒了过来。
9、许伯常和刘淑芬之间的戏很多,为什么花篇幅在这对人物身上?
许伯常和刘淑芬的爱情正好与陈鹏和王敏佳的爱情相反。刘淑芬对许伯常说:“你让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王敏佳对陈鹏说:“是你的爱托住了我,我也想照顾你”。
好的爱情给人以力量,坏的爱情能毁了人的一生。王敏佳在电影中最后一个镜头是眼睛的特写,她蒙着脸,并且还可以看到一些疤痕。但是她的眼睛里是坚定,是希望,是笑意。刘淑芬看世界的最后一眼也是面部的特写,她的眼睛里是茫然,是不甘,是绝望。
这部电影中描写了很多读书人,但是不想“美化”读书人,读书人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甚至有读成偏执、迂腐的人。他们可能不打人,但性格中的问题一样会伤人至深。许伯常看起来文质彬彬,但是他“不交流”,“冷暴力”对待家人的方式,一样会毁了一个家和他自己。
10、陈鹏拉王敏佳跑过清华园西操场,当时操场上的人在做什么?后来在窄巷遇到两组年轻人,他们是谁,在做什么?
那个方阵中的清华女生在做第五套广播体操。女生们身穿着那个时代的运动服:紫色短裤和白色上衣。因为紫色是清华的校色。至于为什么都是女生组成的方阵,因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啊。王敏佳看到:这么多美丽出色的女孩子,但是陈鹏只是拉着我的手在跑。校园的窄巷里,巷头和巷尾的学生骑着自行车对峙,有人手里还抱着一摞板砖。当陈鹏拉着王敏佳从他们身边跑过,原本准备打架的男孩子们觉得稀奇又好玩。有两个调皮的男生干脆扔了板砖,骑车追了上去,还试图抓王敏佳的辫子,而这个学生的背心上写着“北大”的字样。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但是这个有趣的梗,揶揄了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多年以来的相爱相杀。
11、王敏佳跟陈鹏回家乡,当地人怎么会唱美声的歌曲?
剧组在云南搭景时,认识了富民县小水井村的村民。这些村民对外界的事情所知不多,但是他们熟悉贝多芬、舒曼、巴赫等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并能演唱100多首中外歌曲。他们平时的生活就是“放下锄头把歌唱”。剧组请来这个村里的男女老少,出演了陈鹏的乡亲。电影中那优美的美声合唱就是由村民们在拍摄现场演唱出来的。
12、沈光耀这个人物有故事原型吗?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其角色原型为当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沈崇诲。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空军烈士墓园里,沈崇诲烈士的碑文如下:“沈崇诲中尉飞行员烈士。中央航校三期毕业,任空军二大队九分队队长。1937年8月19日,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驾机撞沉日舰,英勇殉国,时年二十七岁,追赠上尉”。
13、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鲜花?学生和老师们的西装和长衫怎么能那么漂亮?
历史上,在西南联大的教室、宿舍里就是种了很多花。有的同学还在宿舍外的窗下养了小白兔。而电影中关于西南联大时期的每一套服装,哪怕是群众演员穿的服装,都是来自历史照片。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
14、空袭警报响的时候,还去锅炉房煮冰糖莲子是不是太浪漫?
多本书中记载,当年“跑警报”的时候,西南联大有两个“神人”不跑警报。一个男生去锅炉房煮冰糖莲子, 另一个女生去洗自己的长头发。
15、西南联大的老师在大裂缝中给学生上课,是真实的吗?
史料上有记载,当时联大的师生在警报响了后,会跑出校园,在多个地方继续上课。其中有个地方是在距昆明城不远处,“不知道哪年地震造成的裂缝”里挖出防空洞来上课。电影中,我们可以的看到那些防空洞,还被联大的学生用小石子码出“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对联。而这个细节也是从史料看到并复原的。
16、沈光耀可以开飞机把食物抛给小孩子们吗?
历史上,航校的学生们和外国教官们,在试飞和巡逻后会扔一些糖果和食物给村里的小孩子们。
17、双胞胎到沈母家送画册,沈母为何穿的素服?
米雪饰演的沈母,优雅高贵、隐忍坚定。双胞胎去送沈光耀的画册时,沈母穿的是素服。堂前未见沈父,结合之前沈母告诉光耀沈父病重,素服该是为沈父所穿。再看到沈家“三代五将”的匾额下站的沈母,令人心疼不已。
18、两机相向对战射击,日军的飞机为何会爆炸?
沈光耀驾驶的是美国的P40,油箱在飞机前侧,有副油箱,行程远带上,作战时抛掉。降落伞在座位下,挂在身上就是降落伞。他的飞机被日军ki43从后面打中了,因为P40有皮囊,如果油往外流,它会收紧,被击中的概率小。但是日本的ki43油箱没有皮囊保护,打中了以后,就很容易爆炸。
19、二十年代的教室中,国文老师离开的时候,镜头的焦点在后景的国文老师身上,前景的英文女老师的焦点却是虚的,为什么?
那是一个刚刚打开国门,年轻人既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的年代。
电影中,国文老师不会用粉笔写字,他把《礼记》里著名的句子写在宣纸上,挂在架子上给学生看:“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儒者,听到善言,就互相告知,见到善行,就互相传示,有了名利就互相谦让,有了患难就同生共死)”。
这时候下课的钟声响了,那个钟是剧组按照历史照片一比一复原的:中式的钟,西式的钟亭。钟声敲响,国文老师有一刹那的恍惚,他知道旧的时代正在远去了,在“下课、谢师”的声音中,他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去。这时候进来一位教授英文的女老师。那时候的清华学校,没有女学生,但是有女老师。让一位儒生接受女人教男人知识是困难的,更何况教的还是他根本听不懂的外国话。国文老师觉得他希望学生们学习和记住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看外国女老师的眼神很不屑。
新与旧并存,中和西碰撞,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正如这间国文教室后面挂了一幅毛笔字的标注的生物学中的《草履虫结构图》。
20、电影中的某些对白和现代口语不一样,是为什么?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人说话的特点。尤其是大学的环境,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自己的方言。为此剧组特意考证了历史上这些人物的出生地和人生经历,请来各地的配音演员,为这些人物配音。而主演身处的年代不同,说话的方式也不应该相同。电影中清华学校的国文课,讲的是古文;空军学校的战术课,讲的是英文;张果果不想说的话,用的是“你猜”来回答别人的窥探;梅贻琦讲真实,用的是禅意性的排比句式。这个电影中,年代和地域的跨度,众多角色的塑造,注定了语言的丰富性。
21、 雪地里拉小提琴的镜头很美,是真实的吗?
这是根据真实的史实还原呈现的。那时候,在清华学校,有高等科音乐团和唱诗团,学习西洋音乐,其中就包括小提琴。细心的观众会看到,电影中拉小提琴的人中,的确有一位外国老师。
22、 吴岭澜选择实科和文科这件事,和沈光耀以及陈鹏的家国情怀相比,是不是太小了?
吴岭澜选择读实科,或者文科,正如梅贻琦校长说的:“至于转系与否,那倒是小事”!可是这件小事上正是反映出吴岭澜内心的混乱:他既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明白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有多么重要。当一个人内心混乱的时候,面对选择,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
在电影结尾的彩蛋中,我们看到各行各业著名的人物,有学理的杨振宁、华罗庚、邓稼先,也有学文的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时光不过才过去几十年,学文还是学理的有高下之分吗?每一位大师都是国之瑰宝,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23、为什么是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爸妈,不是陈鹏呢?
是陈鹏说的话,给了当时在良知上无比痛苦的李想一个出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这里的“逝者”指的不只是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也是过去的自己。曾经的我们不管多么消极,犯过多少错误,浪费过多少时间,今天的我们还如斯存在着,明天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可能和新的美好。是陈鹏救了在精神上被击垮的李想,之后,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爸妈。所以我们即使遇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认为有巨大问题的人,积极的话语,给人出路的话语,都比那些扔向王敏佳的石头更有意义。
24、和其它三个年代相比,为什么现代戏看着相对平淡?
导演李芳芳在路演中回答过观众这个问题:“我不觉得当代人的生活是汹涌澎湃的。更多普通的青年面对的就是那些看起来不大、却一点点毁掉我们本心和初心的事:比如上司让你欺人和自欺,比如你一直信任的卖家能坑就坑你一把。这些事情多了,人会给自己包上一层层的保护壳,笑容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拧巴。张震先生自己选的张果果这个角色,我跟他说这个角色非常非常难演,因为他只能在很小的幅度中演绎快乐、挣扎和痛苦。现代人,喜怒于言表,是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表现,是会被轻视的”。
25、为什么将彩蛋中的名人都设置成背景人物,结尾才一一介绍?
因为这些大师在彼时彼刻,还不是大师,而是普通的教师、学生、学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们在自己的学问上努力精进,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有自己坚定的态度。林徽因也许没有留下很多著作和建筑作品,但是在抗战的时候,她放弃去美国看病:“因为我们这样的人都走了,会影响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钱穆没有上阵杀敌,但是他在抗战期间完成《国史大纲》,希望借此书唤起民众对本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这些大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立德立言”。
电影的开篇是“无问西东”,电影的尾篇是“立德立言”。电影的最后,是“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因为虽然“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但是银幕前的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写下灿烂的诗篇。
写到这里,小编想说:“谨以此篇文章,献给珍贵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