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stm(一) 演化之路


    递归神经网络引入了时序的反馈机制,在语音、音乐等时序信号的分析上有重要的意义。 
    Hochreiter(应该是Schmidhuber的弟子)在1991年分析了bptt带来的梯度爆炸和消失问题,给学习算法带来了梯度 
    震荡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Hochreater和Schmidhuber在1997年提出了LSTM的网络结构,引入CEC单元解决bptt的梯度爆炸和消失问题; 
    Felix Gers(Schmidhuber是指导人之一)2001年的博士论文进一步改进了lstm的网络结构,增加了forget gate和peephole; 
    Alex Graves(Schmidhuber的弟子)2006年提出了lstm的ctc训练准则

    第一步:RNN->基本lstm

    参考文献[1]和[2]

    问题

    问题一:gradient

    BPTT学习算法存在梯度爆炸和消失问题(gradient blow up or vanish),简单通过local error flow分析如下: 
    对RNN的隐层进行unfolding后,可以得到如下的递推关系: 

    ϑj(t)=fj(netj(t))iwijϑi(t+1)


    可以理解为t+1时刻的error通过wij传递到t时刻的j节点。 
    对于t时刻的节点u,通过bptt可以传递到t-q时刻的节点u,不难得到递推关系如下: 

    ϑv(tq)ϑu(t)=⎧⎩⎨fv(netv(t1))wuvfv(netv(tq))nlq1=1ϑlq1(tq+1)ϑu(t)wlq1vq=1q>1


    由此可以递推: 

    ϑlq1(tq+1)ϑu(t)=flq1(netlq1(tq+1))lq2=1nϑlq2(tq+2)ϑu(t)wlq2lq1


    ......


    lq=v以及l0=u最后可得: 

    ϑv(tq)ϑu(t)=l1=1n...lq1=1nm=1qflm(netlm(tm))wlmlm1


    所以后面的联乘公式对于梯度的传播影响很大,如果 

    |flm(netlm(tm))wlmlm1|>1.0


    会有梯度爆炸问题,反之,有梯度消失问题。 
    直观上理解,error向后传播的时候,每向前传递一步都需要乘以对应的系数W,系数W的大小会导致梯度的异常。

    问题二:conflict

    • input weight conflict 
      假设wji表示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连接,对于有些输入希望尽可能通过,也就是wji比较大,但是另外一些无关的输入可能希望尽可能屏蔽掉,也就是wji尽可能为0。而实际网络中的wji参数是跟输入无关,对于所有的输入,它的大小是一致的。由于缺少这种自动调节功能,从而导致学习比较困难。
    • output weight conflict 
      同理,隐层到输出层之间也存在放行和屏蔽的conflict。

    解决

    这里写图片描述
    1997年Hochreiter和Schmidhuber首先提出了LSTM的网络结构,解决了传统RNN的上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的solution

    lstm通过引入CEC(constant error carrousel)单元解决了梯度沿时间尺度unfolding带来的问题。 
    首先梯度的递推关系如下: 

    ϑj(t)=fj(netj(t))iwijϑi(t+1)


    要想梯度传播没有异常的话,最容易的想法是: 

    fj(netj(t))wij=1


    这里进一步简化这个问题,可以如下约定: 

    fj(x)=x


    wjj=1


    wij=0(ij)


    相比之前的RNN结构,做了如下改变: 
    1. 矩阵Whh简化为对角矩阵,也就是只允许节点的自旋,不允许隐层的其他节点连接到本节点 
    2. 激活函数sigmoid替换为了线性函数f(x)=x

    以上两点保证了error可以无损由t时刻传递到t-1时刻,如上图中的scj(t)=scj(t1)+gyinj,CEC是lstm的核心部件

    问题二的solution

    针对问题二,lstm引入了两个gate:input gate(对应图中的inj)可以控制某些输入进入cell(对应图中的cj)更新原来存储的信息,或者屏蔽输入以保持cell存储的信息不变;output gate(对应图中的outj)以控制cell的信息对输出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以output gate为例,直观上可以理解为(个人理解,欢迎讨论): 
    传统RNN隐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是由参数wkj控制的,由于对所有的隐层输出,wkj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对于传统的DNN模型来讲是没有问题,因为DNN模型不会考虑历史信息,DNN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函数,一个输入有对应的输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使用gate加以限制。 
    但是对于RNN来讲,这种一视同仁则是不合理的,因为它需要存储历史信息,而且该历史信息会对当前的输出产生影响(有些时候是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说”I grew up in France… I speak fluent French”,此时的France对French的影响将会是决定性的。所以lstm引入了gate来改善这种一视同仁的不良现状,为什么gate会改善这种不良现状呢? 
    因为此时的输出结果不再只由wkj来控制了,还会受到output gate开门或者关门的影响,而output gate开门或者关门的控制权是由woutji参数以及输入x等参数控制的,所以此时的输出多了一条watchdog,参数增多了控制的将会更精确。

    第二步:lstm + forget gate

    参考文献[3]

    问题

    传统的lstm存在一个问题:随着时间序列的增多,lstm网络没有重置的机制(比如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作为输入的话,希望是在第一句话结束的时候进行reset),从而导致cell state容易发生饱和,进一步会导致cell state的输出h(趋近于1)的梯度很小(sigmoid函数在x值很大的时候梯度趋向于0),阻碍了error的传入;另一方面输出h趋近于1,导致cell的输出近似等于output gate的输出,意味着网络丧失了memory的功能。

    解决

    这里写图片描述
    在传统lstm的基础之上,引入了forget gate。使用这种结构可以让网络自动学习什么时候应该reset。具体做法即为使用yφ替换原来的CEC的常量1.0,定义如下; 

    netφj(t)=mwφjmym(t1)


    yφj(t)=fφj(netφj(t))


    forget gate的引入可以解决需要内部切割(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但又不知道切割位置的序列问题。

    第三步:lstm+peephole

    参考文献[3]

    问题

    lstm的gate的输入包含两个部分,网络输入和上一时刻(t-1)网络的输出。 
    此时如果output gate关闭(值接近0)的话,网络的输出(t时刻)将为0,下一时刻(t+1)网络gate将完全跟网络输入有关,就会丢失历史信息。

    解决

    这里写图片描述
    增加CEC到各个gate之间的连线,使得CEC(const error carrousels)和gate之间存在双向的关联,CEC收到当前时刻gate的限制,同时又会影响下一时刻的gate。 
    - input gate和forget gate的输入增加一项s(t1) 
    - output gate的输入增加一项s(t)

    peephole使得网络可以记录更多的时序上的关联性,有助于提取相关事件准确周期的相关信息,可以应用于音乐韵律的分析等工作。

    第四步:CTC训练准则

    ctc训练

    参考

    [1]《Untersuchungen zu dynamischen neuronalen Netzen》 Hochreiter(德文的,人家的硕士论文) 
    [2]《Long Short-Term Memory》 Hochreiter, Sepp; Schmidhuber 
    [3]《Long Short-Term Memory i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elix Gers 
    [4]《Supervised Sequence Labelling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Alex Graves 
    [5] 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5-08-Understanding-LSTMs/

  • 相关阅读:
    ES6 随记(1)-- let 与 const
    this 机制的四种规则
    BEM(一种 CSS 命名规则)
    WebSocket 的后记
    WebSocket 初体验
    “空”的艺术-当数据为空时显示什么
    前端路由以及浏览器回退,hash & history & location
    体验 WebFont,网页上的艺术字
    dedecms安装全过程(集成环境)
    面向对象(五)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jangoBlog/p/769973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