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最近比较流行OKR,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这是一种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在执行上和GitHub的Issues比较相似,正好符合我们团队的管理方式,可以较好地进行实践。目前任务贡献核定遇到了几个问题:
1. 优先级中包含了顺序因素:实际上优先级可以反映任务的轻重缓急,也就是任务的**难度**和**紧急度**,但是由于在优先级中加入了任务间的顺序因素,无法很好地反映以上两点。比如,`吃饭喝水`和`上厕所`在一天的生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优先级应该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加入了顺序因素,`吃饭喝水`的优先级肯定是高于`上厕所`的。如果需要进行公平的贡献评定需要分割每个因素,也就是用不同指标标注任务的`难度`、`紧急度`、`预估时长`以及`关联任务执行顺序`,由于指标较多,制定每个任务的指标将变得异常麻烦。
2. 预计时长估计困难:由于对各个同学的个人实力不是很了解,而且很多情况无法指定量化详细的指标,每个人实际工作时长和预估时长差异较大,任务成果质量和预估时长的工作量不符合。并且有些人可能会刻意谎报任务时长,造成贡献评定中对时间的因素的核定无解。目前只能默认各个组员是在诚实的情况下反馈工作时长。
3. 任务评价中PM个人倾向影响较大:团队其它组员和PM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而大部分任务质量的评价就好像语文问答题一样,是一项相对开放的问题,其它组员对PM主观评价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争议。但是暂时没有更好的客观评价方式,如果对每一个任务进行**选择题**般精确的指标指定是不可能的,一是PM对每个执行者的执行细节不是完全了解;二来这样做工程量巨大,需要花大量时间调研,极可能比任务的执行还要慢很多。
在参考前序团队的团队贡献分配计划后,以三个因素来评定团队贡献值,即工作成果评分
、实际工作量(时长和编码量、难度等综合商定)
和完成系数
,这样较为客观地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每个阶段任务完成情况。
评定方式
计算公式
Issue评分 = ((Issue个人评分×0.4+IssuePM评分×0.6)×0.5+(周个人计划工作量/周团队实际工作量)×0.5)×完成系数
参数解读
- Issue个人评分:对自己Issue完成结果的评分,范围为0~1。
- IssuePM评分:PM对执行人Issue完成结果的评分,范围为0~1。
- 周个人计划工作量:每周为一个评分阶段,即这一周的个人计划工作量。
- 周团队实际工作量:每周为一个评分阶段,即这一周的团队工作总量。
- 完成系数:任务进度检查时完成的百分比。
注:这里由于每天都有且只有一个任务,实际上任务布置的先后顺序基本与任务优先级一致,因此优先级在这里效果不明显,不予采用。
这也是与前序团队不一样的地方。
总贡献计算
每周结束为Issue评分时刻,也就是说整个软工工作周期一共有8个评分时刻,每个人的Issue评分会进行累积。目前团队有5个人,也就是总共有250分的团队贡献总分,α和β阶段分别占125分,每个阶段的贡献值=125×(个人Issue累积评分/团队Issue累积评分)。最后将两个阶段的贡献值加合便是整个软工项目的团队贡献总值。
Issue制定Tips
- 发布频率:每2天制定发布一次团队Issue。
- 标签制定:目前Issue有3个任务标签,分别是
size
、priority
和deadline
。size
即工作量,分5个级别,deadline是截止时间,一般为两天后。发布Issue后,如有异议,执行者在12小时之内对PM进行反馈,过时无效。 - 任务详情制定:任务详情是执行Issue的概述纲领,需要仔细阅读。发布Issue后,如有异议,执行者在12小时之内对PM进行反馈,过时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