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OCR技术浅探:3. 特征提取(2)


    原文地址:https://www.52ml.net/18315.html?utm_source=tuicool&utm_medium=referral

    OCR技术浅探:3. 特征提取(2)

    作者:苏剑林 来源网站:科学空间 原文链接:OCR技术浅探:3. 特征提取(2)

    逐层识别

    当图像有效地进行分层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假设,进一步设计相应的模型,通过逐层处理的方式找出图像中的文字区域.

    连通性

    8邻接.png可以看到,每一层的图像是由若干连通区域组成的,文字本身是由笔画较为密集组成的,因此往往文字也能够组成一个连通区域. 这里的连通定义为8邻接,即某个像素周围的8个像素都定义为邻接像素,邻接的像素则被定义为同一个连通区域.

    定义了连通区域后,每个图层被分割为若干个连通区域,也就是说,我们逐步地将原始图像进行分解,如图9.

    图像分解结构图.png 图9 图像分解结构图

    抗腐蚀能力

    将图像分解至连通区域这一粒度后,我们就不再细分了,下一步开始识别哪些区域是可能的文字区域. 这里我们要求文字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 因此我们先来定义腐蚀.

    腐蚀是一种图像上的形态学变换,一般针对于二值图像,对于二值图像中的非零像素(即取值为1的像素),如果它邻接的像素都为1,则保持不变,否则变为0,这里我们同样采用的是8邻接的定义. 可以看到,如果连通区域的边界线越长,那么腐蚀运算对它的“伤害”就越大,反之,如果连通区域的边界线越短,那么腐蚀运算对它的“伤害”就越小.

    根据以上腐蚀的定义,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对文字区域的要求:

    抗腐蚀要求 文字所在的连通区域应当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

    这里的“一定”是指在一个连续的范围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比如,一个面积较大的方形区域,它的抗腐蚀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它边界线很短,但这些区域明显不是文字区域,上一篇文章中分解后图层5的电饭锅便是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抗腐蚀能力太弱也不可以,比如细长的线条,腐蚀之后可能就消失了,这些也不作为候选的文字区域,上一篇文章中分解后图层4的文字边界线就属于这一类型.

    这里可以定义一个抗腐蚀能力的指标:

    连通区域的抗腐蚀能力=该区域被腐蚀后的总面积该区域被腐蚀前的总面积(7)

    经过测试,文字区域的抗腐蚀能力大概在[0.1,0.9]这个区间中.

    经过抗腐蚀能力筛选分解的5个图层,得到如下图的特征层. 特征层1.png特征层2.png 特征层3.png特征层4.png 特征层5.png 只保留抗腐蚀能力在[0.1,0.9]这个区间中的连通区域

    池化操作

    到现在为止,我们得到了5个特征层,虽然肉眼可以看到,文字主要集中在第5个特征层. 但是,对于一般的图片,文字可能分布在多个特征层,因此需要对特征层进行整合. 我们这里进行特征整合的方法,类似于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池化”,因此我们也借用了这个名称.

    首先,我们将5个特征层进行叠加,得到一幅整体的图像特征(称为叠加特征). 这样的图像特征可以当作最后的特征输出,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认为,某个区域内的主要文字特征应该已经集中分布在某个特征层中,而不是分散在所有的特征层. 因此,得到叠加特征后,使用类似“最大值池化”的方式整合特征,步骤如下:

    1. 直接叠加特征,然后对叠加特征划分连通区域; 2. 检测每个连通区域的主要贡献是哪个特征层,该连通区域就只保留这个特征层的来源.

    经过这样的池化操作后,得到的最终特征结果如图11.

    池化后的特征.png 图11 池化后的特征

    后期处理

    对于我们演示的这幅图像,经过上述操作后,得到的特征图11已经不用再做什么处理了. 然而,对于一般的图片,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没处理好的区域,这时候需要在前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 排除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一个是低/高密度区排除,另外则是孤立区排除.

    密度排除

    一种明显不是文字区域的连通区域是低密度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表格线组成的连通区域,这样的区域范围较大,但点很少,也就是密度很低,这种低密度区可以排除. 首先我们来定义连通区域密度和低密度区:

    连通区域密度 从一个连通区域出发,可以找到该连通区域的水平外切矩形,该区域的密度定义为

    连通区域密度=连通区域的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原图像总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8)

    低密度区 如果一个连通区域的密度小于16,那么这个连通区域定义为低密度区.

    直觉上的定义应该是连通区域的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但这里多了一个因子原图像总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目的是把面积大小这个影响因素加进去,因为文字一般有明显的边界,容易被分割开来,所以一般来说面积越大的区域越不可能是文本区域. 这里的参数16是经验值.

    低密度区排除是排除表格等线条较多的非文字区域的有效方法. 类似地,范围较大的高密度区也是一类需要排除的区域. 有了低密度区之后,就很容易定义高密度区了:

    高密度区定义* 如果一个连通区域以水平外切矩形反转后的区域是一个低密度区,那个这个连通区域定义为高密度区.

    这个定义是很自然的,但是却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比如“一”字,是一个水平的矩形,于是翻转后的密度为0,于是这个“一”字就被排除了,这是不合理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

    高密度区定义 当且仅当下面条件满足时才被定义为高密度区:

    1 外切矩形的面积连通区域的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原图像总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16(9)

    这是在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了1,防止了翻转后密度为0的情况.

    还有另外一种失效的情况,就是假如输入图片是单字图片,那么只有一个连通区域,且原图像总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接近于1,因此它就被判为低密度区,这样就排除了单字.这种情形确实比较难兼顾.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人工指定是单字模式、单行模型还是整体图片模式,Google的Tesseract OCR也提供了这样的选项.

    孤立区排除

    孤立区演示.png孤立区排除的出发点是:文字之间、笔画之间应该是比较紧凑的,如果一个区域明显地孤立于其他区域,那么这个区域很可能不是文字区域. 也就是说,可以把孤立区给排除掉. 首先我们定义孤立区的概念:

    孤立区 从一个连通区域出发,可以找到该连通区域的水平外切矩形,将这个矩形中心对称地向外扩张为原来的9倍(长、宽变为原来的3倍,如左图),扩展后的区域如果没有包含其他的连通区域,那么原来的连通区域称为孤立区.

    在大多数情况,孤立区排除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去噪方法,因为很多噪音点都是孤立区. 但是孤立区排除是会存在一定风险的. 如果一幅图像只有一个文字,构成了唯一一个连通区域,那么这个连通区域就是孤立的,于是这个文字就被排除了. 因此,要对孤立区加上更多的限制,一个可选的额外限制是:被排除的孤立区的占比连通区域的面积外切矩形的面积要大于0.75(这个值源于圆与外切正方形的面积之比π/4).

    欢迎加入我爱机器学习QQ6群:337537549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爱机器学习公众号

    微博:我爱机器学习

  • 相关阅读:
    str.format格式化用法(通过{}来替代%)
    urlparse模块(专门用来解析URL格式)
    Socket原理与编程基础
    如何查询端口号和网址的ip地址?
    urlretrieve 如何给文件下载设置下载进度?
    判断URL是否支持断点续传?
    断点续传
    HTTP协议详解之User Agent篇
    HTTP协议详解之基本认证篇
    HTTP协议详解之请求篇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rysaty/p/608609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