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1.1标准定义
策略模式(StrategyPattern)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也叫做政策模式(PolicyPattern)。其定义如下:
Define a family of algorithms,encapsulate each one,and make them interchangeable.(定义一组算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之间可以互换。)
1.2通用类图
策略模式使用的就是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我们再来看看策略模式的三个角色:
●Context封装角色
它也叫做上下文角色,起承上启下封装作用,屏蔽高层模块对策略、算法的直接访问,封装可能存在的变化。
●Strategy抽象策略角色
策略、算法家族的抽象,通常为接口,定义每个策略或算法必须具有的方法和属性。各位看官可能要问了,类图中的AlgorithmInterface是什么意思,嘿嘿,algorithm是“运算法则”的意思,结合起来意思就明白了吧。
●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角色
实现抽象策略中的操作,该类含有具体的算法。
2、实现
2.1类图
Strategy模式将逻辑(算法)封装到一个类(Context)里面,通过组合的方式将具体算法的实现在组合对象中实现,再通过委托的方式将抽象接口的实现委托给组合对象实现。将算法的逻辑抽象接口(DoAction)封装到一个类中(Context),再通过委托的方式将具体的算法实现委托给具体的Strategy类来实现(ConcreteStrategeA类)。
Stragegy类,定义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
ConcreteStrategy类,封装了具体的算法或行为,继承于Strategy。
Context类,用一个ConcreteStrategy来配置,维护一个对Strategy对象的引用。
2.2代码
2.2.1策略类
//Strategy.h #ifndef _STRATEGY_H_ #define _STRATEGY_H_ class Strategy { public: ~Strategy(); virtual void AlgrithmInterface() = 0; protected: Strategy(); private: };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public Strategy { public: ConcreteStrategyA(); ~ConcreteStrategyA(); virtual void AlgrithmInterface(); protected: private: };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public Strategy { public: ConcreteStrategyB(); ~ConcreteStrategyB(); virtual void AlgrithmInterface(); protected: private: }; /*这个类是Strategy模式的关键, 也是Strategy模式和Template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 *Strategy通过“组合”(委托)方式实现算法(实现)的异构, 而Template模式则采取的是继承的方式 这两个模式的区别也是继承和组合两种实现接口重用的方式的区别 */ class Context { public: Context(Strategy* ); ~Context(); void DoAction(); private: Strategy *_strategy; }; #endif
//Strategy.cpp #include "Strategy.h" #include "iostream" usingnamespace std; Strategy::Strategy(){} Strategy::~Strategy(){} ConcreteStrategyA::ConcreteStrategyA(){} ConcreteStrategyA::~ConcreteStrategyA(){} void ConcreteStrategyA::AlgrithmInterface() { cout << "ConcreteStrategyA::AlgrithmInterface" << endl; } ConcreteStrategyB::ConcreteStrategyB(){} ConcreteStrategyB::~ConcreteStrategyB(){} void ConcreteStrategyB::AlgrithmInterface() { cout << "ConcreteStrategyB::AlgrithmInterface" << endl; } Context::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this->_strategy = strategy; } Context::~Context() { delete this->_strategy; } void Context::DoAction() { this->_strategy->AlgrithmInterface(); }
2.2.3调用
// main.cpp #include "Strategy.h" int main() { /* Strategy模式和Template模式实际是实现一个抽象接口的两种方式:继承和组合之间的区别。 要实现一个抽象接口,继承是一种方式:我们将抽象接口声明在基类中,将具体的实现放在具体子类中。 组合(委托)是另外一种方式:我们将接口的实现放在被组合对象中,将抽象接口放在组合类中。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 //策略A与B可替换 Strategy *pStr = new ConcreteStrategyA(); Context *pcon = new Context(pStr); pcon->DoAction(); pStr = new ConcreteStrategyB(); pcon = new Context(pStr); pcon->DoAction(); return 0; }
3、优缺点
3.1优点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这是策略模式本身定义的,只要实现抽象策略,它就成为策略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封装角色对其进行封装,保证对外提供“可自由切换”的策略。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如果没有策略模式,我们想想看会是什么样子?一个策略家族有5个策略算法,一会要使用A策略,一会要使用B策略,怎么设计呢?使用多重的条件语句?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而且出错的概率大大增强。使用策略模式后,可以由其他模块决定采用何种策略,策略家族对外提供的访问接口就是封装类,简化了操作,同时避免了条件语句判断。
●扩展性良好
这甚至都不用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太明显了。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一个策略太容易了,只要实现接口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修改,类似于一个可反复拆卸的插件,这大大地符合了OCP原则。
3.2缺点
●策略类数量增多
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类,复用的可能性很小,类数量增多。
●所有的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上层模块必须知道有哪些策略,然后才能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这与迪米特法则是相违背的,我只是想使用了一个策略,我凭什么就要了解这个策略呢?那要你的封装类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原装策略模式的一个缺点,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使用其他模式来修正这个缺陷,如工厂方法模式、代理模式或享元模式。
4、应用场景
●多个类只有在算法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场景。
●算法需要自由切换的场景。
例如,算法的选择是由使用者决定的,或者算法始终在进化,特别是一些站在技术前沿的行业,连业务专家都无法给你保证这样的系统规则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策略模式是你最好的助手。
●需要屏蔽算法规则的场景。
现在的科技发展得很快,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就目前来说是有限的),太多的算法你只要知道一个名字就可以了,传递相关的数字进来,反馈一个运算结果,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