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0000156]天干地支-狗年我懂,戊戌二字怎么来的?


    话说,这几年的年份,总能让人联想到历史课本。比如,2014年是甲午马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而2018年是戊戌狗年,嗯,戊戌变法也过去120年了……

    狗年相信大家都了解,小观前面两期关于反犬旁和各种犬类汉字的文章也没少介绍。不过这个"戊戌"是怎么算出来的?"戊"、"戌"二字除了当天干地支之外,本意是什么?

    这个戊戌,指年份。《兰亭集序》中开篇所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和《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都属于同一种纪年方式。这种纪年方式,归功于一项中国古代的智慧发明——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源自古代星象学概念,简称为"干支"。其中包括: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至于为什么叫"天干"、"地支",为什么用这二十二个字?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了古人所谓天地万物,枯荣兴衰,周而复始的世界观,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事物独特、深刻的观察。咱们今天就不讨论了。

    先来认识一下干支中的几个不常见的字。

    象形字。古代一种类似板斧的武器。作为武器,此义今天写作"钺"。本义后来逐渐消失,只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也作为序数表示"第五"。

    象形字。本义是一种兵器,但该义逐渐消失,最后假借地支第十一位。也代表十二个时辰当中的戌时,相当于晚上7~9点。


    会意字。《说文解字·戈部》有"守邊也。从人持戈。"本义为保卫。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左下角是"人",站立在右上的"兵器"旁,是守卫的意思。

    空心"戊",点为"戍",横为"戌",大家记住了吗?

    象形。本义指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后本义逐渐消失,借作地支第六位,或巳时(上午9~11时),也表示"蛇"。

    看看"己、已、巳"这三个字,希望大家能理解小学语文老师的苦口婆心:"这个竖弯钩出不出头、怎么出头,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毕竟出头过了,意思可就变了。

    象形。指门开着,或用来穿门栓的"匚"形双头钉。所以也有俗语"丁是丁,卯是卯",单头的"钉"虽然和卯是同类,却不能混为一谈。

    相比"卯"字,与之相似的"卵"字在生活中更为常见。而这种相似,古已有之。

    "卵"的象形大意是指字形像是挂在叶片上的虫卵,画面生动到令人有些不适。这个字义一直没有变过。

    "癸"的字形像是准确指向四方的测量仪器,本义指丈量(方位)。后借指天干第十位。


    象形字。是"纫"的初文,本义为绕线的工具。又表示巧辩。单独使用常表示天干第九位。

    箭矢状的字形,最初指恭敬。后来本义逐渐消失,专指地支第四位。

    象形字。本义指酒坛,也指酒。后"酉"被用作地支第十位后,开始用"酒"字专指酒。

    最早指切割,后来因为和"豕"字很像,所以"亥"多指猪。在之前的文章中,小观提到过,因为这种字形相似导致的书面错误,有个成语叫做"鲁鱼亥豕"。"亥"字后来作为地支第十二位后,还表示"亥时"(晚上9~11点),而本义逐渐消失。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二十二个干支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

    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用于纪年时,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依次相配,形成60对干支,年份就依次排列下去,60年一循环。因为第一个单位是"甲子",每次循环都由此起,再回到此处,所以民间也有"六十一甲子"的说法。

    而干支组合除了纪年,还能纪月、纪日、纪时。只不过太过复杂且更不常见,我们今日暂且不表。只说说干支的几种常见单独用法。

    地支常见单独用法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时辰是2小时,一天有12个时辰。有的古装剧张口便是好几个时辰,却忽略了乘以二,殊不知大半天都该过去了,观之令人着急。

    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每个地支对应一个生肖,你是哪一个?

    天干单独使用

    一般作为序数。

    比如现在的普通话水平考试,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

    医学上也有使用甲乙等分级,比如,传染病、流感病毒等都分为甲、乙、丙三型。

    小观记得小学最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还用"甲乙丙"评过级呢。(仿佛暴露了年龄)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三甲,但是通常许多人认为三甲就是前三名,这误会可就大了。

    科举考试等级

    童试(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考中者称举人)

    会试(全国性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殿试(考点:皇宫,主考官:皇帝)

    (以清代科举为例)

    参加殿试的贡士,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以后可别再误会啦!

    另一方面,天干地支有物证可考,可以追溯商朝。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最早的干支表。而商朝时除了用干支法记录年份,也用天干来作为帝王名号。比如,最著名的末代商王,商纣王,又叫帝辛。只不过这天干的名称具体指帝王的出生年份、去世年份或其他重大事件的年份,没有定论。

    汤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lǐn)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不过这天干的名号不是他们的姓名。商王室姓"子"。太祖商汤,姓子名汤。后代的中兴之王武丁,名叫子昭。纣王帝辛,实际叫子受。

    毕竟寒假到了,给大家留点附加题吧。

    附加题

    1、如何快速计算干支年份?

    首先,请记住两条顺序:

    天干

    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地支

    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

    以2018为例。

    天干看最后一位数。2018最后一个数是8,对应戊。

    地支用年份除以12,看余数。2018÷12=168……2,余数为2,在表中对应戌。

    如此一来,2018就是戊戌年。棒不棒?

    2、如何快速掌握各种干支纪时方法?

    推荐万年历,一本在手,什么都有。

    当然,如今万年历也有在线网站和手机APP,

    速度更快,容量更大。

    请同学们配合前一条手动推算的方法

    验证一下自己出生在什么年份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干支涵义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

    甲(jiǎ)、乙()、丙(bǐng)、丁(dīng)、戊()、己()、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

    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午()、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马,未-羊,申-猴,-鸡,戌-狗,亥-猪。

    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 [1] 

    象法

    由于天干地支的意义均来自于树木,所以他们的原始字义也被人们赋予了生动的说法。 [1] 

    •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2]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甲骨文分析

    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于十天干衍生。

    癸孕甲,称子
    己孕庚,称丑
    乙孕丁,称寅
    乙孕丙,称卯
    己孕辛,称辰
    丁孕己,称巳
    丁孕戊,称午
    戊孕庚,称未
    辛孕癸,称申
    辛孕壬,称酉
    戊孕辛,称戌
    癸孕乙,称亥

    组合序列

    规律为——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

    天干

    地支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甲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乙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甲辰

     

    丙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乙巳

     

    丁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甲午

     

    丙午

     

    戊午

     

    庚午

     

    壬午

     

     

    乙未

     

    丁未

     

    己未

     

    辛未

     

    癸未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壬申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癸酉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来源浅考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天干地支(5)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3]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隋朝《五行大义》同意干支是大挠创制这一观点。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

    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干支与星象

    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干支的来历,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进行推导。《易学原理与大六壬应用》一书解释如下: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我们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恒星十分稳定,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对地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北极星(即紫微星)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特定星宿对地球及地上万事万物的影响,所以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开元占经》就是古占星学著作,而七政四余和紫微斗数就是延伸出来的古星命学。

    夜观星象受时间位置气侯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所以人们试图寻找更为简便的方法进行占卜,地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利用起来了。根据历法知识我们知道,月的划分是根据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标准,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以闰月补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们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

    换一种方式解释,因为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太阳就是""指针,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月亮就是""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我们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们假想的时钟只有年月指针,没有日时指针,这就需要我们把地球自转的因素加以考虑。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日月五星对地球同一地点的影响时时在发生着变化,地球上同一地点相对于日月五星运转了一周;地球一天时间内公转角度向前行进约1度,也就是相对于日月五星的空间位置变化为1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天体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产生变化,即产生了同一地点能量分布逐日逐时变化的结果,这就是日和时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个,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刚才的钟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说之上,而实际上我们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天干地支相配,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随着时间推移,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漩涡消失,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周而复始,循环一周,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已发现的"干支表"刻辞数量并不少,但多数都残缺,其中发现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见图)

    释文:(从右至左竖读)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甲子

    乙卯

    乙巳

    乙未

    乙酉

    乙亥

    乙丑

    丙辰

    丙午

    丙申

    丙戌

    丙子

    丙寅

    丁巳

    丁未

    丁酉

    丁亥

    丁丑

    丁卯

    戊午

    戊申

    戊戌

    戊子

    戊寅

    戊辰

    己未

    己酉

    己亥

    己丑

    己卯

    己巳

    庚申

    庚戌

    庚子

    庚寅

    庚辰

    庚午

    辛酉

    辛亥

    辛丑

    辛卯

    辛巳

    辛未

    壬戌

    壬子

    壬寅

    壬辰

    壬午

    壬申

    癸亥

    癸丑

    癸卯

    癸巳

    癸未

    癸酉

    这一份干支表共分六列,每列二十字,由右至左读,每列纪十天,十日为一旬,一列一旬,横向看,天干十行,脉络清晰;竖向看,天干六轮,与地支五轮相组合。这一版干支表刻辞六甲齐全,严谨有序,是甲骨文干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们看见最完整干支表材料之一。通过此"甲子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数,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这也是商人的记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称为"六旬表"。殷人将60干支循环纪日,将60干支分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后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占卜询问下一旬后十天祸福,称之为"询问"。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齐地刻着一份干支表,也是我国最早的干支日历,字字清晰,完整无缺。

    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的商代的干支纪日。有资料证实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这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4] 

    后来,干支纪日更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形成干支历。此历法至少从唐代开始,载于历朝的黄历中。

    干支除了用于记录时间、占卜外,后来被赋予的功能就越来越多了。

    用于历法纪时

    据考古所知,干支起码从殷商开始就用来纪日。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5]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祖甲以后,闰月也有在年中的。这就是殷历,农历。

    干支注记时间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用于序数、评级和分类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在有机化学的命名中,1-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干命名,如甲烷(1C原子),乙烷(2C原子),丙烷(3C原子)以此类推……又比如乙烯(2C原子),丁烯(4C原子)。

    用于儒学、理学、医学、风水、术数和命理学中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数;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地支与五行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央;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央。

    天干与五行

    甲为栋梁之木,乙为花果之木,甲乙东方木。

    丙为太阳之火,丁为灯烛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为斧钺之金,辛为首饰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为江河之水,癸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与生肖的关系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戌时,戌"就是没有牙齿的意思。狗没有了尖牙利齿,就没法磨碎食物,就意味着饿死故戌属狗。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干、支的五行属相

    01甲子金鼠 ▪ 02乙丑金牛 ▪ 03丙寅火虎 ▪ 04丁卯火兔 ▪ 05戊辰木龙 ▪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马 ▪ 08辛未土羊 ▪ 09壬申金猴 ▪ 10癸酉金鸡 ▪ 11甲戌火狗 ▪ 12乙亥火猪

    13丙子水鼠 ▪ 14丁丑水牛 ▪ 15戊寅土虎 ▪ 16己卯土兔 ▪ 17庚辰金龙 ▪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马 ▪ 20癸未木羊 ▪ 21甲申水猴 ▪ 22乙酉水鸡 ▪ 23丙戌土狗 ▪ 24丁亥土猪

    25戊子火鼠 ▪ 26己丑火牛 ▪ 27庚寅木虎 ▪ 28辛卯木兔 ▪ 29壬辰水龙 ▪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马 ▪ 32乙未金羊 ▪ 33丙申火猴 ▪ 34丁酉火鸡 ▪ 35戊戌土狗 ▪ 36己亥木猪

    37庚子土鼠 ▪ 38辛丑土牛 ▪ 39壬寅金虎 ▪ 40癸卯金兔 ▪ 41甲辰火龙 ▪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马 ▪ 44丁未水羊 ▪ 45戊申土猴 ▪ 46己酉土鸡 ▪ 47庚戌金狗 ▪ 48辛亥金猪

    49壬子木鼠 ▪ 50癸丑木牛 ▪ 51甲寅水虎 ▪ 52乙卯水兔 ▪ 53丙辰土龙 ▪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马 ▪ 56己未火羊 ▪ 57庚申木猴 ▪ 58辛酉木鸡 ▪ 59壬戌水狗 ▪ 60癸亥水猪

    干支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计算以及推算

    万年历查知1995年为乙亥年。

    1995年的尾数查得知为乙,用年份(1995年)除以12的余数为3查表的知3为亥,所以1995年为乙亥年。具体的算法如下:

    先用年份的尾数查出天干,如2013 3为癸;再用2013年除以12余数为99为巳。那么2013年就是癸巳年了。

    天干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公元前的换算表:

    先用年份的尾数查出天干,如公元前2013 3为戊;再用公元前2013年除以12余数为99为子。那么公元前2013年就是戊子年了。

    天干

       
     

    7

    6

    5

    4

    3

    2

    1

    0

    9

    8

       

    地支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干支历

    干支历和阳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在当代农历借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这是笼统的标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指出,干支纪年是从立春起算。 [5]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的作用结果。中国干支历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详见上文序列表中的表格)(或见下文五行、属相),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轮回。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60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为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对应,因公历和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年份起点不同。

    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6]  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月自官方到民间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干支纪月歌诀

    干支纪月的推算较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诀为证(寅月为正月,寅为虎,又称"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乙庚之岁戊为头,——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

    丙辛必定寻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

    丁壬壬位顺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

    干支纪月图表

    为了便于推算,把他们的关系归纳于此表: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干?

    解:巳月干=*2+=2*2+4=8=

    与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相对应,干支纪月法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纪月节气表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官方和民间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

    节气表: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月初为节,月中为气

    干支月,属于阳历月,每月含一节一气,以节为始,以气为中。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气歌中,每两个字为一个月,第一字为节,第二字为气(例如,春雨-寅月,惊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丑。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222日) [1]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加一次闰日被误为"3"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当代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218日,合汉历(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2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汉历(农历)每个月29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朝历法,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十月,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游后过了9个多月(不算闰月),驾崩了。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从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总共是13天。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天,但270天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用日期记日的失败例子: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错误)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闰五月(共29天)。《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所以该问题答案应是1+29=30天。

    干支纪时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1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3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5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7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9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11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13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15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17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19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21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23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公元推算干支方法:注意,这里的西元年的干支,仅表示此西元年立春(24日左右)至下一个西元年立春(24日左右)之间的回归年干支。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24——201624日)

    序数法

    天干

       

    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天干序数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序数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10(亥),11(子),12(丑)

    年干支推算:

    年干公式:年干=年份个位数- 3 (适用于任何西元年,个位数小于3,借10

    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余数(整除余0,即余12=丑)

    年支简化:

    (西元年末二位数-1-12*N=年支(适用于20世纪,即1900—1999年)

    (西元年末二位数+3-12*N=年支(适用于21世纪,即2000—2099年)

    例:求2015年干支?

    解:2015年干=5-3=22=乙,故2015年天干为乙

    2015年支=15+3-12=18-12=66=未,故2015年地支为未

    综上,2015年干支为乙未

    例:求公元189年干支?

    解:189年干=9-3=6=己,189年支=189+7/124=巳,189年干支为己巳

    月干支推算: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2+月支 (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

    简化公式:(和取个位)

    亥月干=年干x2

    子月干=年干x2+1=寅月干

    丑月干=年干x2+2=卯月干

    例:已知2015年为乙未年,求2015年申月天干?

    解:2015年乙未年,天干为乙,乙=2,申=7

    申月干=x2+=2*2+7=11,个位=11=甲,故申月天干为甲

    例:求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

    解:亥月干=x2+=9*2+10=18+10=28,个位=88=辛,故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为辛

    (注:亥月天干公式,可直接简化为:亥月干=年干x2

    例:求戊子年,子月天干?

    解:子月干=x2+=5*2+11=21,个位=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干为甲

    日干支推算:

    干支纪日,民间往往采取元旦干支推算法,进而推定阳历某天干支,由于闰年都是在申子辰年,366天,平年都是365天,天数固定,每月天数也都固定,因此只要知道元旦的干支,就能推算出该年各天干支,距离元旦多少天,减去60倍天数,就能推算出某日干支。

    时干支推算:

    天干

    (晨子)

     

    (夜子)

    序数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支

    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时、丑时是每日的前两个时辰,顺序置前,地支序数也应置前,故将子丑置前:子=-1,丑=0,寅=1,卯=2…=11。由于子时作为日期分界线,被一分为二,分为晨子和夜子两个小时,晨子(0-1点),子=-1。夜子(23-24点),子=11。八字中,夜子时(23-24点),仍属于今天,仍用今天日干。

    时支公式:时支=小时÷2-1(小时为偶数),时支=(小时+1÷2-1(小时为奇数)

    时干公式:时干=日干×2+时支 (晨子=-1,夜子=11

    例:求1:4523:4318:580:38时支?

    解:时支:(1+1/2-1=0=丑,(23+1/2-1=11=子,18/2-1=8=酉,0/2-1=-1=

    (注:八字中,出生时间宜根据出生地所在时区,采用真太阳时。推算时柱干支,分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整小时推算)

    例:求乙卯日17:30的干支?

    解:时支=17+1/2-1=8=酉,时干=*2+=2*2+8=12,个位=22=乙,故17:30干支为乙酉

    例:求戊午日0:5010:5022:0523:49干支?

    解:0:50——时支=0/2-1=-1=子,时干=*2+=5*2-1=9=

    10:50——时支=10/2-1=4=巳,时干=*2+=10+4=144=

    22:05——时支=22/2-1=10=亥,时干=*2+=10+10=200=

    23:49——时支=23+1/2-1=11=子,时干=*2+=5*2+11=21,个位=1=

    (注:23:49未到24点,是夜子时,仍属今天,用今天日干戊) 

    例:求甲子日0:2023:40干支?

    解:0:20——时支=0/2-1=-1=子(晨子),时干=*2+=1*2-1=1=

    23:40——时支=23+1/2-1=11=子(夜子),时干=*2+=1*2+11=13,个位=3=

    推算公元前年干,公元前年支

    公元前年干公式:公元前年干=8-公元前年个位数(个位为98-9=-1,加10-1+10=9=壬)

    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干支?

    解:前22年干=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为己亥年

    155年干=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为丙戌年

    除法:

    公历纪年在时间维的标度是均匀的,而干支纪年在时间维上是不均匀的。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已知公历年份,求对应干支

    公元后的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得到的余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的计算方法:先用大于所求年份的60的倍数减去所求年份(的绝对值),然后再减去2;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得到的余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此方法的根据是公元4年为甲子年(没有公元0年)。

    计算例1: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计算其干支。

    解:(184-3)/10=18.1,余数为1,故天干为甲(1为甲,2为乙癸为0);

    (184-3)/12=15.0830.083/0.083=1,故地支为子(1为子,2为丑…10为酉,11为戌,0为亥)。

    因此,公元184年为甲子年,所以黄巾起义时在官府门前都贴有"甲子"字条,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计算例2:计算公元2042年的干支。

    解:2042-3/10=203.9,余数为9,故天干为壬;

    2042-3/12=169.9160.916/0.083=11,故地支为戌。

    因此,公元2042年为壬戌年。

    计算例3: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计算其干支。

    解:60*10-551-2=4747/10=4.7,余数为7,故天干为庚;

    47/12=3.9160.916/0.083=11,故地支为戌。

    因此公元前551年是庚戌年。

    推算年份

    由于天干地支每60年一循环,所以不能直接根据干支计算对应的年份数值。但是可以根据干支计算出对应于60年中的第几年,从而进一步推算。

    x为天干对应的次序,甲-癸依次为1-10y为地支对应的次序,子-亥依次为1-12.那么对应次序z的计算公式为:

    z = 6x - 5y

    如果为负,可再加60

    其计算根据是同余方程:z≡x (mod 10),z≡y (mod 12),x≡y (mod 2),解得z≡36x+25y (mod 60),进一步化简即得。

    中国近代史中许多历史事件均以天干地支纪年为基础进行命名如:辛酉政变就在1861,甲午战争就在1894年,戊戌变法就在1898年,辛丑条约就在1901年,辛亥革命就在1911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在1912-1913年。

    日干支推算表

    日干支推算表,又名日柱推算表、一纸万年历。一张表,能推出表上几百年的每一天的干支,十分快捷,便携袖珍,山东任红岩原创,推荐给广大命理师,从此日柱瞬间可知。

    年数表(1950—1999年)

    19

    19

    19

    19

    19

    50

    31

    60

    24

    70

    16

    80

    9

    90

    1

    51

    36

    61

    29

    71

    21

    81

    14

    91

    6

    52

    42

    62

    34

    72

    27

    82

    19

    92

    12

    53

    47

    63

    39

    73

    32

    83

    24

    93

    17

    54

    52

    64

    45

    74

    37

    84

    30

    94

    22

    55

    57

    65

    50

    75

    42

    85

    35

    95

    27

    56

    3

    66

    55

    76

    48

    86

    40

    96

    33

    57

    8

    67

    0

    77

    53

    87

    45

    97

    38

    58

    13

    68

    6

    78

    58

    88

    51

    98

    43

    59

    18

    69

    11

    79

    3

    89

    56

    99

    48

    年数表(2000-2049年)

    20

    20

    20

    20

    20

    00

    54

    10

    46

    20

    39

    30

    31

    40

    24

    01

    59

    11

    51

    21

    44

    31

    36

    41

    29

    02

    4

    12

    57

    22

    49

    32

    42

    42

    34

    03

    9

    13

    2

    23

    54

    33

    47

    43

    39

    04

    15

    14

    7

    24

    0

    34

    52

    44

    45

    05

    20

    15

    12

    25

    5

    35

    57

    45

    50

    06

    25

    16

    18

    26

    10

    36

    3

    46

    55

    07

    30

    17

    23

    27

    15

    37

    8

    47

    0

    08

    36

    18

    28

    28

    21

    38

    13

    48

    6

    09

    41

    19

    33

    29

    26

    39

    18

    49

    11

    月数表(月数表万年通用,最好背熟)

    月份

    月数

    月份

    月数

    3

    0

    4

    31

    5

    1

    6

    32

    7

    2

    8

    33

    9

    4

    10

    34

    11

    5

    12

    35

    下年1

    6

    下年2

    37

    日柱公式:日干支序数=年数+月数+日期(和大于60,则减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

    计算结果即日干支序数,若大于60,则减去601月和2月的年数要归上一年,年数要用上一年的年数,可以将1月和2月看作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例如求2015130日干支,年数要看2014年,2014年数=7,不能用2015年数,月数不变。年数适用范围:此年3-下年2月。

    命理师最好将月数表背熟,只要知道年数,往后366天每天日柱瞬间可知,一纸万年历在手,百年日柱尽可知。对于要求更高的盲派占卜师,则建议将年数表和干支表也背熟。

    例:求1987718日,1997115日,200888日,20151121日,2016214日干支?

    解:查表得知

    1987718=1987年数+7月数+18=45+2+18=65-60=5=戊辰

    1997115=1996年数+1月数+15=33+6+15=54=丁巳1月、2月用上一年数)

    200888=2008年数+8月数+8=36+33+8=77-60=17=庚辰

    20151121=2015年数+11月数+21=12+5+21=38=辛丑

    2016214=2015年数+2月数+14=12+37+14=63-60=3=丙寅1月、2月用上一年数)

    相关解读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

    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巳、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同属于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与地支""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问,这是很应该的,只有大胆地提出疑问,细心地研究考证,才能有所发现。

    怎样才能解开天干地支之谜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五行原理为工具,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创造,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五行原理运行,只要抓住阴阳五行的理据,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破解了阴阳与五行以后,运用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谜,从一步步的破解中,发现了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原理,发现了它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实用意

    天干与地支有什么作用呢?人们最普遍的认为,它们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工具,它可以记时,记日,记月,记年。相信稍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运用它来记载时间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时有干支,从考古的发现中,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来记时间的记载,从挖掘出来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显示,以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记时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华民族中还在普遍地使用着,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做法,现在的农历中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被抛弃,虽然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终没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吗?如果从表面现象上看,干支的确是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时间历史,在公元历还未进入中国的时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记载着年代,记载着每个月,每一天,每一个时辰,干支纪年有着漫长的历史记载为根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如果从本质内涵上看,用干支记载时间的说法却又显得有很大怀疑,如果单纯是为了记载时间的话,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用数字记载时间比用干支记载时间都方便简单,而且容易追溯,数字化必然是最优越的记载工具,以公元记年为例,数字记载的最大好处是逐渐进位,采取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每一年都会在一个相同的数列顺序上,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准确时间位置,不会与其他年份错乱,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脱离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百年之后,正式回归中国母亲怀抱之年,在整个纪元历史中,不论时间跨越了多少世代,这个1997年只有一个,或者有人会问,再过一万年后,不是也会又有一个1997年吗?从数字上看,是有这么个回事,但一万年以后的那个1997年,在前面已经增加了一个数字,它将出现在数列中未来的位置上,与现在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完全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时代。

    但干支记时就麻烦多了,每个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号,却没有自己固有的数字时间定位,这干支六十年后一循环,单说甲子年,到底是哪个甲子年?以公元纪年以来的两千年当中,就有几十个,重复实在太过多,而且历史越长,重复越多,显然,干支纪年怎么也比不上数字纪年简单清楚。

    怀疑天干地支为记载时间的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实践中,天干地支不仅仅被用作记时间这么简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被中华民族广泛地应用于预测之中。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在远古时代,中医就运用天干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比如说肝病甚于庚辛,愈于丙丁;肺病甚于丙丁,愈于壬癸;脾病甚于甲乙,愈于庚辛;心病甚于壬癸,愈于戊已;肾病甚于戊已,愈于甲乙等。在唐朝的时候,又发展为以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为预测事物趋势与结果的专用工具,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四柱"预测术,后来经过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断发展,"四柱"预测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影响力非常大的预测术,它被广泛地用来预测人的命运趋势。即使时到今日,以天干地支为工具平台的预测方法,仍然是最具优势的预测手段之一。

    天干地支具有的预测功能,经过中国人长期的运用,证明有非常高的准确度,这让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天干地支是超越现代科学的先进知识,它有可能隐藏着宇宙的秘密信息,隐藏着气候变化的秘密程序,隐藏着人类生命的神秘密码,隐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神奇节奏,如果它没有隐藏着这些人们未知的秘密,天干地支又怎可能用于准确的预测呢?

    如果怀疑干支不是用来记载时间的话,又怎样解释在现实中,干支在实际上起着记载时间作用的现象呢?从年、月、日、时的干支来看,干支确实有记载时间的作用,但可以这么说,这只是干支一种无意的功能,也是一种简单的功能作用,它根本不是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本意。人们将干支用于预测方面,则是对干支所起作用的无限高度发挥,这也不是创造天干地支的原意。严格地说,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来记载时间,也不是用来记载什么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来记载天上与地上风、寒、湿、燥、火这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准确地忠实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这才是天干地支隐藏的最大秘密。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戍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行的模式。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义也不是用来记载时间,而是用来记载在特定时间内天上五行之气的状态与地上五行之气状态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记载的是每一年当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地上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为逐渐增强的风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增强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如癸亥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同样,每月,每天,每时的干支,也是记载着当时的天气性质和地气性质。

    为什么古代人要不厌其烦地记载下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气不但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预测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趋势,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未来环境状态变化趋势的预测,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不过是现在的预测手段比过去更加先进更加科学而已。

    如果天干地支只是对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呢?很明显,天干与地支所反映的是两个不同位置上发生的问题,那么这制造出天干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制造出地支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也是在问:到底是谁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是谁制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解开这两个问题,才是全面认识天干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干地支记载的只是天上与地上五行之气,这说明是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记录,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是一种从普遍原理到基本规律的的发现,现代的人们试图破解这个秘密时,也必须遵从一条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道路,从亲身的体现中发现问题,在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原理。

    天干表明是说天上的五气规律,地支表明是说地上的五气规律,对于天上的五气,人们怎样去感受?这存在有一个方法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对于地上的五气,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够被人们感觉到,它的产生原因也容易被发现,根据先易后难的做事原则,认识地支五行之气的规律,追溯地支的产生原因,必须是首选题目。 [7] 

    相关规律

    在术数和命理学中,天干地支间的相互作用见右图。

     

  • 相关阅读:
    Django模板
    创建我的第一个django项目
    python django环境配置与安装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装饰器进阶)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十二)(线程)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装饰器)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闭包)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十二)(面向对象)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十一)(面向对象)
    python第九期学习笔记(十)(模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ary/p/No000015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