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写数字识别[paddle框架]:3.损失函数


    [手写数字识别]之损失函数

    概述

    上一节我们尝试通过更复杂的模型(经典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提升手写数字识别模型训练的准确性。本节我们继续将“横纵式”教学法从横向展开,如 图1 所示,探讨损失函数的优化对模型训练效果的影响。


    图1:“横纵式”教学法 — 损失函数优化
    **损失函数是模型优化的目标**,用于在众多的参数取值中,识别最理想的取值。损失函数的计算在训练过程的代码中,每一轮模型训练的过程都相同,分如下三步:
    1. 先根据输入数据正向计算预测输出。
    2. 再根据预测值和真实值计算损失。
    3. 最后根据损失反向传播梯度并更新参数。

    分类任务的损失函数

    在之前的方案中,我们复用了房价预测模型的损失函数-均方误差。从预测效果来看,虽然损失不断下降,模型的预测值逐渐逼近真实值,但模型的最终效果不够理想。究其根本,不同的深度学习任务需要有各自适宜的损失函数(类似强化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奖惩函数)。我们以房价预测和手写数字识别两个任务为例,详细剖析其中的缘由如下:

    1. 房价预测是回归任务,而手写数字识别是分类任务,使用均方误差作为分类任务的损失函数存在逻辑和效果上的缺欠。
    2. 房价可以是大于0的任何浮点数,而手写数字识别的输出只可能是0-9之间的10个整数,相当于一种标签。
    3. 在房价预测的案例中,由于房价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实数值,因此以模型输出的数值和真实房价差距作为损失函数(loss)是符合道理的。但对于分类问题,真实结果是分类标签,而模型输出是实数值,导致以两者相减作为损失不具备物理含义

    即,均方误差不适用于分类任务

    那么,什么是分类任务的合理输出呢?分类任务本质上是“某种特征组合下的分类概率”,下面以一个简单案例说明,如 图2 所示。


    图2:观测数据和背后规律之间的关系
    在本案例中,医生根据肿瘤大小$x$作为肿瘤性质$y$的参考判断(判断的因素有很多,肿瘤大小只是其中之一),那么我们观测到该模型判断的结果是$x$和$y$的标签(1为恶性,0为良性)。而这个数据背后的规律是不同大小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的概率。观测数据是真实规律抽样下的结果,分类模型应该拟合这个真实规律,输出属于该分类标签的概率。

    Softmax函数

    如果模型能输出10个标签的概率,对应真实标签的概率输出尽可能接近100%,而其他标签的概率输出尽可能接近0%,且所有输出概率之和为1。这是一种更合理的假设!与此对应,真实的标签值可以转变成一个10维度的one-hot向量,在对应数字的位置上为1,其余位置为0,比如标签“6”可以转变成[0,0,0,0,0,1,0,0,0,0]。

    为了实现上述思路,需要引入Softmax函数,它可以将原始输出转变成对应标签的概率,公式如下,其中(C)是标签类别个数。

    [softmax(x_i) = frac {e^{x_i}}{sum_{j=0}^N{e^{x_j}}}, i=0, ..., C-1 ]

    从公式的形式可见,每个输出的范围均在0~1之间,且所有输出之和等于1,这是这种变换后可被解释成概率的基本前提。对应到代码上,我们需要在网络定义部分修改输出层:self.fc = Linear(input_dim=10, output_dim=1, act='softmax'),即是对全连接层的输出加一个softmax运算。

    图3 是一个三个标签的分类模型(三分类)使用的softmax输出层,从中可见原始输出的三个数字3、1、-3,经过softmax层后转变成加和为1的三个概率值0.88、0.12、0。


    图3:网络输出层改为softmax函数
    上文解释了为何让分类模型的输出拟合概率的原因,但为何偏偏用softmax函数完成这个职能? 下面以二分类问题(只输出两个标签)进行原理的探讨。

    对于二分类问题,使用两个输出接入softmax作为输出层,等价于使用单一输出接入Sigmoid函数。如 图4 所示,利用两个标签的输出概率之和为1的条件,softmax输出0.6和0.4两个标签概率,从数学上等价于输出一个标签的概率0.6。


    图4:对于二分类问题,等价于单一输出接入Sigmoid函数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层的模型为$S(w^{T}x_i)$,$S$为Sigmoid函数。模型预测为1的概率为$S(w^{T}x_i)$,模型预测为0的概率为$1-S(w^{T}x_i)$。

    图5 是肿瘤大小和肿瘤性质的数据图。从图中可发现,往往尺寸越大的肿瘤几乎全部是恶性,尺寸极小的肿瘤几乎全部是良性。只有在中间区域,肿瘤的恶性概率会从0逐渐到1(绿色区域),这种数据的分布是符合多数现实问题的规律。如果我们直接线性拟合,相当于红色的直线,会发现直线的纵轴0-1的区域会拉的很长,而我们期望拟合曲线0-1的区域与真实的分类边界区域重合。那么,观察下Sigmoid的曲线趋势可以满足我们对个问题的一切期望,它的概率变化会集中在一个边界区域,有助于模型提升边界区域的分辨率

    即,Sigmoid函数在上述情况下,有助于模型提升边界区域的分辨率


    图5:使用sigmoid拟合输出可提高分类模型对边界的分辨率
    这就类似于公共区域使用的不带有恒温装置的热水器温度阀门,如 **图6** 所示。由于人体适应的水温在34度-42度之间,我们更期望阀门的水温条件集中在这个区域,而不是在0-100度之间线性分布。

    图6:热水器水温控制
    ## 交叉熵

    在模型输出为分类标签的概率时,直接以标签和概率做比较也不够合理,人们更习惯使用交叉熵误差作为分类问题的损失衡量。

    交叉熵损失函数的设计是基于最大似然思想:最大概率得到观察结果的假设是真的。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来说,如 图7 所示。有两个外形相同的盒子,甲盒中有99个白球,1个黑球;乙盒中有99个黑球,1个白球。一次试验取出了一个黑球,请问这个球应该是从哪个盒子中取出的?


    图7:体会最大似然的思想
    相信大家简单思考后均会得出更可能是从乙盒中取出的,因为从乙盒中取出一个黑球的概率更高$(P(D|h))$,所以观察到一个黑球更可能是从乙盒中取出的$(P(h|D))$。$D$是观测的数据,即黑球白球;$h$是模型,即甲盒乙盒。这就是贝叶斯公式所表达的思想:

    [P(h|D) ∝ P(h) cdot P(D|h) ]

    依据贝叶斯公式,某二分类模型“生成”(n)个训练样本的概率:

    [P(x_1)cdot S(w^{T}x_1)cdot P(x_2)cdot(1-S(w^{T}x_2))cdot … cdot P(x_n)cdot S(w^{T}x_n) ]


    说明:

    对于二分类问题,模型为(S(w^{T}x_i))(S)为Sigmoid函数。当(y_i)=1,概率为(S(w^{T}x_i));当(y_i)=0,概率为(1-S(w^{T}x_i))


    经过公式推导,使得上述概率最大等价于最小化交叉熵,得到交叉熵的损失函数。交叉熵的公式如下:

    [L = -[sum_{k=1}^{n} t_klog y_k +(1- t_k)log(1-y_k)] ]

    其中,(log)表示以(e)为底数的自然对数。(y_k)代表模型输出,(t_k)代表各个标签。(t_k)中只有正确解的标签为1,其余均为0(one-hot表示)。

    因此,交叉熵只计算对应着“正确解”标签的输出的自然对数。比如,假设正确标签的索引是“2”,与之对应的神经网络的输出是0.6,则交叉熵误差是(−log 0.6 = 0.51);若“2”对应的输出是0.1,则交叉熵误差为(−log 0.1 = 2.30)。由此可见,交叉熵误差的值是由正确标签所对应的输出结果决定的。

    自然对数的函数曲线可由如下代码实现。


    图8:自然对数曲线
    如自然对数的图形所示,当$x$等于1时,$y$为0;随着$x$向0靠近,$y$逐渐变小。因此,正确解标签对应的输出越大,交叉熵的值越接近0;当输出为1时,交叉熵误差为0。反之,如果正确解标签对应的输出越小,则交叉熵的值越大。

    交叉熵的代码实现

    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仅改动三行代码,就可以将在现有模型的损失函数替换成交叉熵(cross_entropy)。

    • 在读取数据部分,将标签的类型设置成int,体现它是一个标签而不是实数值(飞桨框架默认将标签处理成int64)。

      在数据处理部分,需要修改标签变量Label的格式,代码如下所示。
      - 从:label = np.reshape(labels[i], [1]).astype('float32')
      - 到:label = np.reshape(labels[i], [1]).astype('int64')
      
    • 在网络定义部分,将输出层改成“输出十个标签的概率”的模式。

      在网络定义部分,需要修改输出层结构,代码如下所示。
      - 从:self.fc = Linear(input_dim=980, output_dim=1, act=None)
      - 到:self.fc = Linear(input_dim=980, output_dim=10, act='softmax')
      
    • 在训练过程部分,将损失函数从均方误差换成交叉熵。

      修改计算损失的函数,从均方误差(常用于回归问题)到交叉熵误差(常用于分类问题),代码如下所示。
      - 从:loss = fluid.layers.square_error_cost(predict, label)
      - 到:loss = fluid.layers.cross_entropy(predict, label)
      

    代码实现

    1.数据读取:

    #修改标签数据的格式,从float32到int64
    import os
    import random
    import paddle
    import paddle.fluid as fluid
    from paddle.fluid.dygraph.nn import Conv2D, Pool2D, Linear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gzip
    import json
    
    # 定义数据集读取器
    def load_data(mode='train'):
    
        # 数据文件
        datafile = './work/mnist.json.gz'
        print('loading mnist dataset from {} ......'.format(datafile))
        data = json.load(gzip.open(datafile))
        train_set, val_set, eval_set = data
    
        # 数据集相关参数,图片高度IMG_ROWS, 图片宽度IMG_COLS
        IMG_ROWS = 28
        IMG_COLS = 28
    
        if mode == 'train':
            imgs = train_set[0]
            labels = train_set[1]
        elif mode == 'valid':
            imgs = val_set[0]
            labels = val_set[1]
        elif mode == 'eval':
            imgs = eval_set[0]
            labels = eval_set[1]
    
        imgs_length = len(imgs)
    
        assert len(imgs) == len(labels), 
              "length of train_img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rain_labels({})".format(
                      len(imgs), len(labels))
    
        index_list = list(range(imgs_length))
    
        # 读入数据时用到的batchsize
        BATCHSIZE = 100
    
        # 定义数据生成器
        def data_generator():
            if mode == 'train':
                random.shuffle(index_list)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for i in index_list:
                img = np.reshape(imgs[i], [1, IMG_ROWS, IMG_COLS]).astype('float32')
                #---------------------------------------------------------------
                # 将标签类型数据设置为int
                label = np.reshape(labels[i], [1]).astype('int64')
                #---------------------------------------------------------------
                imgs_list.append(img) 
                labels_list.append(label)
                if len(imgs_list) == BATCHSIZE: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 如果剩余数据的数目小于BATCHSIZE,
            # 则剩余数据一起构成一个大小为len(imgs_list)的mini-batch
            if len(imgs_list) > 0: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return data_generator
    

    2.网络结构

    # 定义模型结构
    class MNIST(fluid.dygraph.Layer):
         def __init__(self):
             super(MNIST, self).__init__()
             
             # 定义一个卷积层,使用relu激活函数
             self.conv1 = Conv2D(num_channels=1, num_filters=20, filter_size=5, stride=1, padding=2, act='relu')
             # 定义一个池化层,池化核为2,步长为2,使用最大池化方式
             self.pool1 = Pool2D(pool_size=2, pool_stride=2, pool_type='max')
             # 定义一个卷积层,使用relu激活函数
             self.conv2 = Conv2D(num_channels=20, num_filters=20, filter_size=5, stride=1, padding=2, act='relu')
             # 定义一个池化层,池化核为2,步长为2,使用最大池化方式
             self.pool2 = Pool2D(pool_size=2, pool_stride=2, pool_type='max')
             #---------------------------------------------------------------   
             # 定义一个全连接层,输出节点数为10 
             # softmax函数输出某样本属于不同类别(标签)的概率
             self.fc = Linear(input_dim=980, output_dim=10, act='softmax')
             #---------------------------------------------------------------
        # 定义网络的前向计算过程
         def forward(self, inputs):
             x = self.conv1(inputs)
             x = self.pool1(x)
             x = self.conv2(x)
             x = self.pool2(x)
             x = fluid.layers.reshape(x, [x.shape[0], 980])
             x = self.fc(x)
             return x
    

    3.训练配置

    #仅修改计算损失的函数,从均方误差(常用于回归问题)到交叉熵误差(常用于分类问题)
    with fluid.dygraph.guard():
        model = MNIST()
        model.train()
        #调用加载数据的函数
        train_loader = load_data('train')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20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准备数据,变得更加简洁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前向计算的过程
                predict = model(image)
                
                #计算损失,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取一个批次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loss = fluid.layers.cross_entropy(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每训练了200批次的数据,打印下当前Loss的情况
                if batch_id % 2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后向传播,更新参数的过程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保存模型参数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训练输出:

    ...
    ...
    epoch: 16, batch: 0, loss is: [0.04718658]
    epoch: 16, batch: 200, loss is: [0.05045929]
    epoch: 16, batch: 400, loss is: [0.03693192]
    epoch: 17, batch: 0, loss is: [0.08631954]
    epoch: 17, batch: 200, loss is: [0.01391332]
    epoch: 17, batch: 400, loss is: [0.06397887]
    epoch: 18, batch: 0, loss is: [0.03962973]
    epoch: 18, batch: 200, loss is: [0.01085799]
    epoch: 18, batch: 400, loss is: [0.05781446]
    epoch: 19, batch: 0, loss is: [0.06044349]
    epoch: 19, batch: 200, loss is: [0.01827444]
    epoch: 19, batch: 400, loss is: [0.05743753]
    

    虽然上述训练过程的损失明显比使用均方误差算法要小,但因为损失函数量纲的变化,我们无法从比较两个不同的Loss得出谁更加优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回归到问题的本质,谁的分类准确率更高来判断。在后面介绍完计算准确率和作图的内容后,读者可以自行测试采用不同损失函数下,模型准确率的高低。

    至此,大家阅读论文中常见的一些分类任务模型图就清晰明了,如全连接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在模型的最后阶段,都是使用Softmax进行处理。


    图8:常见的分类任务模型图
    由于我们修改了模型的输出格式,因此使用模型做预测时的代码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从模型输出10个标签的概率中选择最大的,将其标签编号输出。

    4.模型预测

    封装评估模型函数

    # 封装评估模型函数
    def eval_model(model_class, model_file, data):
        # 计算准确率
        def calculate_ACC(pres, labels):
            assert pres.shape == labels.shape,'pres.shape:{} != labels.shape:{} is required when calculat ACC'.format(pres.shape, labels.shape)
            count = 0
            for i in pres.astype('int32') == labels:
                if i:
                    count += 1
            acc = count / len(labels)
            return acc
    
        # 定义飞浆动态图工作环境
        imgs, labels = data
        with fluid.dygraph.guard():
            model = model_class()
            model_dict, _ = fluid.load_dygraph(model_file)
            # 加载模型参数
            model.load_dict(model_dict)
            # 设置模型工作模式,灌入测试数据
            model.eval()
            results = model(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gs))
            # 对于softmax输出单独处理
            results = np.argmax(results.numpy(), axis = 1).reshape(-1,1)
            # print('predict results shape:{}'.format(results.numpy().shape))
            model_acc = calculate_ACC(results, labels)
            # print('Acc of model is:{}%'.format(model_acc*100))
            return model_acc
    
    

    预测配置

    eval_loader = load_data('eval')
    acc_list = []
    for id, data in enumerate(eval_loader()):
        acc = eval_model(MNIST, 'mnist', data) * 100
        print('id:{},acc:{}'.format(id, acc))
        # print('eval images shape is:{}
    eval labels shape is:{}'.format(data[0].shape, data[1].shape))
        acc_list.append(acc)
    # 计算训练20个epoch后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print('Acc of model is:{}%'.format(np.mean(acc_list)))
    

    输出:

    ...
    ...
    id:79,acc:99.0
    id:80,acc:99.0
    id:81,acc:100.0
    id:82,acc:100.0
    id:83,acc:99.0
    id:84,acc:99.0
    id:85,acc:100.0
    id:86,acc:100.0
    id:87,acc:100.0
    id:88,acc:100.0
    id:89,acc:100.0
    id:90,acc:97.0
    id:91,acc:100.0
    id:92,acc:100.0
    id:93,acc:100.0
    id:94,acc:100.0
    id:95,acc:99.0
    id:96,acc:94.0
    id:97,acc:97.0
    id:98,acc:94.0
    id:99,acc:99.0
    Acc of model is:98.36%
    

    5.结论

    比较上一节使用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的模型(准确率36.7%),明显可知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的模型准确率更高,准确率为98.4%

  • 相关阅读:
    活动安排
    中国剩余定理
    欧拉回路
    单词游戏
    Ant Trip
    John's Trip
    太鼓达人
    相框
    原始生物
    Blockad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iiigwang/p/1383854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