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合格父母的五个条件


    作为父母亲,除了养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一起阅读

      你会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看书吗?是否有意识地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终生受益。

      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我认为倒不如多花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潜移默化。一个日夜打麻将的母亲,她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在麻将声中的学习,难有效果的。

      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吧! 

      你会订一种以上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吗?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真的,玩具很快就会过去,而给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识。一家人,共同看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订阅报刊,是让自己的孩子的知识跟着年龄一起增多,快到书报的订季了,还不动手?

      二、培养心胸

      你会培养孩子关心天下的广阔胸怀吗?你会买一个地球仪、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放在家里吗?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你会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吗?新闻报道有喜有悲,地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让孩子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战火纷飞下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让孩子知道日本、美国、英国的富裕,他们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识,若自己没有知识,也是落后的,让孩子明白应该勤奋学习知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在不出门就可以“行”万里路,天天播放新闻,孩子就“阅”尽天下了。

      三、学做家务

      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会?我知道很多家长一是担心孩子下厨的安全问题;二是觉得孩子做不好,碍手碍脚的;三是认为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够了。但是我们会老的呀,孩子将来也会有家庭的。不是常听说有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而退学的吗?我有一个朋友,生活方面什么都不会,大学毕业后宁愿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围吃“老奶”,上个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国进修都不敢去。真无法想象,将来他的父母老了他怎样生活。我们无法教育孩子将来一定挣大钱,但我们现在就一定可以教会孩子家务,今晚就请他煎个荷包蛋吧! 

      四、共同聊天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对朋友的话反而听得进。其实,不是父母爱孩子不多,照顾不周的原因,而是与孩子缺乏交流的缘故。大人总觉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么细,那么孤独,尤其是独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内心更加孤独。我在任教的班级中调查,班中守纪律、品德好、学习优秀的学生,说他们的父母经常会在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跟他们说工作的事情,让他们说说学校里的事情,说一会儿,道声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与孩子加强沟通,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接受,反之,则不接受,今晚就开始吧!

      五、多做少说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贾、文人学士,用自己的丰功伟绩、家财万贯来做孩子的榜样。但可以做一个善良、有爱心、负责任、勤奋踏实的人。不必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见了,他将来就会有样学样,反之亦然。路边的玻璃,你弯腰捡去垃圾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是“善举”,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或许你的工作不是很高尚,但你兢兢业业去做了,你就给了孩子“认真”的品格,带着“认真”品格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是优秀的。父母教儿几乎是无法说,只有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因此,惟有多做。

      整个世界就如橄榄核,大智大愚就如核尖,凡夫俗子如核的中间居多。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如果孩子将来幸福、快乐,自食其力,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就是合格的家长了。

      延伸阅读:教您,如何做一个好家长?

      故事一:别唠叨个没完

      小茹妈对小茹要求很严。

      “看看你,怎么说也不听,怎么说也没用。”早上,小茹妈要送她去幼儿园,边拖着小茹穿衣服,边批评教育了起来,“天天晚上都和你说,要早睡早起,你偏不听,非要看什么动画片;天天早上都要叫你起床,让你快一点,你就是不听……”

      小茹妈说得没错,她的确每天都要这样教育小茹。

      小茹今年4岁半,小茹妈的教育,从小茹刚刚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开始了,至今已经一年半了。

      小茹妈心里真是有点烦了。想想吧,孩子上幼儿园一年半,她就每天重复两遍相同的话,能不烦么。可是,最伟大的就是父母的爱,烦虽然烦,但为了孩子好,还是要继续说下去。

      小茹妈还记得第一次这样说的时候,那是在小茹进了幼儿园,刚刚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之后一个早上。那天早上,小茹妈着急上班,就叫小茹快点起床。小茹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小茹妈急坏了,一把把小茹拉起来,把衣服套到她身上。

      小茹还是赖着往床上躺,小茹妈一急,就把巴掌打到了小茹的屁股上:“你这孩子,怎么说都没用吗?快,妈妈上班要迟到了!”

      小茹一下子惊醒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不过,小茹虽然又痛又委屈,却比较配合地穿好了衣服。小茹妈感到,教育孩子,有时的确需要点暴力。拉着小茹的手向幼儿园走去的时候,不由得微笑了起来。秋天的阳光照在小茹妈的脸上,她觉得这样的心情还算不错。然而,她的这种好心情并没有保持多久。晚上,吃过晚饭,小茹要看动画片的影碟。小茹妈当然不同意,可是挡不住小茹又哭又闹,只好放影碟给她看,看到一半,时间太晚了,小茹妈坚决不让小茹看下去了,逼她上床睡觉。小茹带着泪躺到了床上。对于孩子来说,夜深了,可对于成人来说,这个时间是睡不着的,小茹妈找出一张新的影碟,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

      结果,第二天,小茹妈又不得不重复催小茹起床的那番话。

      这一说,就成了习惯,一直说到了今天,相信,以后也要继续说下去。

      如果说,小茹根本不听自己的话,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小茹妈还能忍受下去的话,那么,小茹对她的不尊重,则让小茹妈感到心里十分难受。

      有一次,小茹妈带着小茹去逛街,过马路的时候,小茹妈等不及人行横道的绿灯亮起,趁着车少,拉着小茹直冲了过去。交通协管员冲过来制止她,她不由得急了,和交通协管员争执起来:“那么多人,你为什么偏要管我?”

      小茹拉了拉妈妈的手:“妈,别说了。”

      可是,小茹妈正在气头上,哪里还管那么多,冲交通协管员发了通火,最后,只好还是退回到路边。这件事之后,小茹好长时间都不理小茹妈,什么话都不说,闷着头回到了家。

      小茹妈觉得,孩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论怎么说,她都不听,听了也不改,改了也不做,做也做不好;二是她好像根本不尊重自己的妈妈,还有些轻视的意思。

      解析:家长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就是无法教育好,说破了嘴皮子也没什么效果。其实这并不奇怪,心理学上早有解释:当大脑接受到载有最新信息的语言时,对脑细胞的刺激最大,如果这种最新信息反复重复,印象就会减弱,如果重复多了,就会令大脑关闭对此信息的接受,拒绝进入记忆层。家长们总是说,自己反反复复地教育孩子,却收不到什么效果,其原因恰恰在于此。那么,是不是由于家长的唠叨,孩子的某一方面就无法得到相关的教育了呢?其实不然。孩子是以模仿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只有如此,才能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平时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所以,遇到家长言行不符的情况,往往会直率地指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知错而能改,只有如此,家长才不会失去身为家长的威严,而且,在家长的身教之下,孩子也会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故事二:别看不起孩子

      “你快把那个瓶子放下!”佳佳爸冲正踮着脚尖,取桌上那个花瓶的佳佳说,“让我来,让我来。”

      佳佳只好把手里的花瓶放了下来。

      那个花瓶里,放着一些玻璃珠,是佳佳最喜欢的玩具。虽然是佳佳最喜欢的玩具,不过,佳佳可不能随意去玩这些东西,爸爸他们看得可紧了。原因只有一个,玻璃珠是有危险的,如果不小心吞到肚子里……今天是因为爸爸在家里,佳佳才想取这些玻璃珠玩。

      佳佳把玻璃珠从花瓶里倒出来,在地上玩了一阵,动画片的时间到了,佳佳就想把玻璃珠收回花瓶,一颗,两颗……玻璃珠掉进花瓶的声音非常清脆。妈妈吓了一跳,生怕佳佳把花瓶弄碎,连忙冲过去:“我来,我来吧。”

      佳佳当然乐于别人帮忙,动画片开始了呢,他的注意力早就转到了电视屏幕上。

      转眼,佳佳上了幼儿园大班。在幼儿园里,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自己叠被子,佳佳是幼儿园里表现最好的孩子,他的被子总是叠得又快又整齐。然而,在家里可就不同了,佳佳的被子,是由妈妈来帮他叠的。因为妈妈认为,佳佳做得又慢,又做不好。

      “佳佳,你呀,你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呢?”佳佳妈妈边帮他收拾房间边说,“爸爸妈妈又不可能和你过一辈子,你总要学会独立的呀。”

      佳佳吃着零食,看着电视里的动画片,好像根本没听到妈妈的话。

      佳佳妈有时会和自己的朋友们聊天。他们聚在一起,经常会谈起自己的孩子。佳佳妈夸佳佳聪明伶俐,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不过,讲到生活自理能力时,佳佳妈却换了种说法:“我家佳佳什么都好,就是胆小,做什么事都怕这怕那,而且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想啊,以后他上大学了,自己生活了,该怎么办呢?”

      佳佳在自己房间里玩,也不知他是否听到了妈妈的话,也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解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就有着这样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做做,什么都想去试一试。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发展的一种体现。家长出于孩子安全问题等因素的考虑,每当孩子做那些似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就急于伸手帮忙,扼杀了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机会。可是,事后,家长却又好像瞧不起孩子似的,抱怨孩子没有胆识,什么都做不好,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独立。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人感到矛盾的地方:想让孩子独立,却不给孩子独立做事情的机会,事后却又抱怨孩子无独立性,什么都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尝试着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去体验这一过程中的成功、失败、悲伤或者是喜悦。在孩子做事时,可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注意哪方面的安全,或者是建议他如何去做。不过,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用商量或请求的语言,不可用命令的方式。

      故事三:允许他犯错误

      对于小远犯错误,小远爸爸觉得实在是深恶痛绝。

      那天,小远让爸爸带他去公园玩。小远爸下楼前,特意叮嘱小远,钥匙由小远带着,千万不要忘在家里。

      小远答应得好好的,小远爸爸还是不放心,在关上门前,还特意让小远把口袋里的钥匙拿出来,确定是家里大门的钥匙,而不是洗手间门的钥匙,才放心地关上了门。到了楼下,发现飘起了小雨,小远爸爸让小远去楼上取伞。取了伞下来,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去公园玩了一圈。晚上回来,发现钥匙不见了。小远妈又出差,没办法,小远爸只好找来锁匠开锁。进了房门才发现,钥匙竟然在鞋架上——原来,小远取伞时,把钥匙落在了房间里。结果不但要花钱开门,第二天,还要再重新花钱配锁。

      还有一次,明明是小远因为想试试玻璃硬还是玻璃瓶硬,用玻璃瓶把窗玻璃打碎了,他却撒谎说是家里的小猫把玻璃打烂了,根本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爸爸故意考验他:“小猫是用什么把窗子打烂的?”“玻……”小远看着窗子前的玻璃瓶,“玻璃瓶。”小远爸感到好笑:“那么,小猫是怎么把玻璃瓶摔到窗子上的?”小远按照自己的方法,抓起玻璃瓶示范了一下。

      “可是,”爸爸严肃了起来,“咱们家里根本就没有小猫。”

      小远目瞪口呆地愣住了。是啊,家里本来就没有小猫,小猫怎么会把窗子打烂呢?

      “是我打烂的。”小远只好低下头来承认。

      小远爸爸趁热打铁,给小远上了一课: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不能因为不认真而犯下错误,因失误而误了事,就得不偿失;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像华盛顿一样,砍了樱桃树就要承认……

      这一篇长篇大论下来,小远几乎都要睡着了。、

      相比较而言,小远妈妈就不会像爸爸这么唠叨。一般情况下,只要小远犯了错误,小远妈就会立即训他一通,而且,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训斥小远。小远妈深信这样一句话:“当面教子”—在别人面前训斥、教育孩子,让他知耻而后勇。

      不过,小远并不喜欢妈妈的这种方式,犯了错误,他往往会先去找爸爸,觉得虽然爸爸说的他都不懂,但是,至少自己心里会好过一些。

      解析:每个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对其的教育方法也可相应地分成两种类型:孩子如果犯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是由于好奇和求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就没必要深究,只要让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错的后果就行了;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例如偷窃、撒谎等,家长就一定要让他知道,那是不允许的,无论是法律还是家长,还是孩子周围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行为以包容的心来对待。不过,无论孩子犯的是哪一种类型的错误,家长都要持平和心态,不要要求孩子应当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讲清道理,孩子自然会有选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千万要记住:无论多大的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也会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家长不可以当众训斥、教育他,而是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进他的心灵。

      故事四:良好期待效应

      王玉延的儿子小宝刚刚5岁,正是爱玩爱闹的年龄。然而,别人见到小宝的时候,都认为他可能有10岁了。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宝的身高,而是因为小宝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沉静。

      玉玉延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小宝的那些获奖证书和那些奖牌、奖杯。

      王玉延对培养孩子,下了番功夫。从小宝还没出生时起,他就研究各类开发智力的玩具、学习用具。小宝出生后,王玉延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就学习音乐,如今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名音乐大师了。这则报道对王玉延的震动很大。玉玉延当兵时,就被部队的文艺队招去做了名文艺兵,虽然不能说各种乐器都精通,可也正经会几种乐器。例如笛子、二胡之类的。他相信,小宝身上,一定会有他的遗传细胞,一定能够像自己所看到的那篇报道中的孩子一样,只要培养得当,肯定也能成为音乐大师。

      所以,小宝刚懂事时,王玉延就为他报了一个钢琴班。

      原来,王玉延是想让他学吹笛子或者拉二胡的,可是,细看当今世界上,哪有笛子大师啊。从3岁开始,小宝就坐到了那张琴椅上。刚开始的时候,小宝还挺感兴趣,然而,随着王玉延不断地为他加练琴的时间,小宝越来越不喜欢弹琴了,总是想方设法地想逃开。

      “你这孩子,”王玉延气坏了,“去下洗手间用去那么长时间——你这个样子,白花那些学琴的学费了!”

      “可是,爸爸,我不喜欢练琴。”小宝壮着胆子说。

      “什么?!”王玉延气坏了,“快过来练琴,再这么说,我就打你!以后,你一定要成为音乐大师,知道吗?!”

      小宝只好又坐了下来。

      王玉延这么说是有自己的依据的。小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奥运跳水冠军熊倪,小时候不愿练跳水,就把自己的泳裤,用自来水沾湿,然后回家说已练过跳水了。结果,熊倪的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押着他去了跳水队。总结出的道理,就是,家庭教育中,有时需要一点强制。

      “孩子当然需要快乐,”王玉延说,“但快乐是无法保证孩子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

      王玉延所说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然而,看着小宝失落的眼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难过。

      解析: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这样的心愿,却只能靠孩子来完成,这不能不令孩子们身上的压力倍增。如果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就像熊倪一样。可是,如果孩子并不具备学习的资质,也没有学习的乐趣,家长的这种专长训练和这种苛求,就会成为另一种压力。家长见自己对孩子的某种期望,似乎并不能达成,时间长了,心里就会感到一种无法掩饰的失落和失望,并变成一种急迫,经常埋怨孩子,这又为孩子加上了一层压力。种种压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会变得呆板木讷,失去了童真的孩子,那已不能称之为孩子了。那么,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积极、恰当的期待,才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让孩子可以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与此同时,要做一个好家长,还要注意交流中的问题:在谈话中,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比如问:“是不是跟同学学的?”这极易造成暗示,使其失去自主判断的可能。对孩子在谈话中显示出来的焦虑、哭泣等情绪反应,家长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这会使他觉得你缺乏主见,同时,孩子也会因此用“撒野”来威胁家长。适当的表现是沉着而不慌乱。谈话时,孩子经常会讲一些家长始料不及、大为惊讶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而应抱着“此事并不奇怪”的态度,否则,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会随之下降。

    from:http://qianlongjiankang.blog.sohu.com/141396368.html

  • 相关阅读:
    系统知识点
    JS 字符串编码函数(解决URL特殊字符传递问题):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区别详解
    C# 对文本文件的读写
    ASP.NET Cookie
    ASP.NET MVC之文件下载
    Dictionary、KeyValuePair、Hashtable的比较和使用
    如何引用 System.Runtime.Serialization.Json
    Javascript限制多行文本输入框的字符数
    Javascript中创建字符串的new语法和literal语法
    个人介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ndyGe/p/163968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