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技术博客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0春软工实践|W班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作业的要求
    这个作业的目标 复盘&展望
    作业正文 作业正文
    其他参考文献

    一、回望

    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1.个人编码能力

    这次的软工实践锻炼,大大加强了我的编码能力,加强了我对于Java语言的理解,通过前几次作业我还复习了Java的基础输入输出,并且通过几次的锻炼,学会了单元测试

    2.团队配合能力

    本次实践有结对任务和小组任务,都是非常考验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配合,通过这几次的任务,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和队友交流,如何更好地明白队友的想法,积极主动响应队友的配合。

    3.对于未来的期望

    我的打算是继续学习,考上研究生,通过这次实践,能够为我在成为研究生的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4.不足

    不足之处在于,这次的软工实践我学习了SSM的后端框架,但是由于实现的内容不算特别复杂,没有深入学习SSM的其他内容,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学习,不断深入,彻底掌握SSM框架。

    你在第一次作业的个人简历中制定的这门课程结束后,你预期你将增长的能力、技术、技能;和你针对你的目标绘制的学习路线图。对比当前你的所学所得,你达到了当时的预期值吗?

    我在第一次作业的个人简历中,我预期的是精通spring springMVC,熟练掌握Struts2和Hibernate,以上几个框架我都涉略了一些,毕竟SSM框架包含了SpringMVC Spring,Mybatis又和Hibernate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认为我在预期的方向上是有增长能力的,只是可能没达到预期值
    而对于Java语言高级阶段对于多线程和网络编程的学习还有sql的深入,我认为我没有在本次实践中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这方面没有达到当时的预期值。

    请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一共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作业 代码行数
    寒假作业(2/2)—— 疫情统计 1400
    结对第二次作业——某次疫情统计可视化的实现 1720
    alpha冲刺 405
    beta冲刺 325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作业 时间(H)
    软件工程实践 - 寒假作业(1/2) 3
    软件工程实践 - 寒假作业(2/2)—— 疫情统计 21
    结对第一次—某次疫情统计可视化(原型设计) 17
    团队作业第一次——种子队伍选拔和团队展示 2
    结对第二次作业——某次疫情统计可视化的实现 28
    团队作业第二次—团队Github实战训练 7
    团队作业第三次—项目需求分析 4
    团队作业第四次—项目系统设计与数据库设计 6
    个人作业——软件评测 5
    团队作业第五次——站立式会议+alpha冲刺 24
    团队作业第六次——beta冲刺+事后诸葛亮 16
    个人作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技术博客 3

    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我认为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结对第二次作业——某次疫情统计可视化的实现,这次结对作业,首先我和我的队友第一次接触爬虫和Echarts,在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地图可视化,我们用一周的时间从会都了解,到能够自己使用,再到后来看见我们自己完成的地图,就感觉很有成就感,并且还学习了很多之前没听过的东西。也更加加深了我和队友的配合能力

    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粗略估计,打底有100+小时,每周平均10小时

    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及工具:

    原型设计:Axure RP9
    思维导图:XMind
    UML:StarUML
    MarkDown:Hbuilder X
    代码:IDEA,Github

    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新语言:Markdown
    平台:博客园,腾讯文档,Github

    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Github的push和pull,Java的单元测试

    工程能力的提升:

    单元测试能力
    编码能力
    代码规范能力
    编辑文档能力

    团队合作上的提升:

    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配合能力

    其他方面的提升:

    Markdown编辑能力
    Word文档规范能力
    抗压能力

    二、团队总结

    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你在团队中担任了什么角色?你是否完成了该角色的任务?现在你觉得你适合该角色吗?

    我担任的是后端相关功能的开发,完成了该角色所应该做的任务,我认为我还是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因为我能够很好的配合前端提供的数据接口

    1、 如果你是组员,你觉得你的组长分工安排是否合理?你对组长的选举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我组的组长分工安排非常合理,能够劳逸结合,合理照顾队员的时间分配。我对组长的选举意见是:应该让人自荐,如果没人自荐就小组内推荐。

    2、 你这学期经历过换组吗?你对换组有哪些看法?谈谈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这学期我没经历过换组,我认为换组有利有弊,好处是:换组的人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取其精华,齐其糟粕,有利于两个小组之间技术的交流,坏处就是:换组的人可能要接触不同的项目,所需要吸收的内容过多,导致该换组人员比较累

    3、 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之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萌芽阶段:大家刚聚成一个小团队的时候,先是互相认识了一番,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技术方向,虽然一开始冲突有点多,但是我们都非常听从组长的安排,组长给予我们的任务时间也非常的充足。
    磨合阶段:第一次团队配合任务是Github实训,那次任务我们纠结了一早上的Github使用方法,经过各种争论,讨论,我们才定下来如何push和pull,到了下午就开始了分工实现,最后commit到一个分支,完成了队伍的磨合
    规范阶段:后来真正的项目,我们通过使用阿里的代码规范手册统一代码规范,其他的文档形式由组长进行统一规范。
    创造阶段:该阶段就是完善了我们组的作品,完善了大部分基础功能,能够被他人所使用。

    三、人月神话

    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以下要求你们的团队达到了哪几个?

    首先,我认为做的产品应该是生活中大部分用户所需要的东西,能够方便用户日常办公或者生活的产品。所以,我们小组的作品是能够方便用户对于团队或者群体的管理,而制作的发布计划或者发布任务的网页。对于该软件,我们团队小组有计划维护,有计划实现更多的扩展内容,有合理的改善软件的工作时间,有明确的目的,能够让我们的Done网页走的更长远,定期维护是比较关键的内容,我们通过组长的任务分配,将这些内容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当前我们组的软件已经挂载到服务器上了,后续通过QQ群组组长的通知,完成对该项目的维护。

    写下属于你自己的人月神话

    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文字部分字数要求在100字以上,可以使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图文结合、视频)..

    团队项目中,我认为分工配合和跟队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次的实践,锻炼了我的团队配合能力,前后端的配合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前后端没配合好,后续的接口还得再继续修改,搞得非常麻烦,所以应该再项目开始前先交流好,沟通好,在团队人员心中画下蓝图,这是我认为团队任务中的重要部分。

    四、建议

    对下一届同学的建议

    我的建议是:不要畏惧,虽然一开始没接触过团队项目,觉得任务量很大,一开始就畏惧了,后面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想规避,只有接纳,接受才能让你的技术还有团队配合能力得到质变,得到巨大的提升。

    对课程和助教的建议

    助教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至始至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和提示,十分感谢主教的陪伴和教导,对于助教我没什么建议,因为太过于完美了。对于课程的建议就是:每一次的作业时间可以在多一些,因为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发现,由于是很多门课都在同时进行,所以作业非常多,要是该课程的作业能够再多一点时间,我想同学们对时间的分配也不会那么急,能够更加规划。

    对自己的建议

    这次的课程让我懂得了珍惜时间,Go Big or Go home,要么就做到精致,要么就不要做。这对于我未来的考研路程有十分巨大的帮助。希望我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时间管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五、个人技术总结

    个人技术博客

  • 相关阅读:
    AFNetworking 使用
    AFNetWork 请求https
    Label加下滑线
    iOS 学习资料
    调用系统的打电话,发短信,邮件,蓝牙
    NSObject
    本地消息和消息推送
    AFNNetworking 中json格式不标准的解决办法
    UitableView 动态高度的优化 提高寻星效率
    cell 高度的计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n1ess/p/1313227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