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来源:长清图书馆
阅读用时:2017-10-27至2017-12-22共56天,这段时间还在走校招,一心情不好了就来看这本书。
正文:
非暴力沟通,作者的祖父是圣雄甘地。书里面的确说了很实用的方法但不一定适合目前的环境,慢慢展开。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是作者强调的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而之后的内容全部按此思路展开,逐一解释步骤要点及这样做的理由。观察是了解对方当前的情绪状态等情况,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对方的感受,之后说出他的感受,根据对方的反馈持续引导其诉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你需要做的就是倾听,不需要评价和标签。之后是说出你的感受,没错,就是需要彼此相互了解。之后是引导其诉说需求,因为倾诉了那么多,肯定对他自己想要什么有个基本的判断,需要持续引导其说出具体需求,你可以猜,但一定是他自己说出来。同时也需要明确表达你需要对方做什么这种具体需求。这时一般都明白彼此需要为对方做一些什么了,这就是解决方案了。如果觉得对做什么还是不清楚,那就需要彼此提出请求,具体的请求。
重点解决需求问题,这是本书作者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然,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其明确了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交流主体双方的需求,而不是对人、群体及事情进行定性。我们应该关注彼此的感受与需要。
也就是推心置腹或者平时说的换位思考,还有很多情商类文章所说的替他人着想。没有判断和明确的性质问题的干预,剩下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事情的解决方案了。其实不打标签、不定性,这样的思维能够减少个人主见对提出解决方案的偏见性影响。
人性本恶,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慢慢地,我更加坚信这一观点。还有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身边发生的事情都在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抽象需求本身就难以操作,具体期待。这个观点是说,我们应该在考虑对方具体需求时同时对其抽象需求进行预估,这样一来,我们能够大体估计对方的意图,从而能够提前应对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更长远的预估,那我们提出解决方案时有可能会越过当前具体需求,一步到位满足其终极需求,就省好多事了。
建设性请求,关键就是这个建设性了。平时可能领导开会也会说提一些建设性意见,这代表这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提出实际有效的建议,这有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建设性请求就是让你提出你当前需要得到满足的具体需求,就是你具体想要别人做什么。不要给出条条框框和一些含糊的概念或者想法,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意图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这时候应该会想到“女人的心思你不要猜” ,的确,不要猜,直接拿到需求最好了,快速解决问题,【可能是攻城狮的职业病吧,因为这样一来加速了事情的进展,省略很多过程,一同省略的还有那些浪漫啊,形式啊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明确谈话目的,这一点就有意思了。其实就是需要一个隐形的主持人来保证谈话的有效性,不然……你也知道的,坐在这里嗑瓜子聊天的话——能从目前国际经济走势聊到最近哪家外卖更划算。
“我选择做……那是因为……”这是在用说服的方式,告诉自己当前行为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实现逻辑的利益转化——这样做我能得到……有了利益驱使,而且一旦意识到利大于弊,一般都会无理由去做这件事了,当然肯定会考虑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一系列弊端,这样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益的优先级,这样就能实现驱动效果——与他人无关。
尚未满足的需要,这个就是需要重点输出描述的信息,
不要定性,应该考虑需求,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再来一遍。
批评与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有攻击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好为人师、喜欢说教的人身上,正如《士兵突击》中吴哲在A大队答辩时说的,因为他们过于自信,所以更偏向于相信自己的嘴,而不是耳朵。网上还有句话:人用一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去学会闭嘴,然后学会倾听与理解。其实人们善于诡辩的根基在于其个人利益,如果没有利益,那人都可能一个字都不会说。
非暴力表达愤怒:
1-倾听他人,解放对方情绪,探求需求。
是的,没有错,就是让你先放下自己,首先了解对方,搞清楚TA的想法和需求,中间一步是解决情绪对立问题,这一点需要达成“和平解放”的共识,彼此信任。
2-给自己时间考虑需求与情绪,之后再表达。
这时候需要考虑自己,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想怎样,用对自己有效的方式发泄自身情绪,务必解决好情绪问题,不然会有偏见参与到解决方案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需要评价对方及其行为,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1-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2-认识不到:我们能够不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需求,
3-确信自己有权惩罚伤害他人,认为是罪有应得,
强制力实施过程:
1-意识到错误。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高的辩论水平,为了利益都会变得善于诡辩,能否辩论成功和你是否有理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2-懊悔。没有错,其实就是加深思想上的认识,提高觉悟。只是口头上说“我错了”,无异于隔靴搔痒。
3-改变行为。终极目标,在对方加深对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共同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并达成共识,必须,
表达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追根究底。过分追究没有用,而且偏离了我们想要迅速解决问题的初衷,当然全面了解事情详情是必要的。
可能你也发现了,因为作者的果歪背景,所以提出的策略比较符合歪果仁的三观,对于我萌可能不是很适用,接下来谈谈我想到的作者观点和策略与国人处事相不一致的地方:
1-普遍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样代表懦弱;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思,甚至表情,
2-与中庸含蓄的理论不太一致,
3-偏爱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心思……】,即便是真实表达,也不排除有虚假信息或者误导因素在里面,
4-暴露情绪与感受将使你沦为被动的一方,因为对方并不一定会善意地去处理这些信息,比如可能四处传播【这个有亲眼所见的实例】,或者利用这些感受给予更加沉重的打击,都有可能,这时候你的情绪与感受就会被利用,问一下自己怕不怕别人的嘲笑?
5-并不是都能正确理解对方,一旦理解出现偏差而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这里需要精心处理好情绪问题,以防止事态恶化。
也可能我还没能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思,对一些方法还存在疑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