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讲,AFL维护了一个队列(queue),每次从这个队列中取出一个文件,对其进行大量变异,并检查运行后是否会引起目标崩溃、发现新路径等结果。变异的主要类型如下:
- bitflip,按位翻转,1变为0,0变为1
- arithmetic,整数加/减算术运算
- interest,把一些特殊内容替换到原文件中
- dictionary,把自动生成或用户提供的token替换/插入到原文件中
- havoc,中文意思是“大破坏”,此阶段会对原文件进行大量变异,具体见下文
- splice,中文意思是“绞接”,此阶段会将两个文件拼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文件
其中,前四项bitflip, arithmetic, interest, dictionary是非dumb mode(-d
)和主fuzzer(-M
)会进行的操作,由于其变异方式没有随机性,所以也称为deterministic fuzzing;havoc和splice则存在随机性,是所有状况的fuzzer(是否dumb mode、主从fuzzer)都会执行的变异。
以下将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具体介绍。
bitflip
拿到一个原始文件,打头阵的就是bitflip,而且还会根据翻转量/步长进行多种不同的翻转,按照顺序依次为:
- bitflip 1/1,每次翻转1个bit,按照每1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
- bitflip 2/1,每次翻转相邻的2个bit,按照每1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
- bitflip 4/1,每次翻转相邻的4个bit,按照每1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
- bitflip 8/8,每次翻转相邻的8个bit,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依次对每个byte做翻转
- bitflip 16/8,每次翻转相邻的16个bit,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依次对每个word做翻转
- bitflip 32/8,每次翻转相邻的32个bit,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依次对每个dword做翻转
作为精妙构思的fuzzer,AFL不会放过每一个获取文件信息的机会。这一点在bitflip过程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地,在上述过程中,AFL巧妙地嵌入了一些对文件格式的启发式判断。
自动检测token
在进行bitflip 1/1变异时,对于每个byte的最低位(least significant bit)翻转还进行了额外的处理:如果连续多个bytes的最低位被翻转后,程序的执行路径都未变化,而且与原始执行路径不一致(检测程序执行路径的方式可见上篇文章中“分支信息的分析”一节),那么就把这一段连续的bytes判断是一条token。
例如,PNG文件中用IHDR
作为起始块的标识,那么就会存在类似于以下的内容:
........IHDR........
当翻转到字符I
的最高位时,因为IHDR
被破坏,此时程序的执行路径肯定与处理正常文件的路径是不同的;随后,在翻转接下来3个字符的最高位时,IHDR
标识同样被破坏,程序应该会采取同样的执行路径。由此,AFL就判断得到一个可能的token:IHDR
,并将其记录下来为后面的变异提供备选。
AFL采取的这种方式是非常巧妙的:就本质而言,这实际上是对每个byte进行修改并检查执行路径;但集成到bitflip后,就不需要再浪费额外的执行资源了。此外,为了控制这样自动生成的token的大小和数量,AFL还在config.h
中通过宏定义了限制:
/* Length limits for auto-detected dictionary tokens: */ #define MIN_AUTO_EXTRA 3 #define MAX_AUTO_EXTRA 32 /* Maximum number of auto-extracted dictionary tokens to actually use in fuzzing (first value), and to keep in memory as candidates. The latter should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former. */ #define USE_AUTO_EXTRAS 10 #define MAX_AUTO_EXTRAS (USE_AUTO_EXTRAS * 10)
对于一些文件来说,我们已知其格式中出现的token长度不会超过4,那么我们就可以修改MAX_AUTO_EXTRA
为4并重新编译AFL,以排除一些明显不会是token的情况。遗憾的是,这些设置是通过宏定义来实现,所以不能做到运行时指定,每次修改后必须重新编译AFL。
生成effector map
在进行bitflip 8/8变异时,AFL还生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effector map。这个effector map几乎贯穿了整个deterministic fuzzing的始终。
具体地,在对每个byte进行翻转时,如果其造成执行路径与原始路径不一致,就将该byte在effector map中标记为1,即“有效”的,否则标记为0,即“无效”的。
这样做的逻辑是:如果一个byte完全翻转,都无法带来执行路径的变化,那么这个byte很有可能是属于”data”,而非”metadata”(例如size, flag等),对整个fuzzing的意义不大。所以,在随后的一些变异中,会参考effector map,跳过那些“无效”的byte,从而节省了执行资源。
由此,通过极小的开销(没有增加额外的执行次数),AFL又一次对文件格式进行了启发式的判断。看到这里,不得不叹服于AFL实现上的精妙。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会检测有效字符。第一种情况就是dumb mode或者从fuzzer,此时文件所有的字符都有可能被变异。第二、第三种情况与文件本身有关:
/* Minimum input file length at which the effector logic kicks in: */ #define EFF_MIN_LEN 128 /* Maximum effector density past which everything is just fuzzed unconditionally (%): */ #define EFF_MAX_PERC 90
即默认情况下,如果文件小于128 bytes,那么所有字符都是“有效”的;同样地,如果AFL发现一个文件有超过90%的bytes都是“有效”的,那么也不差那10%了,大笔一挥,干脆把所有字符都划归为“有效”。
arithmetic
在bitflip变异全部进行完成后,便进入下一个阶段:arithmetic。与bitflip类似的是,arithmetic根据目标大小的不同,也分为了多个子阶段:
- arith 8/8,每次对8个bit进行加减运算,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byte进行整数加减变异
- arith 16/8,每次对16个bit进行加减运算,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word进行整数加减变异
- arith 32/8,每次对32个bit进行加减运算,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dword进行整数加减变异
加减变异的上限,在config.h
中的宏ARITH_MAX
定义,默认为35。所以,对目标整数会进行+1, +2, …, +35, -1, -2, …, -35的变异。特别地,由于整数存在大端序和小端序两种表示方式,AFL会贴心地对这两种整数表示方式都进行变异。
此外,AFL还会智能地跳过某些arithmetic变异。第一种情况就是前面提到的effector map:如果一个整数的所有bytes都被判断为“无效”,那么就跳过对整数的变异。第二种情况是之前bitflip已经生成过的变异:如果加/减某个数后,其效果与之前的某种bitflip相同,那么这次变异肯定在上一个阶段已经执行过了,此次便不会再执行。
interest
下一个阶段是interest,具体可分为:
- interest 8/8,每次对8个bit进替换,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byte进行替换
- interest 16/8,每次对16个bit进替换,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word进行替换
- interest 32/8,每次对32个bit进替换,按照每8个bit的步长从头开始,即对文件的每个dword进行替换
而用于替换的”interesting values”,是AFL预设的一些比较特殊的数:
static s8 interesting_8[] = { INTERESTING_8 }; static s16 interesting_16[] = { INTERESTING_8, INTERESTING_16 }; static s32 interesting_32[] = { INTERESTING_8, INTERESTING_16, INTERESTING_32 };
这些数的定义在config.h
文件中:
/* List of interesting values to use in fuzzing. */ #define INTERESTING_8 -128, /* Overflow signed 8-bit when decremented */ -1, /* */ 0, /* */ 1, /* */ 16,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32,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64,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100,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127 /* Overflow signed 8-bit when incremented */ #define INTERESTING_16 -32768, /* Overflow signed 16-bit when decremented */ -129, /* Overflow signed 8-bit */ 128, /* Overflow signed 8-bit */ 255, /* Overflow unsig 8-bit when incremented */ 256, /* Overflow unsig 8-bit */ 512,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1000,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1024,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4096, /* One-off with common buffer size */ 32767 /* Overflow signed 16-bit when incremented */ #define INTERESTING_32 -2147483648LL, /* Overflow signed 32-bit when decremented */ -100663046, /* Large negative number (endian-agnostic) */ -32769, /* Overflow signed 16-bit */ 32768, /* Overflow signed 16-bit */ 65535, /* Overflow unsig 16-bit when incremented */ 65536, /* Overflow unsig 16 bit */ 100663045, /* Large positive number (endian-agnostic) */ 2147483647 /* Overflow signed 32-bit when incremented */
可以看到,用于替换的基本都是可能会造成溢出的数。
与之前类似,effector map仍然会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变异;此外,如果某个interesting value,是可以通过bitflip或者arithmetic变异达到,那么这样的重复性变异也是会跳过的。
dictionary
进入到这个阶段,就接近deterministic fuzzing的尾声了。具体有以下子阶段:
- user extras (over),从头开始,将用户提供的tokens依次替换到原文件中
- user extras (insert),从头开始,将用户提供的tokens依次插入到原文件中
- auto extras (over),从头开始,将自动检测的tokens依次替换到原文件中
其中,用户提供的tokens,是在词典文件中设置并通过-x
选项指定的,如果没有则跳过相应的子阶段。
user extras (over)
对于用户提供的tokens,AFL先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按照顺序使用排序后的tokens,那么后面的token不会比之前的短,从而每次覆盖替换后不需要再恢复到原状。
随后,AFL会检查tokens的数量,如果数量大于预设的MAX_DET_EXTRAS
(默认值为200),那么对每个token会根据概率来决定是否进行替换:
for (j = 0; j < extras_cnt; j++) { /* Skip extras probabilistically if extras_cnt > MAX_DET_EXTRAS. Also skip them if there's no room to insert the payload, if the token is redundant, or if its entire span has no bytes set in the effector map. */ if ((extras_cnt > MAX_DET_EXTRAS && UR(extras_cnt) >= MAX_DET_EXTRAS) || extras[j].len > len - i || !memcmp(extras[j].data, out_buf + i, extras[j].len) || !memchr(eff_map + EFF_APOS(i), 1, EFF_SPAN_ALEN(i, extras[j].len))) { stage_max--; continue; }
这里的UR(extras_cnt)
是运行时生成的一个0
到extras_cnt
之间的随机数。所以,如果用户词典中一共有400个tokens,那么每个token就有200/400=50%
的概率执行替换变异。我们可以修改MAX_DET_EXTRAS
的大小来调整这一概率。
由上述代码也可以看到,effector map在这里同样被使用了:如果要替换的目标bytes全部是“无效”的,那么就跳过这一段,对下一段目标执行替换。
user extras (insert)
这一子阶段是对用户提供的tokens执行插入变异。不过与上一个子阶段不同的是,此时并没有对tokens数量的限制,所以全部tokens都会从原文件的第1个byte开始,依次向后插入;此外,由于原文件并未发生替换,所以effector map不会被使用。
这一子阶段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变异不能简单地恢复。之前每次变异完,在变异位置处简单取逆即可,例如bitflip后,再进行一次同样的bitflip就恢复为原文件。正因为如此,之前的变异总体运算量并不大。
但是,对于插入这种变异方式,恢复起来则复杂的多,所以AFL采取的方式是:将原文件分割为插入前和插入后的部分,再加上插入的内容,将这3部分依次复制到目标缓冲区中(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小的优化,具体可阅读代码)。而对每个token的每处插入,都需要进行上述过程。所以,如果用户提供了大量tokens,或者原文件很大,那么这一阶段的运算量就会非常的多。直观表现上,就是AFL的执行状态栏中,”user extras (insert)”的总执行量很大,执行时间很长。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就可以考虑适当删减一些tokens。
auto extras (over)
这一项与”user extras (over)”很类似,区别在于,这里的tokens是最开始bitflip阶段自动生成的。另外,自动生成的tokens总量会由USE_AUTO_EXTRAS
限制(默认为10)。
havoc
对于非dumb mode的主fuzzer来说,完成了上述deterministic fuzzing后,便进入了充满随机性的这一阶段;对于dumb mode或者从fuzzer来说,则是直接从这一阶段开始。
havoc,顾名思义,是充满了各种随机生成的变异,是对原文件的“大破坏”。具体来说,havoc包含了对原文件的多轮变异,每一轮都是将多种方式组合(stacked)而成:
- 随机选取某个bit进行翻转
- 随机选取某个byte,将其设置为随机的interesting value
- 随机选取某个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将其设置为随机的interesting value
- 随机选取某个d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将其设置为随机的interesting value
- 随机选取某个byte,对其减去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byte,对其加上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对其减去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对其加上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d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对其减去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dword,并随机选取大、小端序,对其加上一个随机数
- 随机选取某个byte,将其设置为随机数
- 随机删除一段bytes
- 随机选取一个位置,插入一段随机长度的内容,其中75%的概率是插入原文中随机位置的内容,25%的概率是插入一段随机选取的数
- 随机选取一个位置,替换为一段随机长度的内容,其中75%的概率是替换成原文中随机位置的内容,25%的概率是替换成一段随机选取的数
- 随机选取一个位置,用随机选取的token(用户提供的或自动生成的)替换
- 随机选取一个位置,用随机选取的token(用户提供的或自动生成的)插入
怎么样,看完上面这么多的“随机”,有没有觉得晕?还没完,AFL会生成一个随机数,作为变异组合的数量,并根据这个数量,每次从上面那些方式中随机选取一个(可以参考高中数学的有放回摸球),依次作用到文件上。如此这般丧心病狂的变异,原文件就大概率面目全非了,而这么多的随机性,也就成了fuzzing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即所谓的“看天吃饭”了。
splice
历经了如此多的考验,文件的变异也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splice。如其意思所说,splice是将两个seed文件拼接得到新的文件,并对这个新文件继续执行havoc变异。
具体地,AFL在seed文件队列中随机选取一个,与当前的seed文件做对比。如果两者差别不大,就再重新随机选一个;如果两者相差比较明显,那么就随机选取一个位置,将两者都分割为头部和尾部。最后,将当前文件的头部与随机文件的尾部拼接起来,就得到了新的文件。在这里,AFL还会过滤掉拼接文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
cycle
于是乎,一个seed文件,在上述的全部变异都执行完成后,就…抱歉,还没结束。
上面的变异完成后,AFL会对文件队列的下一个进行变异处理。当队列中的全部文件都变异测试后,就完成了一个”cycle”,这个就是AFL状态栏右上角的”cycles done”。而正如cycle的意思所说,整个队列又会从第一个文件开始,再次进行变异,不过与第一次变异不同的是,这一次就不需要再进行deterministic fuzzing了。
当然,如果用户不停止AFL,那么seed文件将会一遍遍的变异下去。
总结
从以上介绍内容来看,AFL的文件变异,既有看天吃饭的成分,也有随着fuzzing启发式的判断,结合了这么多种方式和巧妙的思路,不愧是大名鼎鼎的A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