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一步从原理跟我学邮件收取及发送 12.telnet命令行收一封信pop3


        本系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说到了,这一次我们要说 pop3 收信了。虽然我觉得应该先说完 mime 格式,不过估计大家已经不耐烦了 -- 怎么老在说发送啊?我们要看收取!
        好吧,来啦,来啦!收取邮件现在常用的有 pop3 和 imap 协议,不过从传统来说 pop3 受众要广得多。有了前面的基础,要实现 pop3 收信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们仍然用第一篇"网络命令的发送"中所说的方法来学习 pop3 协议。
        首先仍然是用 telnet 连接 pop3 对应的网络地址,这里是 telnet newbt.net 110,其中 pop3 的默认端口就是 110 ,以 newbt 邮箱为例子,很容易就能登录邮箱,用到的命令请看下图:


    大家可以看到,比起 smtp 的登录来说是简单得多了,不需要回应对方的域名;甚至密码也不用进行 base64 编码(当然一定程度来说安全性不高,不过现在都有 ssl )。
    好了照例又来个 163 邮箱的例子,照例又比 newbt 的麻烦一些:需要在域名前加上 "pop3." 的子域名(好在其他的内容差不多),这个 "pop3" 的子域名前缀和前面文章提到的"smtp"前缀一样并没有什么标准可言,即:
    telnet pop3.163.com 110

    完整的要发送的命令列表为:

    user 您的用户名@邮箱域名(163 邮箱的话后面不用加,只要用户名就行)
    pass 您的密码
    uidl
    retr 1(按 retr 的结果,想收哪封就写哪个数字)

    命令执行的结果如下图:

    (成功登录163邮箱)

    (uidl 命令会列出所有邮件的序号和唯一标识)

    (retr命令的结果就是邮件内容,准确来说是邮件的 mime 源码)


    完了。完了?是的,就是这样,其他的 pop3 命令用不着实现。不过对于过去的邮件客户端来说一般还会删除刚收取的邮件,那就再加两个命令:

    dele 1(按 retr 的结果,想删除哪封就写哪个数字)
    quit(有些邮箱退出后才真删除)

    不过现在是手机时代,电脑和手机都应该能看到信,所以现在的实现就不要收取后删除了。

        大家可以看到 pop3 的收取简直是简单得令人发指啊! ... 谁说不是呢 ... 只要掌握了第一篇发送网络命令的方法,其实大部分的网络通讯协议都会有这种感觉,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中价值最高的就是第一篇文章。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示例和传统的示例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我用的是 uidl 列出邮件,而传统的教程可能会用 list 命令。因为在具体的客户端编写中还会碰到一个问题:怎样不重复收取邮件呢?看到那个 uidl 命令的返回了吗?每一行回应的空格后面就是一封信的唯一标志。同时这个命令回应的结束符号和我们前面说的 smtp 发送的邮件内容结束符号是一样的也就是"."加前后的两个换行。具体区别可看 rfc 文档。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说的一个问题就是 rfc 只是一个参考,要按它的要求全部实现的话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就好比所有的 C++ 编译器都没有完全实现全部的 C++ 标准一样。当然了还是要提供一下相关 rfc 文档的链接:
    http://man.chinaunix.net/develop/rfc/RFC1939.txt
    备用地址
    http://newbt.net/ms/vdisk/show_bbs.php?id=1B938647F353291F60658D8FB893223F&pid=160

        协议虽然很简单,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 retr 收信后的结果是一堆"乱码",这也就是我本不打算先说 pop3 协议的原因。这些并不是乱码,而是电子邮件的 mime 格式,另外 mime 还普遍使用在 http 协议中。mime 的格式相当复杂,电子邮件用到的又更是复杂,不过这是编写电子邮件程序必须经过的 ... 好了,我们在后面的文章再说吧。不过 mime 格式恐怕得花好几篇文章才能说完,还不一定能说清,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

        因为还没有说到 mime 格式,写出具体的收信代码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以后我们讲完 mime 再给出示例吧。不过有了前面的基础代码,相信大家要自己写出来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
    版权声明:
    本系列文章已授权百家号 "clq的程序员学前班" . 文章编排上略有差异.

  • 相关阅读:
    在WCF中使用Flag Enumerations
    WCF开发教程资源收集
    [转]WCF 4 安全性和 WIF 简介
    Asp.Net Web API 2 官网菜鸟学习系列导航[持续更新中]
    Asp.Net Web API 2第十八课——Working with Entity Relations in OData
    Asp.Net Web API 2第十七课——Creating an OData Endpoint in ASP.NET Web API 2(OData终结点)
    Asp.Net Web API 2第十六课——Parameter Binding in ASP.NET Web API(参数绑定)
    Asp.Net Web API 2第十五课——Model Validation(模型验证)
    函数 生成器 生成器表达式
    函数的进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lq/p/845372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