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协议篇——I2C
1.简介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串行通信总线,总线上可以挂多个设备,可实现同步半双工通信
2.原理
通信方式
I2C通信属于串行通信,使用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两线实现同步半双工通信。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
1、异步通信中的接收方并不知道数据什么时候会到达,收发双方可以有各自自己的时钟。发送方发送的时间间隔可以不均,接收方是在数据的起始位和停止位的帮助下实现信息同步的。这种传输通常是很小的分组,比如一个字符为一组,为这个组配备起始位和结束位。所以这种传输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毕竟额外加入了很多的辅助位作为负载,常用在低速的传输中。
2、同步通信中双方使用频率一致的时钟 ,它的分组相比异步通信则大得多,称为一个数据帧,通过独特的bit串作为启停标识。发送方要以固定的节奏去发送数据,而接收方要时刻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识别到前导码后马上要开始接收数据了。同步这种方式中因为分组很大,很长一段数据才会有额外的辅助位负载,所以效率更高,更加适合对速度要求高的传输,当然这种通信对时序的要求也更高。
I2C通信中,主机通过时钟线SCL发送时钟信号,通过数据线SDA发送数据(包括从机地址、指令、数据包等),在发送完一帧数据后,需要等待从机的响应,才能继续发送下一帧数据,因此I2C属于同步通信。
I2C通信中,数据在一根数据线SDA上传输,同一时刻数据传输的方向只能是单向的,从A到B或者从B到A;通过切换传输方向从而实现双向通信,因此I2C属于半双工通信。
数据格式
I2C通信的数据包大小为8bit,主要有三类——指令、字节地址、数据。数据传输时,按照高位在前,低位在后的顺序(即MSB First,LSB Last)。
I2C通信通过时钟线SCL和数据线SDA确定几种通信状态——空闲状态、启动信号、停止信号、数据位传输、应答信号。
空闲状态
当I2C总线的SDA和SCL两条信号线同时处于高电平时,规定为总线的空闲状态。此时各个器件的输出级场效应管均处在截止状态,即释放总线,由两条信号线各自的上拉电阻把电平拉高。
启动信号
在时钟线SCL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SDA上的下降沿,定义为I2C总线的启动信号,它标志着一次数据传输的开始。启动信号是由主机建立的,在建立该信号之前,I2C总线必须处于空闲状态。
停止信号
在时钟线SCL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SDA上的上升沿,定义为I2C总线的停止信号,它标志着一次数据传输的终止。停止信号是由主机建立的,建立该信号之后,I2C总线将返回空闲状态。
数据位传输
在I2C通信中,时钟线SCL上的每一个时钟,同步对应着数据线SDA上的一位数据。即在SCL串行时钟的配合下,在SDA上逐位地串行传送每一位数据。进行数据传送时,在SCL是高电平期间,SDA上的电平必须保持稳定,低电平为数据0,高电平为数据1。只有在SCL为低电平期间,才允许SDA上的电平改变状态。
应答信号
I2C总线上的所有数据都是以8bit字节传输的,发送器每发送一个字节,就在第9个时钟开始时释放数据线,由接收器反馈一个应答信号。应答信号为低电平时,规定为有效应答位(ACK),表示接收器已经成功地接收了该字节;应答信号为高电平时,规定为非应答位(NACK),一般表示接收器接收该字节没有成功。对于反馈有效应答位ACK的要求是,接收器在第9个时钟脉冲之前的低电平期间将SDA线拉低,并且确保在该时钟的高电平期间为稳定的低电平。
如果接收器是主控器,则在它收到最后一个字节后,发送一个NACK信号,以通知被控发送器结束数据发送,并释放SDA线,以便主控接收器发送一个停止信号。
操作时序
I2C设备的操作时序有四种,分别为写单个存储字节,写多个存储字节,读单个存储字节和读多个存储字节。操作时序如下图:
具体通信过程
以写单个存储字节这一操作为例,介绍I2C通信的具体流程:
初始状态:SCL、SDA都为高电平,总线处于空闲状态;
→启动信号:在SCL为高电平时,SDA由高变低,产生下降沿,此时I2C通信开始启动;
→发送7位从机地址和1位读写指令:按位传输,按照高位在前、低位在后的顺序,且遵循SCL高电平时SDA上的数据保持不变,SCL低电平时SDA上的数据发生改变的原则,每个时钟脉冲发送一位地址数据;
→接收响应:I2C通信中,每发送完8bit数据,会接收1bit响应;此时,主机先把数据线SDA释放,然后在第9个时钟脉冲的高电平期间读取SDA上的应答信号,0代表ACK信号,1代表NACK信号;只有接收到ACK信号,才继续之后的操作,否则重新开始通信过程;
→发送8位字节地址:同上;
→接收响应:同上;
→写入8位数据:同上;
→接收响应:同上;
→停止信号:在SCL为高电平时,SDA由低变高,产生上升沿,此时I2C通信结束。
其他三种操作的具体流程是类似的。
标准接口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YongxiangG」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664511/article/details/1034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