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IT职场人生系列的第一篇。
时间流逝,渐渐从之前在公司里边的小弟变成大哥了,当年身边比我大的程序员们都不见了,既没有当领导也没有去创业,就这么消失了。
年轻的程序员或其他人也经常过来占卜未来,因为本人身世坎坷,所以非常不希望他们也走这么多弯路,所以特编写本系列文章。
序言将谈及在IT职场中如何占卜未来,之后的文章将包括:大学生活,找第一份工作,员工的公司观,怎样跳槽,怎样加薪,怎样写简历,技术管理业务三方向,行业与公司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见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本人的工作性质导致每年都会与大量新老IT人士交流,正面或侧面地积累了一些素材,还算是客观,希望读者能批判地接受。
本文不涉及年轻的创业者,他们的思想应该不受拘束为好。
找谁占卜未来?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人能帮我们占卜未来,但是有些灵有些不灵。
早年考大学是靠老师占卜未来的,他们推荐我去XX气象学院,或另一XX气象学院(91年是中国第一次大型洪涝灾害),而实际上本人喜欢地球之外的东西,终于在最后半个月做出自己选择:天文物理或航空航天。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老师还是很关心升学率的(不完全是为了学校,也是为了我们),而对我们的兴趣不太关心也不太理解。所以找他们占卜,靠谱但不合心意。
后来找工作是让父母帮忙占卜未来,他们基本上是稳重派,所以去了国营研究所。三年下来,极度地不理解父母怎么能够在国营单位干了一辈子并顺利退休,而没有吐血或者得什么后遗症。后来才逐渐意识到父母都没上过大学,还是在农村长大一点点奋斗到城市,他们的幸福成本很低。所以找他们占卜,会得到一个肯定没错(父母肯定是无私地为我们着想的),但也够呛有什么作为的结果。
后来的工作则多数是领导或上级帮忙占卜,发现他们还是很有见识的(否则何以为领导),尤其是中间有几位领导(含老师)的帮助很大,无论技术还是管理理念都是向他们学来的。领导或上级可以认为是重要的占卜者,因为他们是过来人。当然这是事后的结论,因为当年每当我和这些人谈话时,潜意识里边会觉得他完全是从工作出发思考问题,而没有从我自身的发展出发,所以对他们的话总是将信将疑(这个问题),心不诚而不灵,效果自然有限。
随着庆祝入校20周年聚会的临近,才发现自己真的走了很多弯路,也很想重走一遍,而若要让自己少走弯路,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和5~15年前的自己见面谈一下,自己说服自己。可惜这是做不到的,但我们能做到的是:让自己和5~15年后的自己见面谈一下,那就是下个章节的标题。
找比自己大5~15年的人占卜
若这些人能告诉我们他们所走过的路,哪些恰当,哪些是弯路,则几乎等同于和5~15年后的自己见面谈一下。
不过由于这些人不是未来的自己,在沟通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把他变成5~15年后的自己。
怎样找到他们?
其实他们无处不在。
最经常遇到但却最容易忽视的是自己的同事,包括上下级和同级。
年轻人多数时候都是鄙视自己的上级的,感觉他们在本来竞选美国总统的年龄却在干部门经理,技术遗忘了而管理又不到位。这个评价或许是对的,但是出发点有问题。我们与这样一位“年老力衰”的上级沟通的目的,不是要复制他的经历,而是超越他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一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尝试在达到一个高度前,超越这个高度。由于这种错误是如此之容易犯,以至于我们一生都会错过很多学习机会,不断重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因此要向任何过来人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避免他们的错误。
第二种是各种专家,包括一本书,一次演讲,一次收音机广播节目(强烈推荐《冬吴相对论》,适合工作5~50年的人)。
不过,人性中有一个弱点,可能是早期雄性残酷竞争的后遗症,就是批判的冲动大于学习。这里并不是说所有书/演讲/广播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而是先要以“积极的沉默”的方式尝试理解并证明对方所说的话是对的,若始终无法成功,才质疑其有问题。毕竟一本书,一次演讲,一次广播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多少地学习一些东西,我们所发表的批判性言论再多都将立即随风而去,而学到的东西再少都可能伴随自己一生。有很多人已经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这种技巧,所以同一场演讲下来,有人收获很多,而有人不知所云。
当年刚听到冬吴相对论的时候,对其中某些说法感觉不敢苟同,但强迫自己多听了几遍,终于理解了其中的奥妙。积极的沉默一词也来自于此广播节目,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要大于批判,人才会有所成就。
大致找对了人,就能帮助自己预测和发展更好的未来,下面一个章节将从最早的大学生活开始,但也将涉及在职工程硕士、工作后出国留学这些工作中人士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