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见笔谈【一】——关于悲剧


    (建议打开左下角音乐播放器食用)

    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就注意到了自己喜欢悲剧多于喜剧。而我本身却不是一个对悲剧耐受度很高的人,虽然在频繁找刀吃的时候会开玩笑说 “这种水平的BE已经完全触摸不到我的泪点了”,实际上却经常会为很普通的悲剧故事难受很长一段时间。高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向别人表示,同时也是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的自己的悲剧喜好,当时的理由应该非常中二且没有实质内容,就不写出来让大家尴尬了。在那之后,我就有在思考悲剧何以如此特别。在 zju 的第一个学期,我选了一门大学语文,在写结课论文时顺手查询了很多悲剧审美的资料,让我对一直以来的疑惑大有顿悟之感。在此之上我写出了这篇文章,当作是对自己对悲剧的理解。

    想要讨论人为何会喜好悲剧,我认为内容不过两点,悲剧精神悲剧快感 。这两个词是从所看的资料里抄来的,这里就不追究其准确意义,我只是用它们代指我想讨论的两个部分。在思考悲剧为何吸引人时,首先理所当然要思考悲剧蕴含了何种品质,或是读者从中获得了什么,这部分便是悲剧精神,是悲剧的内涵。而由于悲剧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思考时很容易回避“快感”这个词,但是这恰恰是“喜好”这种关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悲剧快感涵盖我们对悲剧的感受,是探讨我们为什么喜爱悲剧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若要从悲剧的内涵上对悲剧进行一个总结,那么其的本质和核心必然是 冲突 。冲突是悲剧的源头,是悲剧的主旨所在,是悲剧之悲的原因。对自然敬畏与对生命追求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古希腊神话中被众神玩弄的英雄们,产生了众多以反抗命运为题材的史诗;对人价值的怀疑和对人价值的肯定之间的冲突,造就了哈姆雷特,造就饱受魔鬼与良心折磨的忏悔者;历史、现实和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衬托出法国大革命的辉光,衬托出众多遗憾而无奈的悲剧。悲剧最重要的就是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隐性的,不由两方的对抗显现出来。比如最简单的生与死的冲突,悲剧不必要展现主角在死境下如何求生,天灾之下,人们无助死去的场景也是悲剧。我们本身具有的生命欲望会让我们意识到,这是场夺取生命的灾难,这是生命在死亡之下的一次无力抗争。

    从悲剧快感的角度看,这种冲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在悲剧中必然是要代入一方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两种基本的情感:怜悯恐惧 。然而,一般我们认为,恐惧是不会给人带来快感的。而怜悯或许可以满足人怜悯他人的需求,但是我们对悲剧的感受一般是畏惧和崇敬的,居高临下的怜悯快感不会是悲剧产生的主要感受。这两种情感都不能直接产生所谓的悲剧快感。

    既然我们提到,悲剧一般会让人畏惧和崇敬,就不妨将悲剧和崇高感进行类比。康德对崇高感这种感受的形容是,生命力一瞬间的阻隔,随之以因为阻隔而更强烈的喷发。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这种比喻确实和悲剧带来的感受很相像,在读悲剧时,仿佛被扼住了心脏,而读完后又有一种不知被何物充斥的感觉。这就犹如在涛涛大河中的一块礁石,让人意识到江水的澎湃汹涌,或许人也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阻塞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识到活着这件事。我们依照崇高感的形容来对“悲剧感”进行分析描述,悲剧的本质是其冲突,而冲突所带来的恐惧是我们产生的主要情感之一。恐惧产生的压力将会阻滞我们的“生命力”,完成悲剧感的第一个部分,而相比于崇高感的压力来源,悲剧产生的阻滞效果可能强上千倍百倍,在这种极端的阻碍下,下一个部分的反弹必然更加强烈。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下人是否能产生下一阶段的反扑。悲剧本身保证了这一阶段的进行。首先,悲剧主角的强烈抗争,悲剧的转折性情节,悲剧的宏大叙事,复杂的问题,这些特点都能刺激我们的感受,唤起我们的生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悲剧的必要特点,悲剧本质上是靠“悲剧的开解”,或者更差一些的“悲剧的结局”来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在这里,我们根据需要将悲剧分为两类,刚性的悲剧和柔性的悲剧,柔性的悲剧在结局中自己附带了排解,比如中国的很多爱情悲剧,《长恨歌》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幻想作结,《奔月》最后后羿打算去再要一味仙药追上嫦娥,甚至是一些角色死亡前的回忆情节,都带着些许希望,些许安慰,给读者留一个走出悲剧的缺口。而刚性的悲剧往往直截了当地将冲突作为结尾,将毁灭、背叛、失去毫无余地地展现出来,连最后的温柔也不给读者留下。这样的悲剧或许真的要靠读者自己排解。不过,不论怎么说,悲剧仍然是一种故事形式,至少会有个结局。即使是最残酷的悲剧,也是一个结束的故事,在读完后,读者或许会思考出这个冲突的解决之法,或许会逐渐接受它,或者简简单单哭一场,获得“泪水中的解放”。这就是悲剧在其阻塞上留下的缺口,也就是进入“更强烈的喷发”的保证。总结来说,悲剧将极其有效对我们产生巨大压力,而留一个小口让生命力极其有力地流出,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效用极其明显,且有安全保证的阻塞装置。

    恐惧完成了这种“悲剧感”的框架,但是这并不能构成悲剧的特别之处,甚至不能将悲剧感和崇高感区分开来。我们自然地将目光移回悲剧产生的另一种基本情感:怜悯。怜悯本身与崇高感有矛盾之处,怜悯的参与让悲剧造成的感受变得复杂而独特。所谓怜悯,其实就是一种共情。怜悯在悲剧感里首先起到了一种调节作用,共情能加强我们对悲剧的感受,让悲剧的作用更加强烈而真实。但是过于真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朱光潜老先生就认为,美感是要脱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要具有一定的距离才能成为美感。悲剧要是和现实过于近,本身的故事性就遭到了破坏,其一破坏了其美感,使伤痛过于强烈,让人们在悲伤的同时没有闲暇来欣赏这一悲剧,而且根据我们之前的理论,可能让悲剧感无法过渡到第二阶段。但是怜悯除了产生共情,还能产生距离,让读者认识到悲剧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保证了悲剧感的进行,保全了悲剧的美感。

    除此之外,共情还能产生一种陪伴感。与悲剧的主角共情就像在与其一起经历这场悲剧,而共同的压力之下最容易产生感情,这无疑加强了读者和悲剧主角的情感联系,缓解了读者的孤独感。又鉴于悲剧主角一般会面临死亡之类的结局,在故事结束后,读者将会对其意志有一种类似“继承”的感受,当然这不代表读者将会具有这种意志,只是在读完这个故事后对这种意志留下极其深刻的感受。这部分感受和之前提到的,对悲剧冲突的思考和接受,共同组成了我们读完悲剧的精神收获,也就是悲剧精神部分的内容。悲剧将激发人面对冲突的意志,给予人面对冲突的思考和视野。这种丰富的感情和思考被喷发的生命力所支持,形成了悲剧特有的充实感,而这整个过程,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悲剧感”。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我将悲剧精神的部分看的很重要,但是实际上,或许悲剧快感才是悲剧的核心。《悲惨世界》中展现了许许多多的冲突,这些冲突难以被简单的历史和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所概括,很多冲突即使思考后,在实际中也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每一次死亡,每一个人物的挣扎所产生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第二次读这个故事就没有最初的效果了。那些反抗命运的英雄,已是不知复制过多少次的老生常谈,但是悲剧带来的感受使这样的故事经久不衰。再如看到大冒险中幻想乡因为月人的计划而毁灭,看到泛人类史和异闻带只能活一个,被寿命论刀的死去活来,这种根本无解或者完全没有意义的冲突要是硬是扯上什么意志、精神反而有点做作了,但是其带来的感受却是珍贵的。对大多数悲剧来说,对冲突的思考得出的都是常见的结论,很多思考只是起到了开阔视野的作用,这并没有触及悲剧的本质。而悲剧快感提供了一种精妙、独特的情感体验,甚至通过悲剧感受可以强化一切从悲剧中得到的思考,这才是我认为悲剧的特别之处。所以说,悲剧或许和美感一样,重点在于感,要追求悲剧的意义论,就和追求美的意义论一样,毫无意义,反而贬低了悲剧的价值。

    这篇文章是假期回家前一天晚上想的,内容是在飞机上赶出来的。写的内容确实是经过了很多资料的查询和思考,算上大语论文和之后晚安短信口胡的两次,可以说已经写了三遍了(。不过这一遍不再是查询资料的整合,而是带上了自己思考的内容,这些内容属于是突然拍脑袋想出来的,严谨度可以说是没有。虽然漏洞会很多,但是总体还算是比较满意,总算对这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问题有了一个合格的回答。最后一段感觉私货开始溢出了(笑),然而因为“既然是总结性的理论,就不该停止与资料上的文学著作,对于我平时的阅读环境也应该适用”的想法,我还是记了下来(好像本质上这整篇文章都是私货)。希望各位读完这篇还是非常意识流的文章能有些许收获。

    顺便大赞邱建兴老师的大学语文课,老师的文学底蕴真的非常深厚,非常符合我理想中语文课应有的样子(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样子大概是由李老师和老沈塑造的ಥ_ಥ),虽然半学期对于字源、诗词、古文、小说这全部的内容实在太短了,但是这门对理工科生开的语文课重在保持学生的文学素养,每周去听老师畅谈文字里的故事,顺便学习点文艺理论还是很值的的(虽然我知道你们心里大概是“没想到有人大学还要学语文.jpg”)

  • 相关阅读:
    table 表格的增删和修改
    js实现单双行文本溢出添加省略号
    C++
    PAT乙级 1029 旧键盘 (C++ python3)
    图论
    图论
    图论
    springcloud(二):注册中心Eureka
    apollo配置中心初探
    Apollo 配置详细步骤(Windows环境)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hornblog/p/157907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