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fka学习笔记


    本文转载来自: https://www.cnblogs.com/qingyunzong/p/9004703.html

    Kafka是Apache下的一个子项目,是一个高性能跨语言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队列系统, 图展示了Kafka的相关术语以及之间的关系

    上图一个topic配置了3个partition。Partition1有两个offset:0和1。Partition2有4个offset。Partition3有1个offset。副本的id和副本所在的机器的id恰好相同。

    如果一个topic的副本数为3,那么Kafka将在集群中为每个partition创建3个相同的副本。集群中的每个broker存储一个或多个partition。多个producer和consumer可同时生产和消费数据

    Kafka集群部署

    主机名 ip zk kafka
    c1.heboan.com 192.168.48.128 apache-zookeeper-3.5.5-bin.tar.gz  kafka_2.12-2.2.1.tgz
    c2.heboan.com 192.168.48.129    
    c3.heboan.com 192.168.48.130    

    首先部署zookeeper,点击我查看zookeeper部署

    解压安装包

    tar xf kafka_2.12-2.2.1.tgz -C /opt/service/
    cd /opt/service
    ln -s kafka_2.12-2.2.1 kafka

    修改配置kafka/conf/server.properties

    //当前机器在集群中的唯一标识,和zookeeper的myid性质一样
    broker.id=0
    //当前kafka对外提供服务的端口默认是9092
    port=9092
    //这个参数默认是关闭的,在0.8.1有个bug,DNS解析问题,失败率的问题。
    host.name=c1.heboan.com     
    //这个是borker进行网络处理的线程数
    num.network.threads=3
    //这个是borker进行I/O处理的线程数
    num.io.threads=8
    //发送缓冲区buffer大小,数据不是一下子就发送的,先回存储到缓冲区了到达一定的大小后在发送,能提高性能
    socket.send.buffer.bytes=102400
    //kafka接收缓冲区大小,当数据到达一定大小后在序列化到磁盘
    socket.receive.buffer.bytes=102400
    //这个参数是向kafka请求消息或者向kafka发送消息的请请求的最大数,这个值不能超过java的堆栈大小
    socket.request.max.bytes=104857600
    //消息存放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配置为“,”逗号分割的表达式,上面的num.io.threads要大于这个目录的个数这个目录,
    //如果配置多个目录,新创建的topic他把消息持久化的地方是,当前以逗号分割的目录中,那个分区数最少就放那一个
    log.dirs=/log/kafka-logs
    //默认的分区数,一个topic默认1个分区数
    num.partitions=1
    //每个数据目录用来日志恢复的线程数目
    num.recovery.threads.per.data.dir=1
    //默认消息的最大持久化时间,168小时,7天
    log.retention.hours=168
    //这个参数是:因为kafka的消息是以追加的形式落地到文件,当超过这个值的时候,kafka会新起一个文件
    log.segment.bytes=1073741824
    //每隔300000毫秒去检查上面配置的log失效时间
    log.retention.check.interval.ms=300000
    //是否启用log压缩,一般不用启用,启用的话可以提高性能
    log.cleaner.enable=false
    //设置zookeeper的连接端口
    zookeeper.connect=c1.heboan.com:2181,c1.heboan.com:2181,c1.heboan.com:2181
    //设置zookeeper的连接超时时间
    zookeeper.connection.timeout.ms=6000
    server.properties

    将kafka的安装包通过scp分发到其他节点,配置文件修改broker.id和host.name即可

    配置环境变量

    [root@c1 ~]# cat /etc/profile.d/kafka.sh 
    export KAFKA_HOME=/opt/service/kafka
    export PATH=$PATH:$KAFKA_HOME/bin

    启停kafka集群

    kafka-server-start.sh -daemon /opt/service/kafka/config/server.properties
    # -daemon 表示在后台运行
    
    #停止服务
    kafka-server-stop.sh 

    服务可用性测试

    创建topic

    kafka-topics.sh --create --zookeeper c1.heboan.com:2181 --replication-factor 3 --partitions 3 --topic heboan

    查看topic副本信息

    kafka-topics.sh --describe --zookeeper c1.heboan.com:2181 --topic heboan

    查看已经创建的topic信息

    kafka-topics.sh --list --zookeeper c1.heboan.com:2181

     生产者发送消息

    kafka-console-producer.sh --broker-list c1.heboan.com:9092 --topic heboan

    消费者消费消息

    kafka-console-consumer.sh --bootstrap-server c1.heboan.com:9092 --topic heboan --from-beginning

    kafka相关术语

    • border

    kafka集群包含一个或多个服务器,服务器节点称为border

    border存储topic的数据。如果某个topic有N个partition,集群有N个border, 那么每个border存储该topic的一个partition

    如果某topic有N个partition,集群有(N+M)个broker,那么其中有N个broker存储该topic的一个partition,剩下的M个broker不存储该topic的partition数据

    如果某topic有N个partition,集群中broker数目少于N个,那么一个broker存储该topic的一个或多个partition。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容易导致Kafka集群数据不均衡

    • topic

    每条发布到Kafka集群的消息都有一个类别,这个类别被称为Topic。(物理上不同Topic的消息分开存储,逻辑上一个Topic的消息虽然保存于一个或多个broker上但用户只需指定消息的Topic即可生产或消费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存于何处)

    • partition

    topic中的数据分割为一个或多个partition。每个topic至少有一个partition。每个partition中的数据使用多个segment文件存储。partition中的数据是有序的,不同partition间的数据丢失了数据的顺序。如果topic有多个partition,消费数据时就不能保证数据的顺序。在需要严格保证消息的消费顺序的场景下,需要将partition数目设为1

    • producer

    生产者即数据的发布者,该角色将消息发布到Kafka的topic中。broker接收到生产者发送的消息后,broker将该消息追加到当前用于追加数据的segment文件中。生产者发送的消息,存储到一个partition中,生产者也可以指定数据存储的partition

    • consumer

    消费者可以从broker中读取数据。消费者可以消费多个topic中的数据。消费者可以从broker中读取数据。消费者可以消费多个topic中的数据

    • consumer group

    每个Consumer属于一个特定的Consumer Group(可为每个Consumer指定group name,若不指定group name则属于默认的group)

    • leader

    每个partition有多个副本,其中有且仅有一个作为Leader,Leader是当前负责数据的读写的partition

    • follower

    Follower跟随Leader,所有写请求都通过Leader路由,数据变更会广播给所有Follower,Follower与Leader保持数据同步。如果Leader失效,则从Follower中选举出一个新的Leader。当Follower与Leader挂掉、卡住或者同步太慢,leader会把这个follower从“in sync replicas”(ISR)列表中删除,重新创建一个Follower

    kafka架构

    • topics和partition

    Topic在逻辑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queue,每条消费都必须指定它的Topic,可以简单理解为必须指明把这条消息放进哪个queue里。为了使得Kafka的吞吐率可以线性提高,物理上把Topic分成一个或多个Partition,每个Partition在物理上对应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下存储这个Partition的所有消息和索引文件。创建一个topic时,同时可以指定分区数目,分区数越多,其吞吐量也越大,但是需要的资源也越多,同时也会导致更高的不可用性,kafka在接收到生产者发送的消息之后,会根据均衡策略将消息存储到不同的分区中。因为每条消息都被append到该Partition中,属于顺序写磁盘,因此效率非常高(经验证,顺序写磁盘效率比随机写内存还要高,这是Kafka高吞吐率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对于传统的message queue而言,一般会删除已经被消费的消息,而Kafka集群会保留所有的消息,无论其被消费与否。当然,因为磁盘限制,不可能永久保留所有数据(实际上也没必要),因此Kafka提供两种策略删除旧数据。一是基于时间,二是基于Partition文件大小。例如可以通过配置$KAFKA_HOME/config/server.properties,让Kafka删除一周前的数据,也可在Partition文件超过1GB时删除旧数据,配置如下所示

    # The minimum age of a log file to be eligible for deletion
    log.retention.hours=168
    # The maximum size of a log segment file. When this size is reached a new log segment will be created.
    log.segment.bytes=1073741824
    # The interval at which log segments are checked to see if they can be deleted according to the retention policies
    log.retention.check.interval.ms=300000
    # If log.cleaner.enable=true is set the cleaner will be enabled and individual logs can then be marked for log compaction.
    log.cleaner.enable=false

    因为Kafka读取特定消息的时间复杂度为O(1),即与文件大小无关,所以这里删除过期文件与提高Kafka性能无关。选择怎样的删除策略只与磁盘以及具体的需求有关。另外,Kafka会为每一个Consumer Group保留一些metadata信息——当前消费的消息的position,也即offset。这个offsetConsumer控制。正常情况下Consumer会在消费完一条消息后递增该offset。当然,Consumer也可将offset设成一个较小的值,重新消费一些消息。因为offet由Consumer控制,所以Kafka broker是无状态的,它不需要标记哪些消息被哪些消费过,也不需要通过broker去保证同一个Consumer Group只有一个Consumer能消费某一条消息,因此也就不需要锁机制,这也为Kafka的高吞吐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  producer消费路由

    Producer发送消息到broker时,会根据Paritition机制选择将其存储到哪一个Partition。如果Partition机制设置合理,所有消息可以均匀分布到不同的Partition里,这样就实现了负载均衡。如果一个Topic对应一个文件,那这个文件所在的机器I/O将会成为这个Topic的性能瓶颈,而有了Partition后,不同的消息可以并行写入不同broker的不同Partition里,极大的提高了吞吐率。可以在$KAFKA_HOME/config/server.properties中通过配置项num.partitions来指定新建Topic的默认Partition数量,也可在创建Topic时通过参数指定,同时也可以在Topic创建之后通过Kafka提供的工具修改。

    在发送一条消息时,可以指定这条消息的keyProducer根据这个keyPartition机制来判断应该将这条消息发送到哪个ParitionParitition机制可以通过指定Producerparitition. class这一参数来指定,该class必须实现kafka.producer.Partitioner接口

    • comsumer group

    使用Consumer high level API时,同一Topic的一条消息只能被同一个Consumer Group内的一个Consumer消费,但多个Consumer Group可同时消费这一消息

     

    这是Kafka用来实现一个Topic消息的广播(发给所有的Consumer)和单播(发给某一个Consumer)的手段。一个Topic可以对应多个Consumer Group。如果需要实现广播,只要每个Consumer有一个独立的Group就可以了。要实现单播只要所有的Consumer在同一个Group里。用Consumer Group还可以将Consumer进行自由的分组而不需要多次发送消息到不同的Topic

    实际上,Kafka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同时提供离线处理和实时处理。根据这一特性,可以使用Storm这种实时流处理系统对消息进行实时在线处理,同时使用Hadoop这种批处理系统进行离线处理,还可以同时将数据实时备份到另一个数据中心,只需要保证这三个操作所使用的Consumer属于不同的Consumer Group即可

    •  push vs  pull

    作为一个消息系统,Kafka遵循了传统的方式,选择由Producerbroker push消息并由Consumerbroker pull消息。一些logging-centric system,比如FacebookScribeClouderaFlume,采用push模式。事实上,push模式和pull模式各有优劣。

    push模式很难适应消费速率不同的消费者,因为消息发送速率是由broker决定的。push模式的目标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传递消息,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Consumer来不及处理消息,典型的表现就是拒绝服务以及网络拥塞。而pull模式则可以根据Consumer的消费能力以适当的速率消费消息。

    对于Kafka而言,pull模式更合适。pull模式可简化broker的设计,Consumer可自主控制消费消息的速率,同时Consumer可以自己控制消费方式——即可批量消费也可逐条消费,同时还能选择不同的提交方式从而实现不同的传输语义

    • Kafka delivery guarantee

    有这么几种可能的delivery guarantee

    At most once   消息可能会丢,但绝不会重复传输
    At least one   消息绝不会丢,但可能会重复传输
    Exactly once   每条消息肯定会被传输一次且仅传输一次,很多时候这是用户所想要的。

    当Producer向broker发送消息时,一旦这条消息被commit,因数replication的存在,它就不会丢。但是如果Producer发送数据给broker后,遇到网络问题而造成通信中断,那Producer就无法判断该条消息是否已经commit。虽然Kafka无法确定网络故障期间发生了什么,但是Producer可以生成一种类似于主键的东西,发生故障时幂等性的重试多次,这样就做到了Exactly once。

    接下来讨论的是消息从broker到Consumer的delivery guarantee语义。(仅针对Kafka consumer high level API)。Consumer在从broker读取消息后,可以选择commit,该操作会在Zookeeper中保存该Consumer在该Partition中读取的消息的offset。该Consumer下一次再读该Partition时会从下一条开始读取。如未commit,下一次读取的开始位置会跟上一次commit之后的开始位置相同。当然可以将Consumer设置为autocommit,即Consumer一旦读到数据立即自动commit。如果只讨论这一读取消息的过程,那Kafka是确保了Exactly once。但实际使用中应用程序并非在Consumer读取完数据就结束了,而是要进行进一步处理,而数据处理与commit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息从broker和consumer的delivery guarantee semantic。

    Kafka默认保证At least once,并且允许通过设置Producer异步提交来实现At most once。而Exactly once要求与外部存储系统协作,幸运的是Kafka提供的offset可以非常直接非常容易得使用这种方式

    Kafka高可用

    为何需要Replication ?

    Kafka在0.8以前的版本中,是没有Replication的,一旦某一个Broker宕机,则其上所有的Partition数据都不可被消费,这与Kafka数据持久性及Delivery Guarantee的设计目标相悖。同时Producer都不能再将数据存于这些Partition中。
    如果Producer使用同步模式则Producer会在尝试重新发送message.send.max.retries(默认值为3)次后抛出Exception,用户可以选择停止发送后续数据也可选择继续选择发送。而前者会造成数据的阻塞,后者会造成本应发往该Broker的数据的丢失。
    如果Producer使用异步模式,则Producer会尝试重新发送message.send.max.retries(默认值为3)次后记录该异常并继续发送后续数据,这会造成数据丢失并且用户只能通过日志发现该问题。同时,KafkaProducer并未对异步模式提供callback接口。
    由此可见,在没有Replication的情况下,一旦某机器宕机或者某个Broker停止工作则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可用性降低。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整个集群中出现该类异常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对于生产系统而言Replication机制的引入非常重要。

    Leader Election

    引入Replication之后,同一个Partition可能会有多个Replica,而这时需要在这些Replication之间选出一个LeaderProducerConsumer只与这个Leader交互,其它Replica作为FollowerLeader中复制数据

    因为需要保证同一个Partition的多个Replica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其中一个宕机后其它Replica必须要能继续服务并且即不能造成数据重复也不能造成数据丢失)。如果没有一个Leader,所有Replica都可同时读/写数据,那就需要保证多个Replica之间互相(N×N条通路)同步数据,数据的一致性和有序性非常难保证,大大增加了Replication实现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出现异常的几率。而引入Leader后,只有Leader负责数据读写,Follower只向Leader顺序Fetch数据(N条通路),系统更加简单且高效

     如何将所有的Replica均分布到整个集群 ?

    为了更好的做负载均衡,Kafka尽量将所有的Partition均匀分配到整个集群上。一个典型的部署方式是一个Topic的Partition数量大于Broker的数量。同时为了提高Kafka的容错能力,也需要将同一个PartitionReplica尽量分散到不同的机器。实际上,如果所有的Replica都在同一个Broker上,那一旦该Broker宕机,该Partition的所有Replica都无法工作,也就达不到HA的效果。同时,如果某个Broker宕机了,需要保证它上面的负载可以被均匀的分配到其它幸存的所有Broker

    Kafka分配Replica的算法如下:

    1. 将所有Broker(假设共n个Broker)和待分配的Partition排序
    2. 将第i个Partition分配到第(i mod n)个Broker上
    3. 将第i个Partition的第j个Replica分配到第((i + j) mode n)个Broker上

    消息同步策略

    Producer在发布消息到某个Partition时,先通过ZooKeeper找到该PartitionLeader,然后无论该TopicReplication Factor为多少,Producer只将该消息发送到该PartitionLeaderLeader会将该消息写入其本地Log。每个Follower都从Leader pull数据。这种方式上,Follower存储的数据顺序与Leader保持一致。Follower在收到该消息并写入其Log后,向Leader发送ACK。一旦Leader收到了ISR中的所有ReplicaACK,该消息就被认为已经commit了,Leader将增加HW并且向Producer发送ACK

    为了提高性能,每个Follower在接收到数据后就立马向Leader发送ACK,而非等到数据写入Log中。因此,对于已经commit的消息,Kafka只能保证它被存于多个Replica的内存中,而不能保证它们被持久化到磁盘中,也就不能完全保证异常发生后该条消息一定能被Consumer消费

    Consumer读消息也是从Leader读取,只有被commit过的消息才会暴露给Consumer

    Kafka Replication的数据流如下图所示

     ACK前需要保证有多少个备份

    对于Kafka而言,定义一个Broker是否“活着”包含两个条件:

    • 它必须维护与ZooKeeper的session(这个通过ZooKeeper的Heartbeat机制来实现)。
    • Follower必须能够及时将Leader的消息复制过来,不能“落后太多”

    Leader会跟踪与其保持同步的Replica列表,该列表称为ISR(即in-sync Replica)。如果一个Follower宕机,或者落后太多,Leader将把它从ISR中移除。这里所描述的“落后太多”指Follower复制的消息落后于Leader后的条数超过预定值(该值可在$KAFKA_HOME/config/server.properties中通过replica.lag.max.messages配置,其默认值是4000)或者Follower超过一定时间(该值可在$KAFKA_HOME/config/server.properties中通过replica.lag.time.max.ms来配置,其默认值是10000)未向Leader发送fetch请求

    Kafka的复制机制既不是完全的同步复制,也不是单纯的异步复制。事实上,完全同步复制要求所有能工作的Follower都复制完,这条消息才会被认为commit,这种复制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吞吐率(高吞吐率是Kafka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而异步复制方式下,Follower异步的从Leader复制数据,数据只要被Leader写入log就被认为已经commit,这种情况下如果Follower都复制完都落后于Leader,而如果Leader突然宕机,则会丢失数据。而Kafka的这种使用ISR的方式则很好的均衡了确保数据不丢失以及吞吐率。Follower可以批量的从Leader复制数据,这样极大的提高复制性能(批量写磁盘),极大减少了Follower与Leader的差距

    需要说明的是,Kafka只解决fail/recover,不处理“Byzantine”(“拜占庭”)问题。一条消息只有被ISR里的所有Follower都从Leader复制过去才会被认为已提交。这样就避免了部分数据被写进了Leader,还没来得及被任何Follower复制就宕机了,而造成数据丢失(Consumer无法消费这些数据)。而对于Producer而言,它可以选择是否等待消息commit,这可以通过request.required.acks来设置。这种机制确保了只要ISR有一个或以上的Follower,一条被commit的消息就不会丢失

    Leader Election算法

    Leader选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锁,有两种方式实现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锁

    • 节点名称唯一性:多个客户端创建一个节点,只有成功创建节点的客户端才能获得锁
    • 临时顺序节点:所有客户端在某个目录下创建自己的临时顺序节点,只有序号最小的才获得锁

    一种非常常用的选举leader的方式是“Majority Vote”(“少数服从多数”),但Kafka并未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模式下,如果我们有2f+1个Replica(包含LeaderFollower),那在commit之前必须保证有f+1个Replica复制完消息,为了保证正确选出新的LeaderfailReplica不能超过f个。因为在剩下的任意f+1个Replica里,至少有一个Replica包含有最新的所有消息。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优势,系统的latency只取决于最快的几个Broker,而非最慢那个。Majority Vote也有一些劣势,为了保证Leader Election的正常进行,它所能容忍的failfollower个数比较少。如果要容忍1个follower挂掉,必须要有3个以上的Replica,如果要容忍2个Follower挂掉,必须要有5个以上的Replica。也就是说,在生产环境下为了保证较高的容错程度,必须要有大量的Replica,而大量的Replica又会在大数据量下导致性能的急剧下降。这就是这种算法更多用在ZooKeeper这种共享集群配置的系统中而很少在需要存储大量数据的系统中使用的原因。例如HDFSHA Feature是基于majority-vote-based journal,但是它的数据存储并没有使用这种方式

    KafkaZooKeeper中动态维护了一个ISR(in-sync replicas),这个ISR里的所有Replica都跟上了leader,只有ISR里的成员才有被选为Leader的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对于f+1个Replica,一个Partition能在保证不丢失已经commit的消息的前提下容忍f个Replica的失败。在大多数使用场景中,这种模式是非常有利的。事实上,为了容忍f个Replica的失败,Majority VoteISRcommit前需要等待的Replica数量是一样的,但是ISR需要的总的Replica的个数几乎是Majority Vote的一半

    虽然Majority VoteISR相比有不需等待最慢的Broker这一优势,但是Kafka作者认为Kafka可以通过Producer选择是否被commit阻塞来改善这一问题,并且节省下来的Replica和磁盘使得ISR模式仍然值得

    如何处理Replica都不工作

    在ISR中至少有一个follower时,Kafka可以确保已经commit的数据不丢失,但如果某个Partition的所有Replica都宕机了,就无法保证数据不丢失了。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行的方案:

    1. 等待ISR中的任一个Replica“活”过来,并且选它作为Leader
    2. 选择第一个“活”过来的Replica(不一定是ISR中的)作为Leader

    这就需要在可用性和一致性当中作出一个简单的折衷。如果一定要等待ISR中的Replica“活”过来,那不可用的时间就可能会相对较长。而且如果ISR中的所有Replica都无法“活”过来了,或者数据都丢失了,这个Partition将永远不可用。选择第一个“活”过来的Replica作为Leader,而这个Replica不是ISR中的Replica,那即使它并不保证已经包含了所有已commit的消息,它也会成为Leader而作为consumer的数据源(前文有说明,所有读写都由Leader完成)。Kafka0.8.*使用了第二种方式。根据Kafka的文档,在以后的版本中,Kafka支持用户通过配置选择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从而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高可用性还是强一致性

    选举Leader

    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案是,所有Follower都在ZooKeeper上设置一个Watch,一旦Leader宕机,其对应的ephemeral znode会自动删除,此时所有Follower都尝试创建该节点,而创建成功者(ZooKeeper保证只有一个能创建成功)即是新的Leader,其它Replica即为Follower

    但是该方法会有3个问题:

    1. split-brain 这是由ZooKeeper的特性引起的,虽然ZooKeeper能保证所有Watch按顺序触发,但并不能保证同一时刻所有Replica“看”到的状态是一样的,这就可能造成不同Replica的响应不一致
    2. herd effect 如果宕机的那个Broker上的Partition比较多,会造成多个Watch被触发,造成集群内大量的调整
    3. ZooKeeper负载过重 每个Replica都要为此在ZooKeeper上注册一个Watch,当集群规模增加到几千个Partition时ZooKeeper负载会过重

    Kafka 0.8.*的Leader Election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在所有broker中选出一个controller,所有Partition的Leader选举都由controller决定。controller会将Leader的改变直接通过RPC的方式(比ZooKeeper Queue的方式更高效)通知需为为此作为响应的Broker。同时controller也负责增删Topic以及Replica的重新分配

    HA相关zookeeper结构

     admin

    该目录下znode只有在有相关操作时才会存在,操作结束时会将其删除

    /admin/reassign_partitions用于将一些Partition分配到不同的broker集合上。对于每个待重新分配的Partition,Kafka会在该znode上存储其所有的Replica和相应的Broker id。该znode由管理进程创建并且一旦重新分配成功它将会被自动移除

    borkers

    即/brokers/ids/[brokerId])存储“活着”的broker信息。

    topic注册信息(/brokers/topics/[topic]),存储该topic的所有partition的所有replica所在的broker id,第一个replica即为preferred replica,对一个给定的partition,它在同一个broker上最多只有一个replica,因此broker id可作为replica id

    controller

    /controller -> int (broker id of the controller)存储当前controller的信息

    /controller_epoch -> int (epoch)直接以整数形式存储controller epoch,而非像其它znode一样以JSON字符串形式存储。

    producer发布消息

    写入方式

    producer 采用 push 模式将消息发布到 broker,每条消息都被 append 到 patition 中,属于顺序写磁盘(顺序写磁盘效率比随机写内存要高,保障 kafka 吞吐率)

    消息路由

    producer 发送消息到 broker 时,会根据分区算法选择将其存储到哪一个 partition。其路由机制为:

    1. 指定了 patition,则直接使用;
    2. 未指定 patition 但指定 key,通过对 key 的 value 进行hash 选出一个 patition
    3. patition 和 key 都未指定,使用轮询选出一个 patition

    写入流程

    1、 producer 先从 zookeeper 的 "/brokers/.../state" 节点找到该 partition 的 leader
    2、 producer 将消息发送给该 leader
    3、 leader 将消息写入本地 log
    4、 followers 从 leader pull 消息,写入本地 log 后 leader 发送 ACK
    5、 leader 收到所有 ISR 中的 replica 的 ACK 后,增加 HW(high watermark,最后 commit 的 offset) 并向 producer 发送 ACK

    borker保存消息

    存储方式

    物理上把 topic 分成一个或多个 patition(对应 server.properties 中的 num.partitions=3 配置),每个 patition 物理上对应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存储该 patition 的所有消息和索引文件),如下:

    存储策略

     无论消息是否被消费,kafka 都会保留所有消息。有两种策略可以删除旧数据:

    1、 基于时间:log.retention.hours=168 
    2、 基于大小:log.retention.bytes=1073741824
  • 相关阅读:
    shell的正则表达式
    shell语法
    shell通配符
    shell小命令
    DNS
    CCNA参考链接
    Network problem solving flow chart
    我是一个路由器
    我是一个网卡
    Chrom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ellsa/p/1141805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