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作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作业


    一、请回望暑假时的第一次作业,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确实的增强了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多学了android端的基础开发),
    就业竞争力方面有了开发项目的经验(大概),
    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的编程语言都只懂个皮毛,不是很懂高级的操作,项目开发的经验也是类似亲友团一样组织起来的团队,不能够提供什么以后就业之后可能的项目合作经验。

    2)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 1、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完成了3000行左右的代码(包括删删改改的)

    • 2、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第一次作业 个人项目实战 团队展示 项目选题报告 结对作业(原型设计) 结对作业(部门管理) 项目需求分析 alpha冲刺 团队项目(uml) beta冲刺 华为云软件分析
      5h 8h 3h 3h 10h 12h 6h 12h 4h 6h 12h
    •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结对作业的编程作业,因为队友是废的。。。全程单人完成

    • 4、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累计花了九九八十一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4.764705882个小时

    •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VS2017,android studio,starUML,墨刀

    •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VS2017,android studio,starUML,墨刀

    •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Java,android studio

    •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原型设计,敏捷开发

    • 9、其他方面的提升
      对于deadline有了更深的理解(deadline是最高生产力)

    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从零开始的android开发学习+从零开始的加密算法学习+从零开始的无线传输方法学习 竟然能做出来一个能正常运行的软件我觉得这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了

    三、对下一届实践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学初的你,对于大一的你,对于开学初的我,你有什么想建议和告知的呢?对于后来人的期许。 特别地,特别地,下一届要不要中途换队员?

    • 其实代码实现真不是最难的,最麻烦的是设计以及设计中间改需求。
    • (* ̄︶ ̄)加油吧,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吧
    • 特别的,特别的,下一届尽量不要中途换队员,但是如果是由于没有加到组最后不得不凑成一个组的队员还是保留中途换队员的权利吧。

    四、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萌芽阶段基本没有,因为本来就是一个宿舍的彼此相处两年多早就熟悉了,磨合阶段也是非常快的就度过了,理由同上,差不多在项目最开始的设计完成之后就已经到规范阶段了,最后从创造阶段其实并不完整,因为没有需要转换的项目要求。

    五、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

    • 1)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必须公开发布,有实际的用户,一定的用户量和持续使用量 (3 天后能保持10 - 100个用户);而不是: 做没有用户使用的软件

    • 2)通过一系列工具,流程,团队合作,能够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 “足够好” 的软件

    有项目规划/需求/设计/实现,没有定时的进度发布但是组内有进度共享 ,没有临时熬夜,而是只要有代码任务就会在熬夜。。,没有延迟交付过

    • 3)并且通过数据展现软件是可以维护和继续发展的。

    有源代码及基础的设计文档,代码编译没有问题,是能够维护和继续发展的。

    有超级~~~多的问题,首先测试方面基本就没有做过测试,也就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然后需求分析我们基本好几个人凑在一起才会做,然后质量意识,如果是较大的多人合作的代码项目会有质量意识但是自己的规模不大的程序就不会有这种意识了。总而言之问题还有很多

  • 相关阅读: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7 @Resource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6 CustomAutowireConfigurer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5 使用泛型作为自动装配限定符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4 使用@Qualifier微调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3 使用@Primary微调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2 @Autowired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1 @Required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9 基于注解的容器配置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8.3 使用FactoryBean自定义实例化逻辑
    Spring框架参考手册(4.2.6版本)翻译——第三部分 核心技术 6.8.2 使用BeanFactoryPostProcessor定制配置元数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ven031502225/p/822832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